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科技创新与资源型城市转型
2011-10-09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国凤菊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国凤菊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资源型城市多数通过资源产品数量的扩张而发展,单纯依靠资源开采的比较优势,缺乏竞争优势,城市和企业越来越难以适应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资源型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大多数依据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产业结构高度集中于该种自然资源的开发上,“靠山吃山”,长此以往造成了资源型城市高度单一的产业结构,经济收入高度依赖于资源型产业,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一个由建设、繁荣、衰退、转型到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加上我国在建国初期,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缺乏仔细的统筹考虑和规划安排。造成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过量的滥采滥伐现象,多年的高强度开发使这些城市的资源赋存逐渐萎缩,开采成本不断上升,造成主导产业的停滞甚至衰退,经济基础相对脆弱,危及城市整体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总人口1.54亿人。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 “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有50座城市资源衰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资源型城市逐渐受到资源枯竭的威胁,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出现危机,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退化、盐碱化和沙化,水资源需求告急。二是资源型城市区位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三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高度的单一性,或者称为非均衡性。资源型产业既是主导产业,又是支柱产业,城市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很大,造成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功能不全,第三产业以及可替代产业发展落后。四是矿业城市在管理体制和利益机制上矛盾突出。
二、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对政府的要求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是城市转型中的主导力量;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政府作为决策者和国家利益代表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因此,政府功能的转型是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要求。
(一)政府应尽快从战略高度设计出城市转型的规划方案
资源型城市不仅有转型的紧迫性,而且必须是具有科学合理规划指导及引导下的有序的转型。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特别在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的贡献更为功不可没。但是,这些城市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失衡、失业率上升、生态环境恶化、社会不稳定等众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思考。国务院在《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明确的转型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指出要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把重点放在培育和壮大接续替代产业、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依据这一意见,各资源型城市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城市转型规划类型,提出具体可行的规划方案,使原来自力更生的自发转型发展为“有政策、有组织、有支持的有偿转型。
(二)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利益
城市转型的过程是各种资源重新组合的过程,它需要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科学、合理的进行资源的配置,而不能任由企业、市场自发地完成,既要整合自然资源如土地、矿藏、河流等,也要对人力资源、教育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等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统筹规划和部署安排;同时,由于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利益调整,可能带来各种利益群体之间互相磨擦、冲突和碰撞,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代表者,要充当各种利益的协调者,充分运用经济的杠杆、政策引导、思想教育等各种手段,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同时、针对在城市转型中利益相对受损或绝对受损的群体,政府应该拿出相应政策或补偿资金尽快帮助其恢复发展。
(三)推进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政府应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将职能的重心逐渐由原来的重视工业及经济发展转向强化社会管理与优化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把减少并治理城市环境污染、改善城市基础公共设施、创造城市居民就业机会、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城市居民素养、培育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完善城市功能等作为重要目标,为有效实现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社会型、生态型、文化型城市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创新激励机制,强化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扶持
激励机制是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创造性和活力发挥的重要机制。政府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要给予经济运行主体各种有利的政策支持,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收益大的项目和产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通过贴息、补助等方式扶持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
(五)挖掘产业文化要素,构建特色城市文化
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逐渐认识到文化对于城市持续、和谐发展的巨大作用和战略意义,资源型城市应结合自身情况,从原有的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的企业文化、产业文化中去挖掘与寻找城市文化,有意识地,主动和系统地研究、挖掘优秀产业文化要素,吸收其精华形成自己城市文化的基本骨架与特色,以先进的城市文化引领城市制度建设,以科学的制度和政策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真正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挥城市在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而提升城市地位和城市品牌力。
三、科技创新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创新观念,通过观念创新带动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一)通过科技创新改造传统资源型产业
任何一种产业都会经历有朝阳到夕阳的发展过程,最终被另一种新产业所替代。而这种新产业会使企业的命运发生喜剧性的变化,现有产业技术领域的领先者未必会成为新产业技术领域的领先者。资源型城市应通过科技创新,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延伸资源产业链条,抓住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集中力量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创新研究,推进传统产业进一步发展和升级改造,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规范和明确政府部门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导向和服务方面的职能,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
(二)科技创新提升资源型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谁能跟着科技进步的节拍起舞,谁就能始终处于竞争中的主动地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正确认识和评价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潜力,制定恰当的城市长期竞争与合作战略,在某主导资源型产业走向衰落时,及时培育出新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形成来源于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区域经济的长盛不衰;并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保持长久的竞争实力,实现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和良性竞争。
(三)科技创新有利于开辟新市场形成新产业
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容量都是有限的,当一种产品的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饱和或供大于求的情况,趋于饱和而达到成熟化,而且会走向衰老和死亡,最终被另一种新产品所替代。科技创新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产品性能或提供新产品来创造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来创造需求。市场需求的改变会转化为一系列的产业需求,从而对众多产业的发展形成拉动。
(四)科技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实现跨越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在竞争中的良好表现要靠良好的产品质量及品牌形象来支撑,而良好的产品质量及差异化形象需要先进技术与设计理念的支持,产品科技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产品价值含量高低,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与实现的载体,开展科技活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四、科技创新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发展思路
(一)通过科技创新培育竞争优势,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推进经济转型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资源型城市的主要任务,转型的基本途径是,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手抓培育发展接续产业,逐步形成多元支柱产业格局。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必须立足培植自己的优势产业和产业优势,使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与先进科技成果相对接,依靠科技创新,做大做强传统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衍生培育新产品、高科技产品和品牌产品,促进产业深度开发,形成新的接续产业。
(二)走产学研联合之路,延伸产业结构链
我国长期以来经济系统与科技系统呈平行线运行,没有形成一个交汇点。国家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到战略位置,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资源型城市应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机制,更好地把各类资源优势、企业的市场优势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智力优势结合起来,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开展联合,与科技巨人携手同行。通过应用先进技术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或产业群,坚持以产业链延伸为主脉,促进产业协作,依托能源原材料优势和重点骨干企业,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开展集成创新,开发高附加值下游产品,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把宝贵的稀缺资源、独有资源,更多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应从解决机制、人才等突出问题入手,让更多的企业能在自主创新中一展身手,成为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大力培育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机制,推进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切实增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集聚创新要素、吸纳创新成果的主动意识。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并能提供系统集成服务的大型骨干企业。贯彻科技资源向经济建设一线倾斜、向企业倾斜的原则,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建设,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先锋和骨干力量,发挥好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营造创新氛围,注重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把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结合起来,加强基层科技创新基础建设和科技培训,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激活全社会创新细胞,挖掘全社会创新潜力。大力推进知识集群和产业集群建设,构建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体系,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技示范服务体系,建立区域公共安全科技保障体系,促进各行各业的科技进步。同时,注重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借”并用,聚集高层次人才。依托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面向国内外,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争取更多地引进高层次人才。
[1]张耀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持发展评价与预警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张雪梅.关于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六期
[3]徐君,王育红.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09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