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期的十八道“坎”(上)
2011-10-12杨继刚
□文/杨继刚
山路十八弯,所以每一个登山者都知道,顺利登顶才是关键所在,而过程中的一道道弯恰恰是对登山者的考验与奖赏,而这种滋味,企业家更能体会。
从创业到百年老店,企业的生命要比人更旺盛,但同样也要比人的生命更脆弱。哪怕是感冒发烧这类对于人而言的小毛病,对于艰难前行的企业有时却是致命要害。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构成了中国企业的主体,尽管不曾有大企业的纵横捭阖,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们同样需要经历每一次蜕变,同样需要面对每一次转型。我们最近针对国内中小企业专题调研中发现,中国企业在每一次转型都面临机遇和挑战,既是企业升级进化的机会,又是他们步履凶险的转身考验。具体而言,有大致十八道坎在困扰着他们:
第一坎:从应对风险到逃避风险
风险是机会还是威胁?创业期和成长期,企业对此的回答往往是机会,因为那时的企业家懂得,冒风险不一定成功,但不冒风险一定没机会走出困境。所以,有些冒险行为即使未取得满意结果,也让当事人泰然处之。到了成熟期之后,答案变了。企业决策者开始将风险控制纳入到管理之中,大家对行业内失败的经验进行研究,力所能及的规避风险,加上决策层级和流程的增加,执行人更加在意上司的认可,最大化减少风险。这一过程中,风险被规避了,同样机会也被规避了。保持原样吧,这样最安全。这句话成为企业大多数中高层的心声。
第二坎:从突破期望到管理预期
成长期的企业如同青春期的孩子,对未来抱有美好期望。你会发现,成长中的企业大多数都想着创造奇迹,他们的急速行动有时会带来惨痛的教训,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们超越目标和自己的努力,不断突破每周、每月、每年的目标,预算、计划、流程在那个时候只是补充。
转型期的企业就不一样了。凡事要有预算,凡事要有计划,凡事要做调研,凡事要做控制等等,评价管理者优劣的标准是:预算与目标的完成情况。如果没有达标,问题出在哪?如果超标,是不是之前的计划有问题?这时,理想的状况最好是100%,管理者习惯于管理预期而不是突破预期。
就像田忌赛马一样,保证马总赢,但不必赢太多。赢是赢了,但奇迹没有了。
第三坎:从“缺钱到处找”到“有钱没处花”
谁最期待风险投资或阳光VC登门造访?相比较而言,创业者更需要,因为这个时候的企业家正为“奶粉钱”着急上火。那个时候,创业者每天面对的不是浪漫未来,而是到处花钱四处缺钱的情景,每月都要为如何为员工发工资而发愁,做梦都想谈成几个大客户,缺钱到处找钱是活生生的现实。
而转型期或成熟期的企业则不同。国内那些已过二十岁的企业目前的状态就是到处投资,比如赫赫有名的联想控股在房地产、培训、租车等数个产业进行投资,不算富的流油但有钱自己花却没有问题。钱多了,到底该怎么花?我们发现,国内有些企业在这个问题上反而遇到了难题,而聘请外部咨询机构很难解决投资本身的问题。
这真是东方日出西边雨。创业者一定会为那些已过成长期的企业家无处投资的现实而困惑不已。
第四坎:从重视内容到重视形式
据说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刚新员工入职三天就给华为总裁任正非上了一份万言书,洋洋洒洒万余字探讨华为的战略应该怎么做,华为目前的问题是什么,华为应该如何从流程文化上进行改进云云。传说任正非先生最后批示的大致内容是:此人若非精神病,请立即解聘。这个故事很恰切的说明,正处在成长期的企业更在意雪中送炭,更在意内容而非形式本身,或者说生存、业绩、销售才是最应该关心的事情。
转型期和成熟期的企业则不同。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都有这样的情况:明明知道上一道工序有问题,但“流程就是这样,我应该遵守”的思维让员工们还是会按部就班的工作,而不管结果好坏。走形式、走流程、走程序成为很多工作的潜规则,这既不需要什么创造力,也不需要冒什么风险,四平八稳之下,形式主义被N多人奉为挡箭牌。
当一件事情只剩下形式的时候,内容会“跑”哪去了呢?
第五坎:从“为什么做、做什么”到“谁做、怎么做、什么时候做”
只要能干成事,做事的方式是其次。这是很多成长型企业的真实写照,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内容、方法和人员只是顺带说一下。李云龙的领导方式就是这类企业的常见做法,领导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告诉你为什么做,做什么,至于怎么做,谁去做,什么时候做,这些问题往往会留给执行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至于流程、规范、制度、标准等等很难做到统一。
这样做的问题有很多。长期不关注方法、流程、执行细节会让企业过于浮躁,员工忙于做事,没有人总结和沉淀方法,同样的错误会一次次重复犯,粗放式管理会让整个团队经常一团遭。在付出很多代价后,企业家开始关注谁去做、怎么做、什么时候做这些具体问题,5W1H成为这些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第一步。
但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成熟型企业中,过于关注谁去做、怎么做、什么时候做这些问题,执行人往往又会忽略“为什么做、做什么”这种问题,当整个组织都不在关注“为什么做、做什么”,只去重视谁去做、怎么做、什么时候做这些细节时,当局者迷的问题也适时出现,“为了做而做”成为很多人的真是写照。
不过,等到有一天,当所有人不去关心“客户为什么会购买我们的产品,我们企业为什么能存在”这些问题时,危机可能已经悄然而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