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污染型行业布局及减排技术对中国污染转移的影响研究

2011-10-09傅帅雄张可云张文彬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工业污染东北地区比重

傅帅雄,张可云,张文彬

(1.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 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72)

一、引言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已经具备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同时,东部地区面临着资源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升级的多重压力,也陆续开始向内陆地区转移传统技术与产业。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工业为主。工业作为三次产业中污染排放量最多的产业,其转移过程可能也伴随着污染的转移。如果这种转移规模较大,就会对生态环境原本就相对脆弱的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部分发达国家以及东部部分地区发展初期采取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造成了种种矛盾和危害,应该作为深刻的教训。如何既有序推进产业与技术的转移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又保证不同类型区域生态环境普遍改善,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竞争国家之间为了吸引更多的高环境规制标准国家的企业,往往刻意降低本国的环境规制标准,从而使污染密集型产业不断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的天堂”(Esty,1994,1996)。同时,许多实证方面的研究表明,这种以环境规制标准降低来吸引高规制标准国家产业转移的竞争往往是竞争到底的(race to the bottom),即这种相互竞争博弈的结果导致各竞争国的环境规制标准一降再降,形成恶性竞争,使得环境不断恶化(Mani and Wheeler,1999;van Beers and van den Bergh,1997)。因此,通过产业转移,完成污染转移、能耗转移的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欠发达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尤其是广大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目前中国环境污染与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已有的关于中国环境污染与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FDI对国内环境的影响。如夏友富(1999)系统阐述了外商投资于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现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舒基元(2003)分析了国际污染转移产生的途径与根源,以及我国在利用外资以及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环境污染转移问题。杨海生等(2005)根据1990—2002年中国30个省市环境、经济、贸易数据和29个省市FDI的数据,建立全球化与中国的计量模型,发现FDI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DI对环境有负效应。在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所引起的生态效应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见,且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如杨昌举(2006)、黎金风(2007)、谢丽霜(2009)等,定量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笔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2001—2008年中国污染排放转移变化以及污染型行业的布局变化,分析了污染转移与污染型产业转移的关系,发现区域间的实际污染转移变化并不完全与污染型行业的区域转移情况相吻合,而区域间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正好解释了这一现象,且技术进步在减少污染排放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产业和技术两个角度对当前环境污染转移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为实现以生态文明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要求提供决策参考。

二、全国污染排放转移变化情况

笔者选取2001年与2008年的工业化学含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以及固体废弃污染排放数据,应用公式分别计算出2001年和2008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各类污染排放占全国污染排放比重的变化情况(见表1)。其中pijt为t年i省的j类工业污染排放量,pjt为t年全国j类工业污染排放量。通过分析发现东部地区除固体废弃物排放比重有所增加以外,化学含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排放占全国污染排放的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中部地区除工业烟尘排放比重有所减少外,其他污染排放都有所增加。西部地区除工业烟尘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比重减少外,其他污染排放比重都有所增加。东北地区除固体废弃物排放比重减少外,其他污染排放比重也都有所增加。

表1 2008年与2001年相比全国四大区域版块工业污染份额比重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与2001年相比,2008年污染已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主要表现为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转移。而就污染转移的程度来看,废水化学含氧量、氨氮以及大气二氧化硫这三类主要污染排放向西部转移的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而工业烟尘排放主要向东北地区转移,工业粉尘排放向中部转移的程度则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排放主要向东部和中部转移。

三、全国污染型行业的产业布局变化情况

从全国污染排放转移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除固体废弃排放以外,其他污染排放都有从东部沿海向内陆转移的趋势,其中污染排放向西部转移的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笔者初步猜想可能在2001—2008年,污染型行业的区域布局由东部沿海向内陆地区发生了转移。以下将依据34类不同行业各污染物排放占全部行业污染排放的比重,确定污染型的行业,并进一步分析2001—2008年间这些污染型行业的布局变化情况。

(一)污染型行业的确定

不少研究将单位产值的污染排放量作为判定污染型行业的基本指标,这一标准虽然能衡量一个产业的污染密集度,但这里主要想测算2001—2008年间污染型产业转移对环境污染转移所造成的实际影响,因此,笔者将侧重于对行业具体污染排放量的测度,根据2001—2008年的行业污染排放数据的平均值,计算出不同行业各污染物排放占全部行业污染排放的比重(其中不考虑被列为其他的行业),并依据各行业污染排放的比重排名,从高到低选取行业污染排放加总达到全部行业污染排放90%的行业作为污染型行业(见表2)。

(二)污染型行业区域布局转移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确定了不同类污染型工业行业,以下将根据2001年和2008年不同污染类的污染型行业的工业生产总值,应用公式分别计算出2001年和2008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不同污染类的污染型行业区域布局转移变化情况(见表3)。其中ykjt为t年全国j类污染型行业的生产总值,yt为t年全国工业总产值。

通过表3可以看出,与2001年相比,2008年东部地区的化学含氧量污染型行业、氨氮类污染型行业、工业烟尘污染型行业和固体废弃污染型行业整体占全国的比重都有所下降,而二氧化硫污染型行业、工业粉尘污染型行业的比重上升。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类污染型行业整体占全国的比重都有所增加,但中部增加幅度较大,行业转移变化比较明显,西部则整体增加幅度相对较小。东北地区各类污染型行业整体占全国的比重都有所下降,其中二氧化硫污染型行业、工业粉尘污染型行业、工业烟尘污染型行业和固体废弃污染型行业比重下降明显。因此,总体来看东部和东北地区的污染型行业的布局发生了明显的转移,主要转移到了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中部承接了相对较大部分的污染行业转移。

表2 全国工业各行业污染排放量占所有工业污染排放量的比重

表3 2008年与2001年相比全国四大区域不同污染类污染型行业区域布局转移变化

四、污染转移与产业转移的关系

从第二部分得出的结论来看,从2001—2008年间,污染开始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主要表现为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转移。但通过第三部分的分析发现东北地区的污染型行业占全国的比重是明显下降的。这两个结论出现了矛盾。

而就污染转移的程度来看,第二部分的结论是废水化学含氧量、氨氮以及大气二氧化硫这三类主要污染排放向西部转移的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但从第三部分得出的结论来看,化学含氧量污染型行业和氨氮类污染型行业却表现为由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且向中部转移的幅度大于西部;二氧化硫污染型行业则表现为由东北地区向东、中、西地区转移,但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从第二部分结论来看,工业烟尘排放表现为主要向东北地区转移,工业粉尘排放向中部转移的程度则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这也与第三部分的结论相矛盾——工业烟尘污染型行业主要由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转移,而工业粉尘污染型行业主要由东北地区向东、中、西地区转移,且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第二部分得出的结论是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排放主要向东部和中部转移。而第三部分结论中固体废弃污染型行业却表现为由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发生了转移。

两部分的结论相互矛盾说明之前污染转移是由污染型行业的布局发生变化所导致的这一设想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忽略了各区域污染排放技术对污染转移产生的影响。如果一个区域总体所使用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变好并高于其他区域,则即使其承接了较多的污染型行业,其污染排放量的比重也不一定就大幅度增加。同样,即使一个区域污染型行业未增加或者转移了出去,但其近几年总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变差或者低于全国平均技术水平,则其污染排放占全国的比重也可能增加或者高于其他排污控制技术高的区域。

因此,有必要对2001—2008年间全国各省的污染排放控制的技术进行测算,看是否是因为各省份工业污染的排放技术发生变化导致以上问题的出现。

五、污染转移与全国污染排放技术变化的关系

对2001—2008年间因技术原因导致污染排放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情况进行测算,从而了解技术变化对污染排放的影响。通过将现实中的污染排放量与对应产业结构条件下应该排放的污染量进行比较,得出因技术原因导致的污染排放,具体见公式(1)。

其中,pit+1为t+1年i省的实际工业污染排放量,pjt+1为t+1年全国j行业的污染排放量,Sijt+1为t+1年i省的j行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Pt+1为t+1年全国工业总的污染排放量表示t+1年i省在该省的产业结构条件下所应当排放的污染量,则的差值则体现出t+1年i省因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原因所产生的污染排放量。当说明t+1年i省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说明t+1年i省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ΔT则为t+1年与t年相比i省因技术原因所产生的工业污染排放在全国工业污染排放的比重变化情况,表现为i省分别相对于t+1年与t年的全国平均技术水平而言,其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进步程度。当ΔT>0时,即在t年到t+1年间,i省整体因技术原因导致工业污染排放比重增加,表明i省分别相对于t+1年与t年的全国平均技术水平而言,整体工业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发生了退步。当ΔT<0时,即在t年到t+1年间,i省整体因技术原因所产生的工业污染排放比重减少,表明i省分别相对于t+1年与t年的全国平均技术水平而言,整体工业污染排放控制技术进步。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全国四大区域版块之间环境污染转移的变化,笔者计算出2001年与2008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整体工业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情况(见表4)。

总体来看,东部地区整体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表现为明显的进步,中部地区技术水平也有较大程度提升,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则相对全国平均技术变化水平而言相对下降,而东北地区的污染排放技术下降更为明显。从分类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的废水化学含氧量排放控制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西部和东北地区则相对下降,且西部的下降幅度大于东北地区。从废水氨氮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情况来看,除东部地区技术提升外,中、西和东北地区都下降,其中西部技术相对整体水平而言下降的幅度最大,其次是东北地区。从二氧化硫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情况来看,东部和中部都有明显的提升,西部和东北地区技术都下降。工业烟尘排放技术东、中、西部都有所上升,其中东部和西部上升幅度相对较大。东北地区的工业烟尘排放技术下降相对较为明显。对于工业粉尘的排放控制技术而言,除中部地区技术相对整体水平明显下降外,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技术都有所进步,而东部地区进步最为明显。从固体废弃物排放控制技术来看,东部技术相对整体水平有所下降,其余的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都表现为技术进步,且西部技术进步最为明显。

表4 2008年与2001年相比全国四大区域整体工业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情况

六、结论性评述

通过对工业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变化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全国各省份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正好解释了之前污染转移变化与污染型行业转移变化结论之间的矛盾。

总体来看,从2001—2008年间,污染开始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主要表现为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转移,且向西部转移最为明显。而污染型行业的转移情况却表现为东部和东北地区的污染型行业占全国的比重明显下降,污染型的行业主要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且中部承接转移程度较大。这主要因为从2001—2008年间,东部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相对整体水平有着明显进步,这一变化加上污染型行业的向外转移使得东部地区的工业污染占全国比重明显下降。而对于中部地区而言,虽然污染型行业增加的比重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但由于其污染排放控制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使得总体的污染排放比重降低。而西部地区不仅承接了大量的污染型行业的转移,其整体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相对全国平均技术的变化水平也变差了,这必然使得西部地区的工业污染排放的比重增多,从而表现为污染主要向西部转移。东北地区虽然污染型行业的比重下降,但其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相对全国平均技术的变化水平也明显下降,这使得东北地区污染排放的比重仍然表现为上升,但上升的幅度还是明显小于西部地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污染的转移不仅与污染型行业的转移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所采用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影响。即使污染型行业数量增多,但通过促进这些行业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进步,同样可以减少污染的排放。在产业从东部沿海向内陆转移的过程中,一些污染型行业在成本效益的驱动下,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向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转移的现象,而中部、西部以及东北的部分贫困地区也愿意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较为脆弱,一旦污染随着产业的转移也相应发生大规模的转移,必将会对这些地区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内陆地区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污染排放控制技术水平的提升,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减少污染排放,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1]Esty,Daniel C.Greening the GATT:Trade,Environment and the Future[M].Washington: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4.

[2]Esty,Daniel C.Revitalizing Environ-mental Federalism[J].Michigan Law Review,1996,95(3):570-653.

[3]Mani,Muthukumara andDavidWheeler.InSearchof Pollution Havens?Dirty In dustry in the World Economy 1960-1995,in Trade,Global Policy and the Environment.[M].Washington:World Bank,1999:115-27.

[4]Van Beers,Cees and Jeroen C.J.M.van den Bergh.An Empirical Multi-Country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Regulations on Foreign Trade Flows[J].Kyklos,1997,50(1):29-46.

[5]黄菁.环境污染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与中国的实证检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6).

[6]夏友富.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产业现状、后果及其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3).

[7]舒基元,杨峥.环境安全的新挑战:经济全球化下环境污染转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3).

[8]杨海生.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

[9]杨昌举.关注西部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J].环境保护,2006,(8).

[10]黎金凤.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面临的环境风险[J].经济与管理,2007,(11).

[11]谢丽霜.西部地区规避产业梯度转移风险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9,(5).

猜你喜欢

工业污染东北地区比重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状况实证研究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互动关系研究
某典型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及应用
电池:2014年3月1日将实施电池工业污染徘放国标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