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及对策研究
2011-10-09武汉工程大学杨茂荣李姝丁飞鸿
武汉工程大学 杨茂荣 李姝 丁飞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逐步走向普及化,高校财务管理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但由于历史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及相关制度的建设与高校发展态势相比明显滞后,给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传统高校财务管理观念及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利于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并对其解决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预算管理问题
1、预算编报的内容不完整
部分资金游离于学校整体预算之外,且目前众多高校所采取的“负债经营”模式与高校现行的“量入为出、收支平衡”预算编制总原则之间存在着冲突,负债产生的支出没有在预算中得到准确充分的反映。
2、预算编制不够科学
受技术人力因素,特别是利益驱动的影响,部分职能部门、院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没有真正地反映实际需求,片面夸大部分申报数据,导致预算分配不公,造成资源浪费。
3、预算控制力度不够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有的高校无视预算,随意扩大支出范围,产生年终决算与年初预算脱离,无法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削弱了预算在财务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
4、预算缺乏预算管理考核机制
有些高校预算管理没有引起校方领导的高度重视,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节约没奖励,超支没惩罚,盲目追加预算,造成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二)固定资产管理问题
1、对固定资产管理过程缺乏有机协调
高校资产购建以各部门为主,资产名义上是学校所有,实际上是使用部门所有。由于资产管理与资产使用部门间的责任不明确,未能有效共享信息,以致管理不到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管理效率低下。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分散,职能不清,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分块管理,缺乏密切配合,致使学校对各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检查、监督和控制。
2、缺少资产使用效益的评估体系
很多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至今仍局限于资产账面管理,对资产使用效益缺乏必要的评估。部分高校对教学、科研所占用的资产使用没有进行完全成本核算;同时,由于没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对闲置资产漠不关心,教学、科研设备形同部门的私有财产,造成高投资、低效益的现象。
(三)财务分析评价问题
1、领导认识不到位,指标体系不健全
高校对财务分析普遍持有两种态度:要么不重视,要么管之过严,只做表面文章。现行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中列举的财务分析指标内容不全面,没有筹资分析、投资分析和反映净资产构成的指标;不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反映经营成果分析的指标不准确,还缺乏反映社会效益的量化指标;不提供现金流量表,缺乏以现金进行财务分析的财务指标,难以反映当前和未来偿债能力和现金支付能力;对资金结构、状态、效益等缺乏分析,导致无法科学地考核学校整体和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无法为校领导决策提供财务依据。
2、具有预测作用的事前分析严重缺失
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一直比较薄弱,即使分析也仅着重于会计报表(主要是年终决算)做事后的分析,这种分析只能总结过去,探测未来,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即使发现也只能后悔,这种传统的事后分析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
3、不重视风险性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的日常财务分析通常是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及预算执行情况等具有确定性的因素进行分析,而对高校筹资能力、偿债能力等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则很少进行分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风险与收益同在,高等学校在这种大市场环境中当然也不例外,特别是近几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办学及基建投资,负债数额巨增,使高校具备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客观条件。重大决策失误,极易导致高校财务危机的发生。
(四)审计监督问题
1、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于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主要依靠上级出台的某些具体事项的相关规定来组织实施,往往是学校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项具体问题或者上级规定某些问题的实施意见,学校就制定一项具体的实施措施,导致制度的系统性、全面性不强,内部审计制度在前瞻性、合理性等方面不能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不能为高校管理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参考建议,而且缺乏必要的人员激励机制。
2、内部审计观念滞后、范围过窄
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仍然局限于审计日常财务收支业务是否合规、合理,查处内部有无弄虚作假、严重损失浪费等违法违纪行为,而忽视了对高等学校预算、决算、投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绩效审计等,弱化了内部审计的功能。
3、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方法和手段落后
现行的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有的审计方法和手段与日益发展的高等学校经济活动不相适应,存在一定缺陷,许多事项的发生都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已难以发现问题。
4、内部审计队伍建设薄弱
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起步较晚,内审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知识层次单一,风险意识不强,在知识结构上往往只懂财务或审计方面的知识,缺乏懂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和教育管理等综合方面素质的人才,审计人员的职称一般为会计师和审计师,缺乏经济师、工程师和律师等相关专业职称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的再教育培训尚未像专任教师那样纳入学校的专门再教育计划,无法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二、高校财务管理的完善对策
(一)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其严肃性
新预算管理观念,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预算的积极性,确立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把整个学校的财务收支列为预算管理对象,以货币或其他计量形式对学校的业务活动、筹资活动、资金运动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配财力、物力及人力资源,以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健全预算信息管理系统,提高预算编制工作效率。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促进预算管理水平及效益的不断提高,确立高校各部门预算执行评比考核机制和审计制度,结合预算目标对各预算责任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全方位审计,具体考核各项预算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效益性等,并将其与各经济责任人的业绩考核相结合,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完善资产管理机制
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机制,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保证单位资产的购置科学、配置合理、处置得当,最终提高单位的资产使用效率。将资产管理纳入部门预算,有利于使资产配置管理与预算编制相统一、资产处置与预算执行相匹配、资产报告分析与预算报告分析相印证。建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推动学校各部门重视资产的使用效率,促进改善资产管理工作。
(三)加强财务分析评价工作
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完善高校财务报表体系,特别是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强化宏观财务管理,防止重大失误,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加强对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分析,促进高校强化预算管理。通过对影响预算执行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偏差,分析造成偏差原因,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保证预算指标的顺利实现。加强对资金收入,包括其结构的分析,促进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
(四)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高校的监察与审计部门要履行职能,对高校日常财务运转与资金往来加大监督、审查力度,促进学校财务建立依法办事、权责统一、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的良性机制,在管好用好国有资产,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审计部门每年必须对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实施财务审计联网,审计人员对财务活动实时监督;建立和完善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1]张红卫,李曙光.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21(1):120-121
[2]苏晓明.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现代企业文化,2010,(17):169-170
[3]丁志明.高校财务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8,(8):175-176
[4]江雪梅.高校财务分析的探讨.经济师,2004,(8):111
[5]杨练.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对策探讨.湖南商学院学报,92-93
[6]陈慧.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3):27-29
[7]姜毅.现行高校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及对策研究.经济与管理,2006,20(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