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随余秋雨心灵的脚步一起舞蹈
——解读余秋雨的《心中之旅》

2011-10-09宋坚广西钦州学院中文系广西钦州535000

名作欣赏 2011年3期
关键词:余秋雨故乡

⊙宋坚[广西钦州学院中文系,广西钦州535000]

跟随余秋雨心灵的脚步一起舞蹈
——解读余秋雨的《心中之旅》

⊙宋坚[广西钦州学院中文系,广西钦州535000]

余秋雨的散文集《心中之旅》是他四部旅游散文集中的经典之作。《心中之旅》以诗意的笔墨把旅途见闻的风物人情以及思想感悟形成优美的文字,汇成一篇篇精美的篇章,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觉。《故乡》篇中描绘了烟雨朦胧的江南胜景;《他乡》篇中,作者带领我们走进恢弘的江河画面;《上海》篇中,我们见证了中国的如烟往事与沧桑历史。总之,走进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让人顿觉满眼风光,美不胜收。

余秋雨《心中之旅》《故乡》篇《他乡》篇《上海》篇

我很佩服余秋雨的勇气,以脚步来丈量生命的空间,用目光触摸世界风华的脉搏,用心灵感悟人类历史的文化长河。因此,在阅读余先生的《跟随余秋雨的脚步》系列丛书中,我也来一个反常规的解读顺序,先从他丛书的最后一部《心中之旅》开始,写下我欣赏时感悟到的点点滴滴。

《跟随余秋雨的脚步》系列丛书是余秋雨的旅行散文集,共包括《中国之旅》《欧洲之旅》《非洲之旅》《心中之旅》四部散文作品。每部作品都显示余文的磅礴之气和深邃思想。穿越历史的长空,跨过文化的长河,余秋雨用睿智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把他旅途中的见闻和每天感悟到的点点滴滴,以艺术的形式,串连成一首首诗,一支支歌,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并由此开了“文化大散文”的先河。

余先生在书中的“序言”中就说到:

人的生命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时间再怎么长,也就百来岁吧,延长余地不大,但空间就不一样了,伸缩的范围可以非常悬殊。因此,生命质量的落差,很大程度与空间相关。

正由于此,当我钻研书本多年之后,越来越钦佩古往今来那些用生命历险来阅读空间大书、写作空间大书的人。终于,我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感谢广大读者一年又一年地关注着我,追随着我,使我的旅程哪怕再艰苦、再危险也不寂寞。如果说,我的文化知识大半来自书房,那么,我的文化感悟则大半来自旅途。在半路客栈中把我获得的文化感悟匆匆写下来与广大读者分享,是我的一大幸福。(《心中之旅》)

让我们跟随余秋雨的脚步,进入他漫长而风光旖旎的“心灵之旅”吧。

在开篇的《故乡》一文中,余秋雨不无深情地回顾了他曾经度过儿童时光的出生地——余姚桥头镇(余姚即今浙江慈溪)。读着这些深情的文字,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座烟雨朦胧的江南小镇,眼前仿佛浮现出“江南水乡,梦里故乡”的依稀画面。我曾经在欣赏郑愁予的诗《错误》时就浮现过这幅画面,“梦里依稀回江南,江南即是我故乡”,我款款深情地写道:“江南小镇古色古香,江南女子柔情似水。在特定的地方不期而遇的邂逅相遇,会让人生发出许多联想。江南——这个梦里水乡,连空气都飘荡着爱情的气息。”我尽管生在岭南,但对江南水乡却一直情有独钟,从小时欣赏到白居易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起,我就情不自禁地把江南当作自己的梦里故乡。也许是一种心灵的期许吧,我从小就对那里的山清水秀和文人俊杰充满向往,因此对余先生描写故乡的文字颇有感悟。余先生不愧是自然之子,山水之子,更是故乡人文熏染出来的文人知识分子。他对那里的一花一草、历史风土、世故人情都有独到的感悟和领会。记得他在《借我一生》这本自传体小说中写道:“他们(指乡亲,笔者注)始终知道有一个不高不低的空间存在,众多祖宗正透过树丛烟岚关注世间,自己的种种作为都躲不过苍老的视线”,又写道:“老年的爸爸对山产生了越来越殷切的思念。每次回乡,必先上山。我知道,这是因为他在感受生命暮色的同时,遥望到了山际的晚霞”。山有情,水有情,人更有情。余先生对故土的山山水水,都充满着无限的眷念;对于祖祖辈辈魂牵梦萦的山川,对于父亲暮年永远割舍不下的情感,他深有体会并娓娓道来,饱含深情。其实这又何曾不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故乡,魂牵梦萦的故乡,牵动了多少游子的心肠。余秋雨从九岁那一年离开家乡到上海,便阔别故乡几十年。但当别人问及他心灵的故乡,他会如数家珍地跟你侃侃而谈,带你畅游被岁月的风尘埋没的人类遗址河姆渡。拾起历史的碎片,依稀能辨认故乡昔日的辉煌,以至外国人一听说他的故乡原来就在余姚河姆渡,都会竖起拇指夸奖,并无限钦佩地说起那里是多么的神奇,曾经在历史上出现了像王阳明、米舜水、严子陵和黄宗羲这样的文化巨人。地灵人杰,都说江南水秀出才俊,苏浙一带出文杰,闻其风,汲其流,一种神秘的文化人格的传递无形而悠长。经历千辛万苦的余秋雨终成一代散文大家和著名学者,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现实的巧合?我们无从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家乡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对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余秋雨的家乡还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那里是宗教文化尤为发达的地方,几乎家家户户的老太太都会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以余先生自幼便能背诵《心经》,完全是耳濡目染的结果。那里的宗教庙宇比比皆是,鼎盛时期有上千和尚的金仙寺和五磊寺,有中国佛教第一宗——天台宗的圣地大佛寺,大多数的寺庙都掩映在深山老林中,寂寞的山林与悠扬的梵钟相得益彰,寺院里时时传出信士、和尚们唱诗般的念经声。在浓浓的宗教气氛的熏染下,出现了两位文人和尚。一个是苏曼殊,“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这是留学日本的苏曼殊因思念故乡而留下的千古名句。另一个是李叔同,浙江五磊寺里的弘一法师,这个曾经多才多艺、风流倜傥的一代才子,因美人烟销而琴弦俱断,只换得芒鞋破钵,伴着青灯黄卷,却留下千古绝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余音缭绕,静穆深远,其中的意味,何人能知,何人能解?余文中深厚辽阔的文化气息,或许深受这种本土文化的浸染吧。

这是余秋雨的梦里故乡,一个浸润了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故乡,而现实中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断井颓垣,阡陌古巷,陈絮败柳,还有千百年来不断上演的人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正是他眼下真实的故乡——这不得不令人惆怅万千!美丽总是令人忧愁的,尤其是东方式的美丽!遥想当年的沈从文回到魂牵梦萦的湘西故乡,也曾经发出过相同的感慨!命运弄人,造化弄人,大千世界,往往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轮回过程。这不得不让余先生怅然问道:“我真正的故乡在哪儿呢?”有一篇余文写道:“我想任何一个早年离乡的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颗小树,半壁苍苔;但是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吗?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

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当现实的故乡褪去它神秘的面纱,裸露它真实的一面,让多少游子凄凄惶惶,产生一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共鸣?当理想与现实在故乡这一特定的场景重叠时,许多不和谐的音调便会响起,让人迷惘,让人惆怅。所以身处其中的余先生说:“置身异乡的体验非常独特。乍一看,置身异乡所接触的全是陌生的东西,原先的自我一定会越来越脆弱,甚至会被异乡同化掉。其实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异己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想,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愿意把自己和故乡连在一起——简直成了一种可怖的循环,结果,一生都避着故乡旅行,避一路,想一路。”

在人们的心里,是不是有一种异己的力量在尽量说服自己要排除一些什么?为什么越是思念故乡越是回避它,越是愁肠百结?这使多少文人骚客、在外游子形成了浓浓的思乡情结!

让我们随着余秋雨心灵的脚步一起舞蹈,在魂归故里的感慨唏嘘中走出来,走向他乡,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走进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

在《他乡》篇中,余秋雨首先带着我们走进中国的大江长河,让思绪翻飞,让情潮汹涌,让想象带着我们的身心在江河漂流。我觉得这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在《长江》篇中,作者谈到了船过三峡时所经历过的高峰体验,但更多的是描述了对长江之长的生命体验:“生命的起点那么渺小又一水相通,实在让人不知如何搁置自己的感受。我现在理解了,由山峦阻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而由河流相通的遥远则是一种忧伤。那么,长江是否因自己的漫长,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很多忧伤。正是这种忧伤,使晚风凄凄、烟水迷蒙、白露横江。”我觉得这样的描述包含了深沉的文化意味。在《黑龙江》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的灵魂怎样与这条“北方的河”的天然冥合,“一条梦中的长河,一个同姓的船长,一番奇异的亲热,加上那次幽默的搁浅后的酣畅沉睡,沉睡在中华大地北端界河的中心,沉睡天苍苍、水泱泱的彻底寂静中,这一切,我都归因于自己与河流的神秘缘分,尤其是与黑龙江”。这条冰冷的梦中长河,却是作者心中最高的美景,也许是这条河与余秋雨文化散文中对“霜冷长河”这一独特意象的酷爱有关吧。

不知为何,余先生对山西晋商的兴衰历史特别感兴趣,因而用大量的篇幅对山西的风土人情和盛极一时的商业繁荣进行描述,唏嘘之情,溢于言表。山西是中国内陆的省份,那里地瘠民穷,自然环境恶劣,所以从清朝前期开始,家家户户的汉子几乎离家出走,到路途迢迢的外地去谋生经商,于是“,走西口”的队伍越来越大,《走西口》的山西调子一直飘到现代人的心里“: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早回家门口。”这哀伤离别的调子,让人心生怜悯与同情,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但却在这些汉子中走出了晋商富豪,使山西的一些县份出现了声名显赫的钱庄,竟至于成为全国的金融信托中心,诸如富甲一方的乔家、王家、日升昌钱庄,还有现代的孔祥熙家族。更令人钦佩的是,这些汉子出身的山西商人们具有十分突出的商业人格和团队精神,使得山西成为全国商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山西从此成为商业中心和全国最富庶的地方。但是曾几何时,这些显赫一时的富商和豪华大院,却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洪流中逐渐衰落,到了“全国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山西已是贫穷的象征。作家华而实先生在《海内最富》一文中不无感慨地写道:“很遥远了吗?晋商的鼎盛春秋长达数百年,它的衰落也不过是几十年的事。”数百年的山西商业神话就这样落下帷幕了。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一文中表达出既遗憾又痛惜的心情。多好的商业文明啊!为什么就不能在中国流传下来呢?这既是作者心头的疑问,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叹息。

让我们的视角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转换,将目光投射于新疆的喀什、湖北的武汉、江苏的太湖、繁华的上海、江西九江的庐山……一种特别的感觉遍布全身。

在新疆的喀什,作者让我们感受到茫茫沙漠中胡杨林的顽强生命,从而发出了敬畏生命、避免践踏的悲悯呼唤;在武汉黄鹤楼,一千多年前崔颢留下的《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种被时空抛弃的感觉,油然而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那汉阳绿树,鹦鹉芳草,依然抑制不住诗人的思乡之愁,使人想起“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假设是何等虚幻!人啊,早就注定了要成为宇宙中的漂泊者,成为异乡中的流浪者。因此,余先生说得好:“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作者从李白、艾芜、冰心等人对家的追寻,说明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总是互相缠绕,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总是相辅相成。对“家”的思念怎一个“愁”字了得?

也许与作者当年下放太湖“战天斗地”的经历有关吧,《江苏太湖》是写得十分用情的一篇:“初冬的太湖,是一首读不完的诗。寒水,远山,暮云,全都溶成瓦蓝色。白花花的芦荻,层层散去,与无数出没其间的鸟翅一起摇曳。一阵阵凉风卷起,把埋藏心底的所有太湖诗一起卷出。”太湖的美,需要唤醒,需要发现。“文革”时期的余先生大学一毕业,便被“发配”来这筑堤造田,每天被辛劳和劳累折磨得像个苦役犯,但在精神上却富足得像个大亨。他在偷偷阅读中神游八荒,在每天的游泳中亲密地接触太湖。太湖的水,烟波浩渺,美不胜收,作者在美的发现中觉得“满眼水色,满身洁净”,在以自由自在的赤条条的个体生命与湖水那美丽的精灵融在一起时,觉得“化作了太湖的音符,起伏跃腾”,那种自由灵动的感觉,“像青蛙,像蝴蝶,像海豚……真正像个人,以自由和健康与山水和谐。”这种从苦难中升华出来并演化出来的华美篇章,是作者艺术智慧与生存智慧的结晶,足见作者具有足够的诗化能力和艺术提炼能力,也体现了作者达观的人生态度。

在《上海》篇中,作者已不执著于情景的描写,而侧重于感慨如烟的往事与沧桑的人事变幻。在作者的笔下,上海生活中对余秋雨人生影响至深的人物一个个鲜活地浮现在我们面前。一个是容貌美丽、品德高洁、风度优雅、娴熟英语的沙剧研究专家张可老师。她时时指点作者及其他大学生如何阅读欣赏外文作品,甚至对他们的生活也关怀备至;可是她对自己的事却始终没有提及,文化大革命的那场浩劫对她以及她一家的冲击伤害也默默地忍受。她的身世仿佛被披上了一件神秘的面纱。从入世到出世,从功成到身退,从灿然到黯然,从靓丽到憔悴,都展现了一位神奇女子不平凡的经历,让人静静地去思索人生的况味。另外一个是张可老师的爱人。他就是许多人都熟悉的文化学者王元化先生。由于张可老师的原因,余秋雨认识了这位大学者,并与之有了思想上的神交。王元化先生的身世也充满了神秘感,解放前的共产党人,解放后的上海宣传部高官,“文革”中的受害者,历史中的文化名人,这些复杂身份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恢弘而神秘的人生,令人怆然的经历,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沧桑的见证者,这些都让人感慨颇多。历史如烟云,人事却依依。王元化先生对妻子的评价最为中肯:“因为她无法依靠思想或意志的力量来强制自然迸发的感情,只有听凭仁慈天性的指引,才能臻于这种超凡绝尘之境。”张可老师的一生及其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质,正是我国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真实写照。

在《庐山夜雨》一文中,作者充分发挥了对雨的想象,并对雨中诗意进行了深度挖掘:“光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足了诗”,作者款款深情地写道:“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行的旅人浑身湿透。但正是在这种情景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静,被雨声阻隔的寂寥。”是啊,夜雨具有独特的内蕴,它曾激发了多少人的情感,激发了多少人的想象与诗意!唐朝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就是例子,它的诗情画意堪称典范:“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试想这种夜中之思、雨中之情谁堪知晓?不是亲身经历的人难懂其中的真味。看看余光中的美文《听听那冷雨》,确乎点染了夜雨的诗意:“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蓊郁的水汽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不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余光中的文笔真乃神来之笔,古今独步,如此形神兼备地勾勒雨夜诗意的大家,古今能有几人?缘于此,余秋雨既传承前人又独辟蹊径,深挖朦胧夜雨所蕴含的诗情画意。其中精彩的片段就有:“夜雨中,人生和历史都在蹒跚”;“夜雨中,诗意却是无与伦比的充沛”;“夜雨中,连人的灵魂都是湿漉漉的”;“夜雨中的想象格外敏感而畏怯,烟雨中的想象却格外朦胧和忧伤”;“朝晖夕阴,雨暮烟晨,摇荡着一种天然意蕴”。随手采撷,到处都是闪烁诗意光泽的句子。作者对庐山夜雨以及其他自然景观的赞美,往往超出现象本身。因为越是在自然的荒蛮环境和艰难的远途苦旅中,越能焕发人类的诗意美感。在现代文明与自然山水的美感冲突中,作者表现出独特的感悟。

纵观余秋雨的《心中之旅》,我们的心灵自然会受到荡涤和洗礼,我们心灵的脚步,也会随着余秋雨心灵脚步一起舞蹈前行。在对作者的“心灵之旅”作深情的回眸之后,我们的心灵会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1]余秋雨:《心中之旅》,希望出版社,2004年9月1版。

[2]周冰心:《文化口红——解读余秋雨文化散文》,台海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宋坚,广西钦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编辑:杜碧媛E-mail:sxmzxs3@163.com

猜你喜欢

余秋雨故乡
故乡的牵挂
坐上这趟车去“云的南方、花的故乡”
余秋雨投其所好
余秋雨投其所好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我在南方,最忆故乡 外二篇
德国老人为啥不给余秋雨租房子
故乡槐
二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