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德入乐诗词的音乐性
——以《五月之歌》(贝多芬曲)与《魔王》(舒伯特曲)为例
2011-10-1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谌 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论歌德入乐诗词的音乐性
——以《五月之歌》(贝多芬曲)与《魔王》(舒伯特曲)为例
谌 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歌德被誉为“诗中的音乐家”,这说明歌德的入乐诗词具有浓郁的音乐性。本文以依据歌德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五月之歌》(贝多芬曲)和《魔王》(舒伯特曲)为例分别从诗词内在音节节奏和外在结构韵律两个方面论述了歌德入乐诗的音乐性。
歌德;贝多芬;五月之歌;舒伯特;魔王;艺术歌曲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举世闻名的德国大文豪,他创作的诗词并非作为音乐文学而作,但在完成创作后受到许多著名作曲家们如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青睐,经过这些作曲家们的谱曲后,成为广为传唱、经久不衰的艺术歌曲,歌德也被誉为“诗中的音乐家”。这说明歌德的入乐诗词具有浓郁的音乐性,非常适合入乐。那么,歌德入乐诗词浓厚的音乐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根据笔者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诗词内部音节节奏的音乐性
节奏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有秩序、有规律的反复连续。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节奏,四季更替是节奏,昼夜更替是节奏,潮起潮落是节奏。人的呼吸、心跳都必须有节奏。在音乐中,节奏是指音响运动中有规律交替出现的长短、强弱现象,在诗歌中则指通过语言有规律的停顿、反复,呈现一种整齐回环之美。
诗的节奏的最小单位是音节 (die Silbe),也就是每个字的音节。汉语是单音节字的语言,基本上一个音节一个字。但德语属于日耳曼语系,是多音节词的语言,一般一个单词多个音节,一个单词的多个音节或两三个单音节词之间构成一种重读与轻读相间的规律。如果我们慢吟一首德文诗,会发现诗句中重读音节与轻读音节按一定的规律交替出现,这种规律被称为:韵律 (der Versmass 或 das Metrum)。诗句中一轻一重,或一重一轻,或两重一轻等形成节奏的最小单位称为音步 (Der Versfuss)。古典诗歌一般都有非常严格的韵律限制,早在古希腊的诗歌和戏剧创作中就已如此。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中,人们通过音节的长短来划分音步。在德语中,则往往就是通过重读和非重读的区分。马丁•奥皮茨(MartinOpitz)很早就在《德语诗学》(Buch von der Deutschen Poeterey,1624)一书中指出,德语诗歌的音步应该由重音(Akzent)和音调(Ton)来决定。下表罗列了几个最重要的音步,其中重读音标记为(H),非重读音标记为(S),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扬”(Hebung)和“抑”(Senkung):
Name(名称) Schema(图示) Beispiel(实例)Jambus(抑扬格) S H Vernunft Trochaus(扬抑格) H S Lager Spondeus(扬扬格) H H Vollmond Daktylus(扬抑抑格) H S S Wiederkehr Anapäst(抑抑扬格) S S H Zauberdi
德语诗中重读音节与轻读音节按一定规律的交替出现与德国音乐的均分律动相当吻合。这一点充分展现出德语诗歌在节奏方面所具备的音乐性。歌德创作的诗词在这一点上展现出的音乐性也尤为突出,如《五月之歌》(见谱例):这是一首非常规整的四音步诗,Wie、und、Es都是副词或连词,在德语中属轻读音节。Herrlich、leuchtet、Sonne、dringen、Blüthen、jedem、tausend、Stimmen等双音节词的重读音节在前,轻度音节在后,Natur也是双音节词,但重读音节在后,轻读音节在前。如果按照音节的轻重读法来朗诵这首诗词,会发现其轻读与重读相间构成了非常有规律的律动感。如第一句:Wie herrlich leuchtet mir die Natur(大自然多么明净美妙)中的die是个复数定冠词,轻读。这样整个第一句就构成了轻-重轻-重轻-重-轻-轻重的律动关系。接下来的三句诗也基本上是这样的结构。这一轻重有规律反复的律动关系与西方音乐中二拍子的有规律的强弱律动非常吻合。所以,《五月之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例:《五月之歌》
从上例在强拍扬、在弱拍抑的布局可以看出,贝多芬在为《五月之歌》谱曲时,很好的遵循了诗词的自然律动,使歌曲唱起来朗朗上口,成为经典之作。歌德的其他诗词同样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充分展示出了诗的音乐性。
二、诗词外在结构韵律的音乐性
中外诗家都认为,语音的和谐使人听起来悦耳动听,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能展现这种语音和谐的音韵之美成为诗歌具有音乐美的又一个形式指标。音韵之美以押韵为主要手段,韵的反复出现,能营造出一种音韵回环之美,并给人以有规律停顿的稳定感。韵律的要求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诗歌和戏剧创作中就非常严格。在德语诗中,尽管也存在无韵诗歌,但讲求韵律美的诗歌更为普遍,并因具有音乐美而更受作曲家的青睐。从歌德的入乐诗来看,都是押韵诗词,和谐的韵律使歌德的入乐诗词彰显出丰富的音乐美。
德语诗常见的押韵格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交叉韵:a b a b c d c d 交叉押韵,这种交叉韵与中国古典诗词偶数句押韵,单数句不押韵的方式很接近,区别只在第三句是否与第一句押韵。交叉韵由于韵脚的错落有致,在韵律上显得回环有度,既不太过紧凑,又不会失之于松散,显得最为韵致,中外诗家都很喜爱,歌德的大部分入乐诗词就是采用的这种押韵方式。
第二种是对偶韵:a a b b c c d d 成对押韵,如在《魔王》一诗中,全诗都采用了这种押韵方式。
例:《魔王》
Der Erlkoenig
魔王
Wer reitet so spät durch Nacht und Wind?
这样迟谁在黑夜和风中奔驰?
Es ist der Vater mit seinem Kind;
是那位父亲带着他的孩子;
Er hat den Knaben wohl in dem Arm,
他把孩子抱在他的怀里,
Er faßt ihn sicher,er hält ihn warm.
他把他搂紧,给他保持暖气。
Mein Sohn,was birgst du so bang dein Gesicht ?
我儿,为何藏起你的脸?
Siehst,Vater,du den Erlkönig nicht ?
爸爸,你,没瞧见那个魔王?
Den Erlkönig mit Kron' und Schweif ?
那魔王戴着冠冕,拖着长裙。
Mein Sohn,es ist ein Nebelstreif.
我儿,那是一团烟雾。
……
押韵有助于强化诗词的情感色彩,魔王采用的对偶韵:ind、ind、arm、arm,icht、icht、eif、eif,通过韵脚的一致,可以加强后一句诗词对前一句诗词情绪的承载与发展,使诗词结构显得更为紧凑,尤其是《魔王》这种从头到尾充满戏剧性矛盾的诗词。
第三种是包韵:a b b a c d d c ,这一种相对前两种押韵方式在歌德的入乐诗词中较少出现,本文不多赘述。
歌德入乐诗词音韵上的音乐性不仅仅通过有规律的轻重音节和押韵来体现,诗词中常出现的诗句的排比和反复手法因与音乐本身的韵律相通,从而使诗词彰显出更强的音乐性。首先,在分节歌中,同样的曲调可以有多段歌词,按照音乐规律,歌词的几个段落之间必须保持相同或相近的结构,从《魔王》可以看到,歌德的入乐诗词,段落结构规整、一致,从乐段结构上来说,非常适合入乐,尤其是歌曲创作中最常见的分节歌形式。其次,在音乐创作中,重复、变奏都是旋律发展手法中最常用的技术,这与诗词创作中的反复和排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同样可以从《五月之歌》和《魔王》看出。在歌德的其他入乐诗词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重复或排比句式也运用很多,如《傍着爱人》中,四段歌词的开始分别是“想念你”“看见你”“听见你”“傍着你”,作者以这样的排比方式连绵不断地叙述思念之情,使诗词所内含的情感悠然不迫、娓娓道来,具有一气呵成的连贯之美。
结语
从歌德的入乐诗词可以看出,歌德入乐诗词所具有的均匀节奏律动与和谐韵律,为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支架。从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来说,如果说歌词中充沛的情感内涵是一位舞者的激情,那么,诗词良好的节奏和音韵就是舞者优美的舞步和仪态,而音乐则借给舞者一双可以在想象王国里自由飞翔的翅膀,将舞者化为美丽的天使在自由而广漠的想象之时空漫舞。所以,歌德入乐诗词具备的浓郁的音乐性使其倍受作曲家的喜爱,因为,他们只需再为它谱出一双音乐的“翅膀”,它就能在人类想象的时空中自在、持久地穿梭飞翔。歌德根据本国语言的特点在诗词中注入了浓郁的音乐性,使他的诗词非常适合入乐,正如贝多芬所说:“没有比歌德的诗歌更适合于谱曲的了。”歌德的入乐诗词正是具备了诸多与音乐相通的艺术特征,才能成为作曲家们的歌词来源的首选,这一点为音乐文学创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