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作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韵

2011-10-13王园园樊海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西安710055

名作欣赏 2011年26期
关键词:水墨标志传统

⊙王园园 樊海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西安 710055]

靳埭强,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其作品在香港及海外设计竞赛中荣获三百多个设计类奖项,被德国、丹麦、法国、日本、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美术博物馆收藏。因对设计界的杰出贡献,1999年被授予香港特首铜紫荆勋章。靳埭强的平面设计作品,创意多来自于生活,成功之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艺术规律以及承载的意境特质用多元化的设计手段表现出来,形成独特的东方美,并将“天人合一”的设计审美推向一个极致。感悟大师作品,走入他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韵的设计世界,有助于平面设计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灵活运用。

一、水墨意境

靳埭强称他起初的设计风格走的是全盘西化的路线,就像我们日常接受的平面设计也都是来源于西方的设计理论与思想。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如何体现本土化的品质,是包括靳埭强在内的所有平面设计师一直在探寻的。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与水墨非常亲近,靳埭强虽是香港人,却也与水墨结下不解之缘。他做设计几年之后师承水墨画家吕寿琨,接受了老师的点评:“要师古人,学习历史和画理都很主要。”①从此开始研究水墨,并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融入设计。日本设计师田中一光评价:“那静悄的画面上,又常有墨迹留痕。……那些由黑色到灰色以至呈现奇妙的浓淡度,使人感到是东方心跳的跃动……”②

《汉字》系列海报“山——水——风——云” (见图1-4),以水墨结合器物的形式,分别展示出“字与笔,恩重如山”、“字与纸,如鱼得水”、“字与砚,如沐清风”、“字与墨,闲逸如云”的主题。海报版面主体物一实一虚,实为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虚为书法挥洒出的文字。在视觉上水墨字迹呈现出平面设计要素“黑白灰”的灰调子,但因其空灵的气质与占位视觉中心的气势,使得其突破了虚的层次,跃然纸上,虚中有实、虚实相生,与器物浑然一体。中国书法,图形性很强,说是字,又像是画,毛笔蘸水墨晕染在富含纤维的纸上,生成了中国山水画般的意境。笔触所经过的地方,层次丰富、水分浸透,就如暮霭中的远山,散发着植物与空气的气息;如清润见底的水流,看得见水底得沙石;如雨后的清风,扑面而来时带着细密的水汽;如随风轻动、悠闲的云,缓缓变换着造型。给人一种不是真山真水,却恰是山水的心境,正符合中国画论中“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尤其配合画面大量的留白,更体现出云雾缭绕、水汽弥漫的美。

靳埭强作品中还有一类给人很强的视觉记忆感,就是他在诸如《乐山》《水墨年代》《爱护自然》《活的文化》等海报中频繁使用的朱砂墨点。它们都是在空旷的纸上的中心位置,轻点一个红点,色彩并不明艳,但中心凝聚的红色随着水分和纸张渗透开来时,有一种敲击心灵的震撼。这个红点是靳埭强个人风格的体现,也是对恩师吕寿琨的致敬。红点作为设计元素,成为作品的视觉焦点,象征和煦的阳光、大自然的伤痕、母亲的乳房、人的心灵,又或者代表一种警醒、沟通的情绪,还蕴含着靳埭强执著追求艺术的精神。抽象的红点,却是“造化与心源”的表现,画面的空白释放出更多想象空间,正是水墨将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气质升华,将对生命的感悟从这些有形的画面中无形地诱发出来,引发观赏者的思索。

纵观靳埭强这一类海报作品,都采用了中国水墨画典型构图方法“大面积的留白”和常见的“写意”手法。留白即“经营位置”、“墨不妄施”,它是画家为了表达一定的意境和思想感情而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段。③写意有一种行云流水的酣畅淋漓,变换行笔,水墨在纸上得出的墨色、笔触充满偶发的美。例如干笔的枯竭、浓墨的饱和、飞白的肌理,都散发出历史感。尤其墨色的运用,生发出多个层次,即使在平面设计中黑白不计入有彩色,画面也给人色彩感,符合古人“运墨而五色俱”的观点。

二、吉祥纹样

非专业人士也许不了解靳埭强其人,但提到中国银行标志,就会有深刻印象。 (见图5)中国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依然是从西方或日本流传来的,靳埭强说“要为消费者或委托人

做设计”,面对中国市场,意味着要在各个领域发掘出中国的传统文化。

靳埭强通过对吉祥纹样的关注和巧妙使用,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标志设计当中。中国银行标志暗含了古钱的形象,并凸显出“中”字来,是传统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完美结合。随后很多银行的标志设计借鉴了这种图形特征。再如“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的标志,采用了传统吉祥纹样“方胜”的造型。方胜是两个菱形压角相叠而组成的图形或花样,一方面取胜的吉祥意义,寓意“优胜”;一方面取其形状的压角相叠,寓意“同心”。“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是在设计师靳埭强和刘小康的共同创办下成立的,这一标志正符合“人心同、企业胜”的企业经营理念。方胜重叠几何形的造型,既可以表现靳埭强和刘小康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也能体现员工的团队合作以及与客户的良好沟通。标志如果仅仅采用方胜造型,只能说是立意巧妙。靳埭强之所以是大师,就在于他把图形四角分别添加了他热衷的圆点造型,别具一格的表现出天圆地方的理念,这种理念也蕴含在中国银行标志中。

靳埭强的标志作品,将吉祥纹样与现代表现形式的结合。标志首先表现出准确、简洁、醒目的特点,符合标志设计的要求,并在其基础上充分展示中国千百年来的装饰艺术主题,例如松竹梅、如意等,传达吉祥的观念,用借喻、象征、谐音等手法,将其寓意和企业理念融为一体。

图5,中国银行标志

图6,《勒埭强专访》海报

他的设计手法不重“再现”重“表现”。标志设计忌讳不假思索的挪用,靳埭强作品的妙处在于更多地加入作者风格,这种风格不是强加上去的,而是将“物”与“我”进行了协调一致。有趣的是,“靳与刘”的方胜标志出现在《靳埭强专访》海报上时,那圆点又是充满水墨意韵的红点。 (见图6)

三、民俗元素

民俗是文化中最底层的,产生和保存于民众中的活的无形文化。④靳埭强的作品,也经常以中国民俗为创意来源,使用剪纸、刺绣、木雕等中国民间的物件、图案与色彩。

作品《节日的女童》《节日的男童》《AGI在柏林》等都是以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的剪纸为题材,展现了剪纸独特的线条与结构特征 (见图7-9)。即使都是剪纸形式表现主题画面,靳埭强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节日的女童》《节日的男童》线条粗犷、简练,造型拙朴;《AGI在柏林》线条更为精致、细腻,造型舒朗。在对文字的刻画部分,《节日的女童》《节日的男童》没有使用电脑字库文字,轻车熟路地用毛笔绘写;《AGI在柏林》是标准化字体配以篆刻印章,在工整中跳出一个亮点。

图7,《节日的女童》海报

图8,《节日的男童》海报

图9,《AGI在柏林》海报

竹尺是传统婚嫁时新娘放于裁缝盒中的嫁妆用品,尺子寓意持家有方,象征吉祥。靳埭强也善于用竹尺传达信息,一方面因其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前的裁缝经历,也因为尺子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在其作品《服饰与文化》《大明堂家具城——作》《中央工艺美院设计教育活动海报》《亚太海报展邀请评委参展之专题海报》《美国〈传艺〉设计杂志》等都使用了不同形态的尺子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有的用简洁的语言直指服饰主题,细观尺面还印着传统图案与福字,非常注重细节;有的用尺子传达家具精确度量的概念,标明制作工艺的细致入微;有的讲述了学院教育“破尺”即“破规”,不拘一格与勇于创新;有的又用尺子代表不同的评委观点,寓意文化的异与同;还有的体现艺术的形式,一支笔一把尺一分意境。造型简单的尺,却有这么多用途,靳埭强融入了他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倾注了智慧与敏锐的艺术嗅觉。

靳埭强民俗特色的作品,展示的是民俗,传达的却是大雅。作品中很多直接使用的民俗物件,看上去十分低调,却都有深刻的内涵。即使像剪纸这种借用形式的表现手法,也通过对本体提炼和优化,使造型“古朴有新趣”。

四、东方哲学

设计的真谛不仅是视觉上瞬间感受的愉悦,也应该是心灵深处对生命的体悟。靳埭强的作品中就充分体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的人生境界。作品《永字八法》系列,靳埭强通过招贴语言直抒胸臆,“点,一颗星火,一点火。“”横,一隅小角落,在环宇那方。“”竖,燃亮烛光,挺直胸膛。“”勾,心中的激情,如跃动的光焰。”……海报用每个单一的印刷体笔画显现烛光的影像,再运用淡化的水墨衬托其形,产生浮游于空间的幻觉。这种意境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致敬,也是对现代艺术的探讨,同时更融入了对生命的感叹。

许多美学家都继承了老庄思想,把“虚静”作为审美的标准,即虚实结合。⑤这在靳埭强的水墨作品中展露无遗。例如其“计白当黑”的画面处理手法,将图底关系分配得具有无限意味。他设计的大量水墨招贴,都重视以虚拟实,符合道家质朴的人生观。例如作品《2008北京奥运》系列,空灵的只有三笔两笔的墨迹,却表现出人物的“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充满了力度。作品《岁寒三友》系列,在画面的中轴线上,靳埭强抓住物象的特质,表现了松、竹、梅的“代代长青、节节高升、岁岁花开”,依然有尺子,有水墨,他用以小见大的方式点缀了一花骨朵、一竹节、一松枝,但却让人无法不感受到它们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勃勃生机,正是那种虚空营造了想象的空间。

靳埭强的作品都隐含着禅意,体现着生活与心源,这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品读他的作品,感受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灵活运用,深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设计的“根”,而日常生活的积累是设计的“土壤”。

① 邓研.靳埭强——用艺术度量自己[N].人文周刊,2007-10-23.

② 张维柱,李莎.靳埭强的设计艺术赏析[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2 (4).

③ 潘焕杰.解读靳埭强水墨作品的水墨情结[J].大众文艺,2009 (12).

④ 闫丽霞.论靳埭强设计作品中图形符号的造型特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

⑤ 孙湘明、杜进.设计意境的美学探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13 (6).

猜你喜欢

水墨标志传统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水墨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
为什么奥林匹克以五环为标志?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