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人的冬天夜晚》中的隐喻所示
2011-10-09陈鸿琴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74
⊙陈鸿琴[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74]
《一个老人的冬天夜晚》中的隐喻所示
⊙陈鸿琴[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74]
《一个老人的冬天夜晚》是弗罗斯特所写的诗歌中最令人梦牵魂萦的一首诗。诗中隐喻的使用把诗中的意象揭示得淋漓尽致。本文立足于对诗中隐喻使用的分析,试图剖析诗中老人的孤独之感、寂寞之情,旨在道出诗人自身的孤独、凄凉和对现实的无奈。
《一个老人的冬天夜晚》孤独凄凉看守
一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1874-1963),美国20世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和艾略特、庞德、威廉斯、史蒂文斯一起被誉为20世纪美国诗坛的五巨擘。质朴、清新、善于运用大众化、近乎口语化的语言揭示深邃的哲理并折射出真理的光辉,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诱人的田园情趣。这些诗歌语言特色的凸现与他诗歌中大量使用的隐喻是分不开的。弗罗斯特曾说过:“关于诗歌,最主要的一点在于诗是一种隐喻——说的是一件事,指的是另一件事,或者借用另一件事来说一件事。”表面上弗罗斯特在描写一个人、一件事、一种情景,实际上他是在通过这种描写手段,来表达或暗示另外的情趣或思想。在他的诗歌中,许多评论家认为,弗罗斯特有关冬季的诗歌多于其他季节,即使在描写春秋时他也不忘冬季。他常常运用冬、雪、冰、霜、风暴、枯叶等意象表现或预示自然的冷漠、残暴和人类的渺小、恐惧、困惑、绝望、死亡等。事实上,这一主题贯穿于他整个诗歌的创作领域之中。
《一个老人的冬天夜晚》是弗罗斯特所写的诗歌中最令人梦牵魂萦、最惨烈的一首诗。它讲述了在新英格兰高地,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当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走到生命终结时,现实与理想相碰在老人心中的反响和心中所产生的复杂的感受:“外面所有一切都穿过那空房间/薄雾朦胧的窗格玻璃/穿过几乎呈星形分开的凝霜窥看着他”。从表面上看,诗歌巧妙而又狂乱地把中心放在对单身老人的描写上“他与围绕自己的桶站在一起——不知所措”;实际上,诗人在诗中含蓄地把人类的整个状态看成是一个整体。老人身上承受了所有人的孤单和寂寞。“他其实是仅仅照着他自己的灯,那个/现在坐着的,与他所了解有关的/轻微灯光,甚至连灯都谈不上。”老人心灵的灯就好像随着老人“睡着了”而熄灭;除了在那炉子里和残缺不全、苍白的月亮所透出的微光在闪烁,什么都没留下。
二
为什么说老人身上承受了所有人类的孤单和寂寞?老人为什么变得如此孤独?我们并不知晓。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寂寞与孤独,孤独和寂寞都只不过是一种感受。有的人只要有亲人就不寂寞,有的人只要有朋友就不寂寞,而有的人有了这些他还是寂寞,他们需要的是爱人,在他(她)的生命中只有有了(她)他才不寂寞。为什么有的人眼睛里总有预感将要下雨,就算走在人群里也觉得好孤寂。那是因为他们的身旁缺少了他们心中所需的东西。老人变得如此的孤独是孤单的结果呢?还是别的什么?在诗中这位老人的身上有一种外力使得老人格外地孤独。随着记忆的衰退,人生目标的渐渐丢失,自我由顽固的沉默寡言而增强,认为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逃避。所有这一切都使读者感到:老人完全生活在自我的寂寞孤独世界里。诗中,虽然没有一处在描写老人的孤独感,而读者也只读到老人的“不知所措”,也只了解到老人“他自己所了解到的”、也只晓得老人把雪委托给月亮,于是就睡着了等等。老人却比表面所展现的还要孤独,尽管如此,读者也无法进入老人的内心情感,去揣摸、去感受他的内心。假如此时此刻我们和老人一起坐在那间屋子里,我们也无法走进他的世界,去感知他的心,因为对他所认知的世界,我们无言以对,老人只活在他孤独的世界里。
三
隐喻是一种修辞,是诗歌的表现手段,是认知的方式,是“通过另一件事来理解、经验某事”。在诗《一个老人的冬天夜晚》中,诗人尽情地运用隐喻手法,把老人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诗中,老人被喻为是一盏只照着自己的灯——一盏只有微光的灯,“甚至连灯都谈不上,”在他手里也握住一盏灯——一盏阻止他不能窥看外面世界的灯,因为他把灯斜向他的眼睛。在此,诗人把那盏照在他身上的灯和他手中握住的那盏灯并放在一起再次增强了老人的孤立感:老人的孤独,并不是简单地由于房里没有其他人,也不是因为没有人关心他,是因为他没有要关心和照料的人,也因为他手里的那盏灯不为任何人去照亮任何事。然而,那盏照着他自己的灯和他所了解有关那盏轻微的灯所发出的光好像把老人与外面世界牵连着。因为老人的孤独使得外面的世界和这“地窖”(房子)的世界尤其可怕。其实老人完全可以在窗边提着“灯”往外看,但他没有这样做,而只把“灯”斜照着自己的眼。或许,老人把灯斜照着自己的眼是不自觉的,他也许不再在乎,或者他已对外面所存在的事物感到害怕,使他躲避开像在窥视他的一切事物。这两盏灯——一盏照在他身上的灯,另一盏是老人手中握住的灯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力。如果老人把灯投射到外面,或者拿去照射着另一盏灯,或者照亮了窗外,那么,“外面所有的一切”将不会“凝霜窥视着他”。他将拥有另一盏灯,因此老人就能“看守房子”——拥有一个家;为此来“看住家”——一座心灵的城堡。“能看守一间房子”,拥有一个家,这一切只不过是老人的虚幻,而老人就是这样被自己所想象的一切困扰着;同时,又担心着会丢失这种虚幻。即使在诗行中,词“哪里”(where)竭尽全力地表达出老人内心的自我监禁感:他现在坐在哪儿呢?坐在他自己的灯光下吗?我们似乎不清楚,但我们能看出老人深锁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只不过是那盏只照着自己的“灯”。
老人拥有什么样的“灯”最终还得借助于月亮——那“晚起的、残缺不全的”、简单、冰冷而又不可靠的月亮。老人把“雪花、冰柱委托与‘她’”,因为月亮将能满足老人的需求,能感受老人屋顶上所存有的东西:雪花和冰柱。相比于太阳,月亮能更好地负起委托和保管的职责,因为那些雪花和冰柱的寒冷是老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在这空荡荡的房子里似乎已邀约了呈星形分开的凝霜,而老人所给予的、所希望保存的一切就是这冷冷的冰和雪,它们赋予的含义就在于“看守”。
在诗中,诗人还借以意象手法,把老人的孤独、寂寞和空虚刻画到了极致。在那阴暗、冰冻的气氛中,我们可感知、可听到一种“声音”,那是老人用来吓唬地窖和外面夜晚的声音。“在那有着声音的夜晚,那声音熟悉得如同树枝破裂,但更像打击盒子”的声音。这声音如此之熟悉,如此之重浊,没有什么声音像打盒子那样的声音引起内心如此之恐慌?没有什么比一个人孤单地击打一个盒子,比来自地窖或门外的声音更令人感到可怕。打击盒子的声音再次增添了老人所住的房子的空旷感和生活的空虚感。在诗中,诗人把这种空旷感和空虚感通过文字游戏——“重复”进行了进一步的戏剧化。“恐惧”出现过三次,“灯”、“月亮”、“看守”、“夜晚”、“一个人”、“踏着沉重的步履”和“什么使他”分别出现过两次。老人孤独的环境,暴露出诗人对现实生活深沉的嘲弄和嘲笑。
四
寂寞的孤房加剧了老人内心的落寞悲凉之情,老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又给寂寞的孤房抹上了一层层苍凉的、死亡般的冷清。“他睡着了,那炉子里的圆木移动了一下,似乎打扰了他,他也动了一下,放松了他那沉重的呼吸,但他依然沉睡。”那被打扰的睡眠给人一种反思和联想:老人就像是那炉里的一根圆木。圆木就只是圆木,“他”不再具有生命力。老人生活在自己未被打扰的孤独的世界里,那圆木代表着死亡。这就是一个老人的冬夜:孤独、寂寞、凄凉、悲哀。但我们不能把老人之所以处于这种状态简单地归咎于“年纪”。在诗的最后,我们不难看出:不仅只是上了年纪的人不能看守一间房子,任何一个孤独的人都不能看守一间房子,一个农场,一个农村。诗人自己也是如此。
[1]常耀信.《美国文学概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2]吴伟仁.《美国文学史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3]杨岂深,龙文佩.《美国文学选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作者:陈鸿琴,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研究和英语语言教学。编辑:钱丛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