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细辛现代临床应用的规律研究
2011-10-09周祯祥黄保希黄必胜
周祯祥,黄保希,黄必胜
长期以来,细辛的临床应用不断取得新进展。但大量的研究资料主要散在于个案病例报道和一般的临床观察之中,临床报道的多,理论探讨的少,纯个性或经验性的内容多,带共性或规律性的内容少。有鉴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回顾性研究揭示中药细辛现代临床应用的一般规律,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予以科学的阐释,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细辛提供支撑、指导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细辛为检索词,以细辛的临床报道为载体,以CNKI为调研对象,以1998年~2008年为时段,对细辛现代临床应用文献资料进行逐篇检索。
1.2 文献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⑴方药组成中必须含细辛;
⑵处方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明确;
⑶临床观察病例在10例以上;
⑷药味组成在1~20味之间。
1.2.2 排除标准
⑴方药组成中无细辛;
⑵处方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不完备;
⑶临床观察病例在10例以下或个案病例报道;
⑷药味组成超过20味者。
根据以上“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其中258篇细辛现代临床应用的文献资料作为本研究的基本数据。
1.3 分析方法
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数据库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梳理,以方名、药物组成、用法、疗效标准、临床疗效、主治、出处等作为字段名用Excel建立数据库,综合集成现有的成果,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应用
2.1.1 适应病证 本组资料显示,细辛临床应用广泛,涉及临床各科50余种病证。如:内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颞动脉炎、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心律失常、肺源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血管神经症、雷诺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糖尿病等。神经内科:偏头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痉挛、重症肌无力等。外科:脉管炎、冻疮、慢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炎等。
皮肤科:尖锐湿疣、带状疱疹、银屑病、甲周疣、跖疣、寒冷性荨麻疹、掌跖角化病等。耳鼻喉科:急性扁桃体炎、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萎缩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等。口腔科:牙痛、口腔溃疡、慢性唇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等。妇产科:痛经、不孕症等。男科:阳痿、阴囊挛缩等。中医科:少阴发热、头痛、痹证等。
为便于统计分析,本研究按照七版《中医内科学》相关内容将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均归为中医头痛范畴,将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归为中医痹证范畴。在诸多病证中,细辛以治疗头痛(47篇)、痹证(40篇)、心律失常(40篇)、鼻炎(21篇)四种病证者居多,占57.36%(148/258)。2.1.2 临床疗效 本组共258篇文献,疗效见图1。
图1显示,细辛的临床疗效最低者为66.63%,最高者为全部有效。其中,疗效>80%的文献有251篇,占97.28%。
2.1.3 不良反应 本组资料中,报道有不良反应的文献仅2篇,占0.78%。涉及各类病例17449例,仅17例有不良反应报道,占0.97‰。其中,2例出现轻微的口舌发麻[1],15例略有胃肠不适[2],且停药后不良反应消失,未出现致死致残病例。
2.2 剂量
本组资料中,除16篇文献记载剂量适量外,其余242篇文献均有明确的剂量记载。其中,1.5 g 2篇,2 g 5篇,3 g 78篇,4 g 10篇,5 g 34篇,6 g 44篇,8 g 3篇,9 g 10篇,10 g 33篇,12 g 1篇,15 g 8篇,16 g 1篇,20 g 3篇,25 g 1篇,30 g 4篇,50 g 3篇,100 g和1000 g各1篇。结果见图2。
从图2可见,细辛用量≤3g者85篇,占35.12%;>3g者157篇,占64.88%。其中,>3g~≤10g者134篇,占55.37%;10g以上者23篇,占9.50%。
2.3 用法
2.3.1 剂型 本组资料共涉及9种剂型,见图3。
图3显示,9种剂型中,汤剂220方,占85.27%;糊剂17方,占6.59%;膏剂9方,占3.49%;丸剂、酊剂各3方,分别占1.16%;散剂、茶剂各2方,分别占0.78%;油剂,胶囊剂各1方,分别占0.39%。
2.3.2 给药方法 本组258篇文献中,有一方既用于口服,又用于雾化吸入[3],见图4。
图4显示,5种服用方法中,口服213篇,占82.24%;皮肤给药40篇,占15.44%;雾化吸入4篇,占1.54%;滴鼻、含漱各1篇,分别占0.39%。
2.4 配伍
本组资料中,有3篇文献报道[4~6]为细辛单行,其余255文献报道皆为复方使用,占98.84%。除细辛外,共涉及药物237味,累计用药2068频次,平均用药8.73频次。在与细辛相配伍的药物中,用药频次前30味药物由高到底依次为:甘草(116次),麻黄(102次),川芎(88次),附子(82次),当归(80次),桂枝(67次),白芍(60次),黄芪(57次),白芷(52次),丹参(46次),防风(44次),红花(32次),牛膝(29次),五味子(28次),羌活(27次),半夏(26次),荆芥(25次),桃仁、人参、地龙、蜈蚣(各24次),党参、全蝎(各23次),柴胡、赤芍(各22次),茯苓(21次),生地、薄荷、干姜(各20次),占总用药频数的59.38%。
3 讨论与思考
细辛临床资料的保存和流传主要是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期刊杂志为载体得以实现的。大量的临床资料凝聚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是他们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这些零星的、散在的用药经验和临床效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细辛现代临床应用的水平和趋势,蕴涵着细辛现代临床应用的规律,应该努力挖掘,不断加以整理和提升。
3.1 安全有效是细辛现代临床应用的主要特征
安全、有效是构成药物的两大基本要素。其中,安全是前提,有效是保证。在确保用药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疗效,是广大医患者的共同期盼。本组资料显示,细辛是常用中药,年均有23.5篇(258/11)临床报道的资料公之于世,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细辛临床应用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50余种,各类病例17449例,临床疗效最低者为66.63%,最高者为全部有效。258篇文献中,疗效在80%以上的文献有251篇,占97.28%。
长期以来,人们并不怀疑细辛的疗效,但对其用药安全问题一直为世人所关注。早在宋•陈承《本草别说》中就有“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近年关中或用此毒人”的记载,提示细辛使用不当,尤其是过量使用可能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甚则危及性命。因此,民间广为流传着“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之说。这一直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心目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以致临床医者在使用细辛时多持谨慎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细辛临床疗效的发挥。本研究表明,在258篇文献中,报道有不良反应者2篇,占0.78%;在17449例病例中,报道有不良反应者17例,占0.97‰。其中,2例出现轻微的口舌发麻,15例略有胃肠不适,且停药后不良反应消失,未出现致死致残病例。
本研究显示,应用广泛,疗效卓著,不良反应少且轻微,是细辛现代临床应用的显著特征。
3.2 四种病症是细辛现代临床应用的主要适应病证
本组资料中,细辛所治疗病症涉及到临床各科50余种。其中,细辛治疗各类头痛的文献47篇,占18.22%;治疗痹证的文献40篇,占15.50%;治疗慢性心律失常的文献40篇,占15.50%;治疗鼻炎的文献21篇,占8.14%。头痛、痹证、心律失常、鼻炎四种病症是细辛现代临床应用的主要适应病证,占全部文献的57.36%。
3.3 大剂量使用是细辛现代临床应用的主要趋势
《医林改错》云:“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剂量是决定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中国药典》(2005年版)明确规定,细辛剂量为“1~3g”。所谓大剂量,系指超过《中国药典》上限(3g)的剂量。
《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的法典,是药品生产、供应、检验和使用的依据。从临床实际应用来看,《中国药典》法定的细辛用药剂量并不为临床所遵循,大剂量、超法典使用者比比皆是。如张氏等[259]调查了《方剂学》、《中国药典》的成方,并随机抽取了某大型中医院2002年9月8947张门诊中药汤剂处方。结果显示:古、近代多数处方中细辛的用量是现行《中国药典》上限用量的6倍~14倍,临床汤剂处方中细辛用量超过《中国药典》规定剂量的占52.5%。赵氏等[7]对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8个内科科室中药内服汤剂10134张处方进行分析,结果:细辛的超量处方占40%以上,剂量集中在3~12g,最大量为30g。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8~11]对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全国18个省市21家医院临床处方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细辛在内科和外科中的用量与《中国药典》法定剂量相比,不符合率>50%;在妇科和儿科中的用量不符合率也>10%。本组资料中,除16篇记载“适量”外,其余文献均有明确的用量记载。细辛用量≤3g者85篇,占35.12%;>3g者157篇,占64.88%。其中,>3g~≤10g者134篇,占55.37%;10g以上者23篇,占9.50%。大剂量是细辛现代临床应用的主要趋势,3~10g是细辛现代临床应用的常用剂量。
3.4 汤剂是细辛现代临床应用的主要剂型
汤者,荡也。日•丹波元坚云:“汤之为物,煮取精液,药之性味,混然融出,气势完壮,其力最峻,表里上下,无所不达,卒病痼疾,无所不适,是故补、泻、温、凉,有毒、无毒,皆以汤为便,所以用汤最多也”(《药治通义》)。唐•孙思邈云:“凡古方治疾,全用汤法,百十之中未有一用散者。……卒病贼邪,须汤以荡涤”(《千金要方》)。明•李时珍云:“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本草纲目》)。汤剂具有吸收快,奏效速,随证增损的优势,是临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
周氏[12]报道,细辛在《伤寒杂病论》中凡见16方,主要涉及汤剂、丸剂和散剂三种剂型。其中,汤剂13方,丸剂2方,散剂1方。汤剂使用频率最高,占81.25%;丸剂和散剂用之较少,仅占18.75%。本组资料共258方,涉及9种剂型,其中汤剂220方,占85.27%;其余八种剂型共38方,占14.73%。以上数据显示,无论古今汤剂均是细辛临床最常用的剂型,使用频率均在80%以上,居群剂之冠。
3.5 配伍是细辛现代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
配伍,即按照一定的原则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医学源流论》云:“一药有一药之性情功效,某药能治某病,古方中用之以治某病,此显而易见者。然一药不止一方用之,他方用之亦效,何也?盖药之功用,非止一端,在此方则取其此长,在彼方则取其彼长。真知曲中病情,而得其力”,说明配伍对中药的功效和临床运用具有直接的调控作用。本组资料中,细辛单味运用者仅3篇文献,占1.16%;配伍应用者255篇文献,占98.84%。可见,配伍是细辛现代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其中,细辛与甘草配伍使用达116频次,居群药队之首。二者同用是细辛减毒最常用的配伍药对之一。细辛与麻黄配伍使用102频次,细辛与附子配伍使用82频次。细辛与麻黄、附子组合,是助阳解表,治阳虚外感的常用药对。细辛与川芎配伍使用88频次。细辛与川芎组合,是治疗外感风邪头痛的常用药对。细辛与当归配伍使用80频次。细辛与桂枝配伍使用67频次。细辛与当归、桂枝组合,是治血虚寒凝经脉诸证的常用药对。细辛与羌活配伍使用27频次。细辛与防风配伍使用44频次。细辛与羌活、防风组合,是治风寒夹湿感冒的常用药对。
本课题从文献的角度对细辛的现代临床应用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初步揭示了细辛现代临床运用的一般规律,可为临床医者正确使用细辛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新版《中国药典》的修订提供依据。
[1] 邓桂兰.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2,18(2):39.
[2] 李秀荣.中药治疗脑血管痉挛130例简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8):1528.
[3] 郝芬兰.川芎茶调散加味袋泡剂治疗慢性鼻窦炎126例[J].四川中医,2004,22(12):84.
[4] 张善举.细辛煎液漱口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口腔溃疡4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0,8(11):44.
[5] 赵娟,刘华.细辛敷脐治疗口腔溃疡16例[J].河南中医,2006,26(11):22.
[6] 黄星.细辛敷脐预防感冒16例[J].中医外治杂志,1999,8(3):18.
[7] 赵翡翠,张成新.中药内服汤剂处方的用量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78.
[8] 唐仕欢,杨洪军,黄璐琦,等.中医临床处方饮片用量调研报告(内科)[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1):2257.
[9] 杨洪军,唐仕欢,黄璐琦,等.中医临床处方饮片用量调研报告(外科)[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1):2549.
[10] 杨洪军,唐仕欢,黄璐琦,等.中医临床处方饮片用量调研报告(儿科) [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0):2395.
[11] 唐仕欢,杨洪军,黄璐琦,等.中医临床处方饮片用量调研报告(妇科) [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2):2697.
[12] 周祯祥. 细辛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用法用量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