APP下载

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规划研究

2011-10-13牛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民俗

牛媛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规划研究

牛媛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作为当今旅游业的亮点,民俗旅游给当地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由于保护意识的缺乏,传统民俗旅游方式给当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正确认识我国民俗旅游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出保护民俗文化的资源的对策,对维护民俗文化传统性和促进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对我国民俗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规划的目标、原则、设计步骤、产品设计及其相应的保障体系,以期为我国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民俗旅游;生态文化;生态民俗文化旅游

生态旅游的兴起是近年来人们环境观念改变的产物,它是目前能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增强我国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文章将从文化生态视角提出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以生态学、生态旅游、文化生态学和生态民俗学为思想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比较法以及形象定位法对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展开深入研究。

一、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1.现行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民俗旅游虽然刺激了传统文化的复苏,但同时也出现了妨碍民俗旅游健康发展的问题。

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采取掠夺式的开发和过分超越传统的商业化,致使民俗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失去其原始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渗透越来越深,旅游地居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时刻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冲击了民俗文化的发展,使部分地区的民俗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此外,民俗文化是地区特有的文化,每个地区都极为不同,照搬其他地区的民俗旅游模式会使其失去神秘性。

在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我国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认识不足导致开发的民俗旅游产品存在诸多问题。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形式上单一和雷同,一些产品老化,缺少创新力。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多数旅游地的民俗文化不能被全面地展现出来。此外,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比较薄弱,缺乏统一的品牌战略,缺乏精品战略。不同的旅游地缺乏自己的品牌旅游产品,没有更具代表性的精品。

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首先,没有科学地处理好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部分地区不能以科学的方式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从而导致了民俗文化的同化、舞台化、商业化,甚至庸俗化。其次,没有弄清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主体的问题。最后,忽略了民俗文化的“知识产权”问题。

2.现行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弊端

陈江南和金毅总结出六种基本模式来开发出人们感兴趣的旅游。这六种模式有集锦荟萃式(整合提升型)、复古再现式(复原历史型)、原地浓缩式、原生自然式(直接利用型)、主题附生式、短期表现式等。这六种模式都各具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集锦荟萃式和复古再现式的缺点是人造仿制的景观缺少了民俗文化的内涵,生命力有限。原地浓缩式的缺点是游客会与真迹作对比,从而失去真实感。原生自然式(直接利用型)的缺点是旅游花费时间过长,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很难公平地分配给旅游地村民,从而降低村民接待游客的热情。主题附生式的缺点是人造景观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失去原生态特性,对游客不构成吸引力。短期表现式的缺点是不能保证最多人数的游客感受到。

二、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体系结构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生态民俗则是从民俗学的视角探索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总结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大量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良俗,以摈弃破坏生态环境的种种陋俗,和谐地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从而构建的一种符合生态文明的“绿色民俗”。民俗旅游是文化旅游的深化与发展,生态旅游被称为“回归大自然旅游”、“绿色旅游”、“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1.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理论框架

生态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把生态民俗文化保护和生态意识整合成一种可操作的旅游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实现旅游开发和民俗文化保护的双赢,既可以增添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提升生态旅游的文化品质,又可以以生态理念保护民俗文化。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核心理论。它注重同时满足开发商、当地居民和游客利益的旅游规划,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通过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生态学、生态民俗学和旅游经济学是支撑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理论的三大重要基石。文化生态学和生态民俗学的相关理论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运作方法,通过旅游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可以平衡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的供求平衡,实现利益目标。

此外,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研究还涉及到市场学、心理学、美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以及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理论。

2.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资源基础

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在人类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共同营造所形成的、长期积累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和生态文明,成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保障机制,使各个民族得以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繁衍生息。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地域性、垄断性与脆弱性、整体性与综合性、广泛性与齐全性、自在性、原始性和神秘性等特征,其范围也十分广泛,它存在和表现的形式主要有:物质生态民俗文化资源,如农耕民俗、商业民俗、居住民俗等等;社会生态民俗文化资源,如生育礼俗、财产继承民俗、社团民俗、历法及节日民俗等等;精神生态民俗文化资源,如祭祀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等等;游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如民间体育竞技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杂役博戏民俗、民间口承语言民俗等。

3.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基本特征

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具有文化旅游的共同特征,即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参与性、多样性、神秘性、复合性和群体性。此外,生态民俗文化旅游是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以生态意识和文化意识为指导,植根于本土环境,体现当地民俗,具有科学性、持续性、精品化、理性化和生态化的特征。

4.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基本模式

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三种基本模式包括社区参与模式、环境教育模式和生态环境补偿模式。

社区参与模式。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业当中,并从中获益,可以增强他们对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积极性。

环境教育模式。将环境科普与生态民俗旅游相结合,向游客和当地社区居民宣传生态环保意识。

生态环保模式。返还旅游部分收入,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

三、民俗文化旅游规划设计

1.民俗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的目标

通过对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进行规划设计实现文化生态、自然生态与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相互协调与和谐,旅游开发者、游客、社区及其居民实现利益分享、公平发展,通过开展生态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实现文化生态教育,提供与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原则相协调的旅游开发模式。

2.民俗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的原则

生态民俗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过渡开发而不注意保护会导致其资源枯竭甚至消失。因此,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规划设计应该遵循可持续利用原则、参与性原则、保护性原则、效益原则、特色性原则以及市场导向原则,才能使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据可依,提高开发者、文化持有者和游客对资源的保护意识。

3.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步骤

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重点应该放在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和实现社区共建的项目上,保护与开发并重,研究和利用并举,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科学规划与适度发展相结合,在不同地域设计出文化特色各异的产品。一般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步骤

4.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的模式

为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文章提出了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模式。

根据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分布,结合生态民俗旅游业发展布局需要,可以采用集中开发,建立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点;跨区开发,开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线;区域开发,建立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区等三种开发模式。根据地区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性质和游客的感知方式,可以采用观赏型开发、参与体验型开发、民俗商品服务型开发、研讨型开发等四种开发模式。

对于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是根据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所具有的较强的地域性、真实性和体验性特点,采用原生文化生态开发模式、次生态型开发模式以及再生文化生态开发模式。根据生态民俗文化资源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产品开发模式。

5.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类型主要有生态民俗文化景观实体的开发、参与性生态民俗活动的开发、生态民俗精神文化产品的开发和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

以景观实体形态为民俗文化载体的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原生生态民俗村寨、生态民俗文化浓缩型人造景观、生态博物馆、以生态民俗文化内涵为灵魂形成的旅游商业活动街区、以生态民俗文化为构成要素之一的度假旅游区等。

参与性生态民俗活动主要包括民间节庆、民族餐饮、民间文艺资源、宗教文化以及以地方传统民居建筑为主体等开发类型。

主题突出、注重游客行为分析、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线路设计,可以提供给游客不同的旅游体验。

作为中介体的民俗旅游设施,在设计上必须展现地道的民俗特色,使游客享受“身临其境”的乐趣。如绿色食品、绿色商店、绿色旅馆等,还包括旅游区的交通、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特色旅游商品是游客必购产品,商品的设计必须突出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如土特产品、各种纪念品、艺术品等都需具有浓厚的民族味,带有文化气息。此外,开发出由游客参与其中的DIY形式的民俗商品也是一种特色的旅游产品销售方式,既增加了游客的参与性,也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理。

6.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保障体系

(1)生态民俗文化及其环境的保护策略

进行生态民俗文化资源大普查,保护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区域发展,实现文化传承,预防文化污染。将旅游教育融入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地旅游业,提高当地居民、游客及开发商对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认识,为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地的保护提供指导,以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当地媒体对旅游地居民进行环保知识宣传。通过导游讲解、树立警示牌、发放手册等方式教育并引导游客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此外,旅游企业对于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责任,应该加强企业员工的环保责任意识。

(2)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

建立有效监督机制,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对参与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商进行正确引导与约束,采用法律手段和管理部门、当地居民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等手段,形成生态民俗文化。

(3)宣传策划

生态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应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宣传机制,通过编写书籍、发放手册、导游讲解、媒体宣传等方式,向游客介绍旅游地的民俗文化,熟知当地风俗、交往礼仪,以尊重旅游地民族民俗文化,同时也为游客创造出良好的形象。

论文以民俗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以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原则,以文化生态为视角,围绕“民俗旅游开发中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这一核心问题,针对在传统民俗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及各种开发模式存在的弊端,从规划角度提出了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及其相应的规划理论框架,作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保护民俗文化及其生存环境,实现旅游地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刘晓春.民俗旅游的意识形态[J].旅游学刊,2002,(1).

[2]陈南江,吴月照.略述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7,(10):37-39.

[3]张海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N].高师理科学刊,2004-5-24(2).

[4]蒋丽芹.试论民族文化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3).

F59

A

1673-0046(2011)11-0007-03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