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电影史看音乐文化传播
2011-10-09张丽娜平顶山教育学院音乐系河南平顶山467000
⊙张丽娜[平顶山教育学院音乐系,河南平顶山467000]
从中国电影史看音乐文化传播
⊙张丽娜[平顶山教育学院音乐系,河南平顶山467000]
中国电影音乐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对于电影主题和社会效果委实功不可没。中国电影音乐与电影相伴随而产生,与电影一样有着时代的特点,难以避免时代的影响。但中国电影史上的电影音乐借助于电影本身,实现了音乐文化的传播,发挥了社会教化和娱乐的功能,其自身也在不断进步,水平日渐提高。
电影音乐文化传播时代
综观中国电影音乐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的历程,不可否认,是音乐的参与才使得电影的表现力愈加丰富,也产生了一系列对于国人来说耳熟能详、甚至产生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重大影响的电影音乐作品,对于电影主题和社会效果委实功不可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风雨兼程中的一支支路标。
早期电影与音乐
从1905年开始,中国电影从短片到长片、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等诸种技术演变的同时,也不断以影像承载和表达着中国人近一个世纪的好恶与思索、苦难与奋争、光荣与梦想。然而早期电影并不是和电影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早期的电影是无声的默片,为了解决电影放映时的乏味,人们沿袭了好莱坞的剧院音乐模式,也就是放映时在台下会有钢琴、提琴或小乐队的剧院音乐伴奏。这样的缺陷很容易造成画面情节和音乐的不合拍,人物的心理状态与音乐格调不搭配。也就是真正的电影音乐还没有诞生。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有声电影引入中国,才有了真正的电影音乐。1930年上海电通公司联合唱片公司从国外购置了有声电影全套机器,正式制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此后,有声片渐渐兴起。中国城市歌舞音乐与中国电影音乐,特别是电影歌曲的发展合为一体,成为中国娱乐性通俗音乐的主体。
抗战时期的凄惨风云
三十年代,日寇的铁蹄日渐逼近广大国民,中国人民抗战的怒涛逐渐沸腾起来。中国的电影人在电影制作中也带有了强烈的民族情绪,聂耳、田汉等进步左翼知识分子展现出激扬的战斗意志和时代与历史的责任感,他们充分利用电影音乐这一典型的传播力、冲击力强的艺术形式,将自己的激情注入了电影音乐,产生了许多鼓舞抗战激情的优秀电影音乐,音乐文化借助于电影这种新潮的形式得到广泛的传播。
不过这一时期,电影音乐还多数局限和满足于电影歌曲。当时有许多电影歌曲脍炙人口,成为一时经典。
如《毕业歌》《渔光曲》《大路歌》《新女性》《四季歌》《天涯歌女》《十字街头》《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进步歌曲都是专门为电影创作的,由剧中人物演唱,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电影歌曲也因此成为早期中国电影音乐的主流。其中,《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是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歌曲由剧中人物演唱,与影片情节紧密结合,符合人物心态和故事情节,宣传和鼓动效果极强,在爱国军民中广为传唱,成为不朽的经典。因此,这首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马路天使》的演唱者周璇更享有“金嗓子”的盛名,她演唱的歌曲至今听来仍余音不绝、沁人心扉,代表了三十年代旧上海的人文风貌。
电影音乐不仅包括歌曲,还应该包括主题音乐。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人已经开始了主题音乐创作的尝试。如影片《小城之春》三次使用了共同的音乐素材,且随人物、情节的变换,出现音乐的变奏;影片《十字街头》中老赵失业后孤坐房中,剧中人物心理不是通过台词来展现,而是借用了音乐的表现功能。音乐响起,色调或抑郁或轻松,成为从彷徨、郁闷到心里解脱的宣示和告白;《马路天使》中小红、小陈、老王去“大世界”,遇到街头拉客的小云的场景,抛弃了人物对白,而是用四分半钟的音乐,三记锣声、一次鼓响深化、细化了镜头的视觉力量,渲染了故事场景,传达了人物心理,造型性、故事性、表现力都很突出。
这些技巧是动荡的社会局势中电影音乐取得的宝贵的进步,对于后来的电影音乐发展颇具启发意义。
新中国蓝天下的云朵
新民主主义政权对电影音乐十分重视。这一时期,电影音乐成就斐然。
1949年4月,中央电影局在北平成立,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下设置音乐处,以专门负责领导全国的电影音乐工作,各个电影制片厂都组建了乐团和音乐创作组专门从事电影音乐的创作者演出。1953年后,由音乐处出面选派大批干部出国学习,增进业务技能,开拓视野,广泛吸收音乐文化精华;还组织作曲干部训练班,进行音乐史、音乐理论以及创作培训,何士德、王云阶、雷振邦、全汝玢等电影音乐作曲家授课,促使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不夜城》《铁道游击队》《芦笙恋歌》《柳堡的故事》《李时珍》《宋景诗》《神秘的旅伴》《新局长到来之前》等多种题材、多种角度的优秀影片问世。它们或反映社会主义改造,或描述血与火的战斗生活,或指向人性、歌颂爱情,出现了与剧情较为贴合的如《西边的太阳落山了》《九九艳阳天》《小燕子》等抒情性较强、深受人民喜爱的电影歌曲,适应了当时人民群众对于电影音乐的不同层次、不同审美倾向的多样化需求,对于鼓励人们砸烂旧社会、热爱新生活,充满干劲地建设新社会的时代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意思的是,有时候电影并不如何出色,电影歌曲却长盛不衰,甚至于电影的名字都被多数人忘却了,正如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可见,电影音乐具有电影所不能达到的境界与影响。
但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也出现了对于某些电影歌曲不正确的批评倾向,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中国电影音乐的进步与发展,也蕴含着中国电影音乐即将面临的坎坷。
阴霾下的变迁
“文革”十年,由于政治上的倾向性,导致电影音乐出现了僵化的趋势。无论音乐形象的塑造、技巧的使用还是音乐色彩的选择都出现简单化、绝对化、极端化的不良倾向,只关注内涵、不注重内心的格式化音乐基调等都是对艺术规律的背离。但也不能说没有相对较好的作品。《闪闪的红星》中“小小竹排江中游”的《红星照我去战斗》就是一个代表,尽管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其旋律的优美至今也是不能否认的事实。但必须承认的是,即便在这一时期电影音乐有一定的亮点,它也无非是前一阶段的延续而已。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思想的开放和社会形势的巨大变迁在电影和电影音乐上面表现也很突出。首先是,不拘泥于题材局限的优秀影片大量涌现,如《巴山夜雨》《喜盈门》《城南旧事》《人到中年》《人生》《一个和八个》《青春祭》等。电影音乐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文革”前受到正规的音乐教育、科班出身、又有复杂的人生和情感体验的音乐人爆发出创作热情,产生了《戴手铐的旅客》《少林寺》(王立平),创作《青松岭》《孙中山》《阴阳界》《廖承志》(施万春),《小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沙鸥》《知音》(王酩),《沙漠驼铃》《巴山夜雨》(高田),《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野山》《老井》(许友夫),《城南旧事》《凤凰琴》《台湾往事》(吕其明)等优秀的电影音乐。其题材多样、配器考究、旋律优美、节奏明晰、曲调悠扬,在表情达意上显得功力深厚,在与电影画面关系的处理上显得游刃有余,在帮助刻画人物性格、渲染主题方面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感受力,在与影片反映的年代背景方面水乳交融。
不能不说,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变迁造就了新时期人的解放,也使电影音乐创作者的视野大为开阔,创作空间拉大,创作激情迸发,使得中国电影音乐走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创作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改善人民生活、激励人们为社会贡献力量、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社会功能上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电影音乐与电影相伴随而产生,与电影一样有着时代的特点,难以避免时代的影响。但中国电影史上的电影音乐借助于电影本身,实现了音乐文化的传播,发挥了社会教化和娱乐的功能,其自身也在不断进步,水平日渐提高。但电影音乐本身也必须遵循艺术发展规律,顾及观众的感受和理解力,否则就会脱离民众而最终被抛弃。但是,只要有着热爱电影音乐、乐于奉献、水平一流、不断学习进取、善于融会吸收、博采众家之长的创作者、表演者和研究者群体,中国电影音乐必将走向新的辉煌。音乐文化借助于电影音乐这一利器,也将赢得更大范围民众的青睐。
[1]郑健.浅谈聂耳对中国电影音乐的历史性贡献[J].大众文艺,2008,(12).
[2]谭惟.音乐伴随中国电影走来[J].环球时报,2005.8.29.
作者:张丽娜,平顶山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从事民族声乐教学与研究。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