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的研究*

2011-10-12赵丽霞张大均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中学生问卷青少年

赵丽霞,张大均,郭 成

(1.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2.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中学生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的研究*

赵丽霞1,张大均2,郭 成2

(1.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2.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此研究选取1074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青少年社会自我问卷”,考察了中学生社会自我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中学生社会自我发展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中学生社会自我发展水平在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高三>初一>高一>高二>初二>初三的发展趋势,呈现出“V”型发展趋势。

中学生;社会自我;发展特点

一、问题提出

自从James首次提出系统的自我概念理论以来,许多心理学家都曾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直到1976年Shavelson等人提出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之后,自我概念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以此模型为基础由对自我概念整体研究向自我概念子成分研究过渡。Shavelson等人认为,如果不对自我概念结构中重要成分进行研究的话,一般化的自我概念研究成果将是模糊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Domon和Hart(1992)注意到,自我概念的重要成分从儿童早期的身体自我逐渐向青少年期的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转移。社会自我在前青少年期(主要是小学阶段)不是自我概念中的一个突出部分,但在青少年初期(主要是初中阶段)和青少年晚期(主要是高中至大学阶段),社会自我变得非常突出,并占据着重要位置。[1]相关研究表明,人际自我(社会自我的重要内容)与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相关,[2]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3]可见,中学生社会自我的研究既是自我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对于在自我概念其他子成分(学业自我和身体自我)的研究,社会自我的研究相对薄弱。直到1996年Barara M.Byrne和Richard J.Shavelson对前青少年期、青少年早期与青少年晚期3个年龄段进行研究,验证了Shavelson等人(1976)提出的社会自我结构(见图1)。[1]

图1 Shavelson等人(1976)的自我概念多维度多层次模型

而且Byrne等人基于以下观点,对社会自我结构作了修订:一是同伴是重要他人的一部分,所以这两个具体的社会自我可以合为一个部分;二是由于自我概念形成于与他人的社会比较和社会互动,且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些过程(Hattie 1992;Song&Httie 1984;Youniss1980)。显然一般社会自我可以分为反映具体生活背景的两方面:与学校环境相联系的社会自我和与家庭环境相联系的社会自我(见图2)。

图2 Barara M.Byrne.Richard J.Shavelson 1996年修订的Shavelson等人(1976)模型

Fitts(1965)认为社会自我反映受试者与他人交往中的价值感和胜任感。[4]Shavelson(1976)等人在多维度多层次自我概念模型中指出,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会胜任的感知。[5]国内学者郭为藩(民国68)认为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的社会角色的认同。因此,社会自我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团体社会中地位的看法,对自己扮演角色的认识。黄希庭(1998)认为,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参加各种社会团体,并在其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逐渐产生了社会自我。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利、义务等的意识。[6]一个人的社会属性主要在他的社会角色上得到集中的体现,社会角色是联系自己与他人(或社会)的纽带,通过这种纽带形成相应的人际关系;社会角色也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核心,个体通过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发展自我同一性。因此,人际关系就其实质来说是个体角色和他人角色的关系,而对自身角色的认同不仅包括对角色关系的认知和评价,还包括对自身角色地位、角色规范、角色技能和角色体验的认知和评价。

综上所述,中学生社会自我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对自身人际交往状况的认知,即人际自我(角色关系);(2)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即角色自我,包括对自身角色地位、角色规范、角色技能和角色体验的认知和评价。前者是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评价,它是个体社会胜任感的间接来源,也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自我;后者则是对自身角色地位、角色规范、角色技能和角色体验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社会胜任感的直接来源,也是更深层次的社会自我。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重庆市部分重点和非重点学校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120份,剔除46份数据缺失或信息不全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1074份,有效回收率为95.9%。

(二)研究工具

社会自我概念问卷,由本研究自行编制。正式量表共66题,由班级地位、亲子关系、陌生人关系、角色体验、师生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家庭地位、邻里关系、异性同学关系、角色技能、同伴地位和团体意识12个因子构成。本研究采用青少年社会适应性问卷(SAQ)作为效标,效度为0.616,说明社会自我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总量表的信度系数0.8455,重测信度(间隔2周)0.829。[7]

(三)实施过程和数据处理

由研究者和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进行测量,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整个施测过程大约耗时30分钟。为保证客观性,问卷不记名。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0.0 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对社会自我进行性别(2)×年级(6)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自我总分在性别(F=28.247 p<0.001)和年级变量(F=5.381 p<0.001)的主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性别和年级两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一)中学生社会自我的性别差异

T检验表明,社会自我发展水平男女生之间有显著差异(T=-5.801 p<0.001)。其中,女生在班级地位、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家庭地位、邻里关系、角色技能和团体意识方面的均分显著高于男生。

女生的社会自我发展水平高于男生。这与国内外一些研究结果一致。相关研究表明,男孩在男子气概、成就、领导者方面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概念,而在社会性等方面的水平较低(Dusek&Flaberty,1981)。[8]在整个中学阶段,女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水平要高于男生。[9]调查结果表明,男女儿童在社会性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规则意识等方面。[10]这种性别差异的可能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1)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女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都较男生早,其生理和心理较男生相对成熟,这样女生较男生有更高的心理整合能力和较成熟的自我意识,这使得女生对自身班级地位、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家庭地位、邻里关系、角色技能和团体意识的评价比男生更为积极。(2)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在中学生阶段,家庭、社会都给女生定型为听话、懂事,为了获得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同,往往使女生比男生在家庭、学校行为上更符合社会规范,团体意识更强,具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和邻里关系;赢得较高的班级地位和家庭地位;再加上女生细腻的心理过程,使得女生在角色技能方面也高于男生。

(二)中学生社会自我的年级差异

方差分析表明,中学生社会自我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6.260 p<0.001),表现为高三年级高于初一、高一、高二、初二、初三年级,呈现出“V”型发展的趋势(如图3)。

图3 中学生社会自我年级发展趋势

马什发现,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呈U字形曲线,在7~9年级开始下降,11~14年级达最低点,随后开始回升(Marsh,1989)。[8]可见,本研究与国外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初中高年级和高中低年级是学生身心发展与心理冲突尤其加剧的时期,也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11]因此,在初三、高二会出现一些波动。

四、结论

总体上,中学生社会自我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社会自我水平高于男生;中学生社会自我发展水平在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高三>初一>高一>高二>初二>初三的发展趋势。

[1]Barbara M.Byrbe Richard.J.Shvelson(1996)O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elf-concept for pre-,early and late Adolescents:a testof the Shavelson,Hubner and Stanton(1976)Mode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599-613.

[2]王振宏,梁三才.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研究[J].四川心理科学,2000(2).

[3]井卫英.高师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关之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1).

[4]Fitts,W.H.the Manual of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cale.Nashville.Tennessee:Counselor Recording and Tests,1965.

[5]Shavelson,R.J.,&Bolus R.(1982)The interplay of theory and methods,Journal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4,3-17.

[6]黄希庭.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7.

[7]赵丽霞.中学生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8]宋剑辉,郭德俊,等.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培养[J].心理科学,1998(3).

[9]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研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3).

[10]张博,王乃正.成人眼中的儿童——5~8岁儿童社会性发展性别差异的调查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1997(2).

[11]冯正直.中学生心理素质成分及其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1999.

责任编辑:乔 健

B844.2

A

1671-2277-(2011)01-0071-03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0BSH025,主持人:张大均)的子课题成果

猜你喜欢

中学生问卷青少年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青少年发明家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问卷你做主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