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2011-10-10赵峰华李咏慧付梦娣
杨 柳 赵峰华 李咏慧 付梦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 100083
地矿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杨 柳 赵峰华 李咏慧 付梦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 100083
本文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在大量调研基础上,明确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与条件,探求地矿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并提出“2+1+1”的教学模式,重点突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
资环专业;实践教学;本科生;地矿类院校
全球性资源环境、城镇化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1998年教育部根据学科发展新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专业设立的目的在于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为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人才的新需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须在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上及时更新,从而确保该专业毕业生具有就业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城乡统筹与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在大量调研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学科背景与师资基础等特色,探求地矿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并提出资环专业“2+1+1”的本科教学模式,重点优化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突出地矿类院校资环专业的办学特色。
1 资环专业发展现状
1.1 专业发展
在专业设置数量上,自1998年国家设置资环专业后,据不完全统计,1999~2006年,全国已有125所高等院校(高校更名、合并后)设置了资环专业,93所院校新设置了该专业,平均每年有15所以上的院校新设该专业。从专业设置的学校类别看,以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和理工类院校为主(63.6%),地矿类院校占2.96%。
1.2 存在问题
设置资环专业的学校数量增长惊人,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激增。遗憾的是,目前资环专业的发展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地矿类等学科特点鲜明的院校中,该专业的设置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突出问题是资环专业发展面临空前的就业挑战,其根本原因有:(1)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不符。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资环专业的定位是从事农业、交通、土地、环境、城建、规划等管理或规划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但实际上,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环境部门、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农业和交通领域都有各自专业培养的专门人才,资环专业的专业定位包含了以上多个专业,培养目标不甚明确。据王如渊等人研究结果显示资环专业的毕业就业去向主要是考研,这与其专业、就业定位明显不符(见表1)。(2)各类学校资环专业办学特色不明显。尽管设置资环专业的学校类型多样,但其专业培养方案基本雷同,基本都是“宽而大”口径的通才培养教育,没有体现各自不同类型院校的办学特色。
以上两个根本原因致使该专业课程结构失衡,深造对口专业不明确、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面临巨大困难。2007~2009年,我校资环专业就业流向统计结果显示(表2),考研仍是该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2009年考研比例高达55.1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待业率由2007年的3.7%徒增至2008年的18.18%,至2009年为17.24%,待业率变化不大。高水平的考研比例(高于50%)和待业率的增加表明我校资环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就业压力十分巨大。
?
2 地矿类院校资环专业发展对策
2.1 明确的专业定位
资环专业是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需要不同类型院校根据自身优势,寻找与社会经济最紧密的切入点,在办学模式上体现特色。我国资环专业发展现状表明,目前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地矿类院校的学科以地质、矿产和资源类为主,具有地理背景雄厚的师资队伍。就业热门领域是不断变化的,专业定位不能因某相关领域热门,就摒弃以前的发展方向。随着国家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资源、能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矿山地质环境灾害、安全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城乡统筹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对地矿类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地矿类院校的资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应结合学校师资力量、国家经济发展新形势以及学校所处区域发展的特点进行具体定位。
综上,地矿类院校资环专业的定位可以描述为: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资源环境规划与保护、资源利用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御等领域工作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此专业定位明确了地矿类院校资环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突出了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内容。
2.2 “2+1+1”专业课程建设
资环专业毕业生通常存在这样的疑惑,感觉大学三年级才进入专业学习却马上就要毕业离校,时间很仓促,并且考研、找工作耗掉太多精力,而此时专业课开始大量开设,使学生疲于应付。这些困惑是源于资环专业在低年级(大三之前)的教学训练中,面向专业特点的训练缺位。针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2+1+1”的课程建设模式,即在大一、大二学年大量加入资环专业的设置,便于学生及早进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思维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资环专业的特点在于综合性、社会性、动态性和创新性,这一特点势必要求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需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紧随社会发展动态,如可加入数字城市建设、低碳经济等新的理论与知识;大学三年级整个学年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辅以少量课堂教学(主要教授RS、GIS、GPS以及CAD制图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将学生习得的规划思维和理论方法应用于具体的实践活动,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制图成图的技能,此外,由于任务明确,时间可以自我安排,解决了学生复习考研与课堂教学时间冲突的问题;最后大四学年重点让学生去相关领域作毕业论文与设计,细分学生的兴趣、特长、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缓冲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缓解学生找工作的压力。
2.3 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既是教学活动,又是生产、科研、社会实践等一般性的实践活动。理论教学侧重于对基本理论、原理、规律等理论知识的传授,具有抽象性特征,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实践教学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资环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习得技能的重要环节,单独以1年为其实践训练十分必要,能够使学生将前2年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熟练掌握各种绘图软件,确保其在毕业时已成为熟练技术人员,能够直接进入工作状态,这无疑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课程实践(地质-地理认知实习、生态环境认识实习、城市规划课程设计、遥感实习、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地图学课程设计、资源环境规划课程实习等)、专业集中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本研究尽以综合实践为例,针对地矿类院校资环专业的具体定位,进行如下实践教学内容构建:
2.3.1 实践基地的选择与确定
实习基地的区域环境特征会直接影响实习的内容和效果,必须经过大量的实地考查,从多种实习方案中选择最佳的实习地区,作为稳定的实习基地。结合我校学科特点和教师科研力量,需选择实习点多,内容丰富的矿业城市作为资环专业综合实践基地,如安徽淮南市、山西大同市、山东济宁市等。
2.3.2 具体实践内容
矿业城市规划:以典型矿业城市为基地,预测未来该城市工业增长、人口增长以及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对城市未来的整体发展格局进行统一规划;
煤矿塌陷区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需要了解煤矿开采塌陷区形成的过程及机理,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塌陷区分布特点,并绘制具体分布图(包括位置、面积、治理情况等要素);调查塌陷区的生态系统破坏情况,通过现场取样和室内分析,初步评价塌陷区对水体的污染程度;结合调查与分析结果,进行未来塌陷和地面沉降范围的预测,并提出相应治理对策;
土壤环境调查:在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绘制该城市土壤类型分布图、采用相关评价方法,对土壤污染程度进行分析与评价。并了解该地区土壤退化与水土流失的状况等;
矿井水水质现状评价:了解各个矿井水的排放量、水质情况,绘制相关分布图;简单评价矿井水排放的处理情况以及对地表水和土壤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对该城市矿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重点了解煤粉灰的堆放情况,绘制分布图(包括具体分布位置、堆放容量、化学成分组成),以及煤粉灰对大气、地表水和土壤的影响程度等,绘制相应的影响等级图。
3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在分析国家经济发展动态的基础上,针对地矿类院校资环专业的专业定位,进行了有益探讨,提出了“2+1+1”的教学模式,突出地矿类院校的办学特色,重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本文仅以综合实践为例,进行了相关探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在未来国家数字建设和城乡规划中能够发挥较大作用,其实践教学对资环专业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地矿类院校资环专业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仍需进一步探讨,紧紧围绕体现特色、发挥特长、符合社会需求来构建。
综上,地矿类院校资环专业的定位为: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资源环境规划与保护、资源利用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御等领域工作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地矿类院校资环专业特色培养方向为:矿产储量评价与矿区城市规划、资源利用与环境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治理规划等。
[1]叶新才,黄远水,李洪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经济师,2007,8:133~134
[2]徐丽华,邱文泽,朱恺军,等.基于《城乡规划法》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8,5:134~136
[3]王如渊,翟有龙,唐小平,等.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1):78~82
[4].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28(1):110~113
[5]吴云清,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主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6]赵小风,黄闲金,陆汝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7:58~60
[7]胡守强,张郎山,张献龙,等.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8]杨有才,刘目前,王水莲.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03,4
[9]许光泉,陈要平,李小龙,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的探讨[J].资源产业,2005,7(4):85~88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training goal and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major,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references, a clear understanding on nation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as well 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ditions of schools. It took a case study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Teaching model of “2+2+1” was put forward and gave prominence to practice teaching features.
Key words: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urban planning; practice teaching
Study 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urban planning practice teaching in geology and mineral colleges
Yang Liu, Zhao Fenghua, Li Yonghui, Fu Mengdi
China university of ming &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2010-09-26
杨柳,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