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对话视角的介入分析

2011-09-29江晓红

关键词:对话性人际立场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语篇对话视角的介入分析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人际意义研究上的新突破,它关注用于协商社会关系的语言资源和态度表达。通过对语篇对话性的介入分析,考察介入系统的操作过程以及语言为之提供的资源潜势,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充分运用介入策略,可增强对读者的人际操控,实现交际双方的有效互动。

语篇分析;对话性视角;介入策略

一、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选择系统,每个语篇都会同时呈现经验、人际和谋篇功能。语篇中人际功能涉及人们如何使用语言与他人沟通、建立人际关系,如何使用语言表达对世界的态度和观点。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人际意义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的词汇-语法框架[1],它关注“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2](P23)评价理论旨在阐释发话人如何利用语言资源来传递对事态的观点和立场,以此来“拉拢”相同观点者或“疏离”不同观点者。这些语言评价资源包括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三大次系统。态度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做出判断和鉴赏,态度资源可进一步分为情感(affect)、判定(judgment)和鉴别(appreciation)。介入资源用来衡量作者的声音与语篇所表达的命题的关系,发话人或承认或忽略语篇中所涉及的众多不同观点,并在如此多样性的观点中为他们自己的立场争得一个人际空间。级差系统是指对态度、介入程度的分级资源,即对强度的加强或减弱,包括语势和聚焦。语势主要调节可分级的态度的强弱程度;聚焦则把不能分级的态度范畴做明确或模糊的分级。[3]本文重点讨论评价理论的介入次系统,从社会对话的视角探讨语篇内部不同立场之间的互动或协商过程。

二、语篇的对话性特征

人们习惯于将语言交流,特别是书面形式的语言交流,看作是一种自我表达,是交流者内在思想的外化。事实上,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具有社会性,它从各个方面反映社会现实和价值关系。在言语交际中,作者/说话人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中各种事件和事物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关注到其他不同声音的存在。[4]Bahktin和Voloshinov认为任何交际,口头或书面的,都具有对话性[3],语篇中存在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声音,它们形成同意或反对、肯定或补充、问与答等关系。一方面,语篇具有“互文性”特征,指涉、回应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受先前现实的或潜在的语篇的影响;另一方面,语篇具有“多声性”特点,强调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纷繁各异的社会立场和世界观,语篇中的每一个表述与其他表述一起构成复杂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任何作者/说话人本身就是应答者,并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期潜在的或假定的读者的反应。

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以及评价理论对语篇人际意义的拓展表明,语篇在完成传递信息的同时,还具有构建人际关系的功能。话语——即使是独白或书面文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作者与读者建立的一种对话,并借助对话和读者结成联盟。评价理论吸收了前人关于互文性、多声性的观点,并将其纳入介入系统。评价理论不但关注作者在语篇中所表达的态度意义,同时还给予交际的另一参与者——读者以特殊的地位,把交际看成是一个主体间意义协商的过程。在言语交际中,主体与主体共同分享着经验,并由此形成主体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平台。[5]主体间性是建构语篇的核心范畴,语言使用者可以对交际双方的关系通过语言手段进行有意识的调控,而语篇的意义构建则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得以实现。[6]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作者/说话人通过运用介入资源,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他人的话语,在表明自己对语篇中话语蕴含的价值观念所持态度的同时,也希望其他人对此做出反应,使对话成为可能。作者/说话人在发表本人意见时,创造与读者/听话人的对话。[7]

由此可见,介入是实现对主体间性进行调控的语言策略,作者既可以自己直接表达评价,也可以邀请他人的“声音”进来给予间接评价,加强评价效果。这两种方式分别被称为“单声”(monoglossia)和“多声”(heteroglossia)模式。介入资源打开了语篇的多声空间,为作者提供了调整协商对话的资源,使其在与读者积极的互动中构建自己的态度立场。在多声系统下,作者借助其他声音建立人际互动的对话语境,通过利用各种语言介入资源,反映语篇中不同社会立场之间的互动或协商过程。[8]介入的核心是“多声”协商,本文主要讨论语篇中介入资源的对话特征。

三、介入的语言资源

评价理论将语篇视为作者与实际的或潜在的读者协商意义的表现形式。语言使用者通常利用各种介入手段,调节其对所说或写的内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介入就是评价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间相互参照,协商彼此社会地位的一系列语言资源。语篇中大量介入资源的使用,表明多种声音对不同立场和观点的协商。受到Bahktin“对话性”和“多声性”概念的启发,Martin&White从社会对话的视角,对介入系统作了详细深入的构建,尤其是“多声”部分,他们将介入系统分为对话紧缩(contract)和对话扩展(expand)两大类。前者包括否认(disclaim)和赞同(proclaim),否认由否定(deny)和反驳(counter)构成;赞同由同意(concur)、宣布(pronounce)和支持(endorse)构成。后者包括包容(entertain)和归属(attribute),归属进一步划分为表明出处(acknowledge)和拉开距离(distance)。有关介入的分类以及相应的语言资源[4](P134),如表1所示。

作者通常在语篇中使用介入词汇资源,表明对引入信息的基本态度。从上表可以看出,Martin& White在利用评价系统资源评价语言使用者的意识形态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使理论体系更加细化,因而更具可操作性。同一命题用不同的介入方式,可传达作者的不同立场,唤起读者的不同反应,形成不同的对话形式。例如:

(1)Although he didn’t feel well,Daniel did a good job in class.(作者在反驳这样一种潜在观点:身体欠佳,课堂上一定表现不佳。)

(2)The fact is that Daniel did a good job in class.(作者在强调这一外来声音的正确性。)

(3)Everybody said that Daniel did a good job in class.(告知读者这一命题的来源,作者试图说明这是其他人的看法和认识。)

(4)It seems to me that Daniel did a good job in class.(说明这是作者自己的主观看法和认识。)

(5)Mary claims that Daniel did a good job in class.(表明作者对Mary的看法有保留,故意采用了一种疏远的口吻来拉开了距离。)

以上分析表明,语篇中作者的声音并不是单一的,多声的观点强调“介入”在把说话人置于纷繁各异的社会立场和观点中的作用。对介入资源的准确运用,可避免因不知如何发表不同意见而导致的交际错误,从而确保语篇的产出和理解的顺利进行。

四、语篇对话性分析的介入策略

在任何文化和社会中,不同的人对某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或地点对同一件事情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语篇对话视角就是要揭示作者/说话人如何构建和利用不同“声音”来表达观点和立场。[9]作者通过对不同读者根据各自立场所做出的回应进行预测,在语篇中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介入策略可归纳为两类:紧缩和扩展。前者缩小选择范围,限制对话立场和不同声音;后者则扩大选择范围,表明不同立场和声音的存在,或引导、邀请不同立场和声音的介入。评价系统关注作者/说话人表达特定的评价立场、以及与实际的或潜在的应答者协商所使用的语言资源,重点在于对词汇层面评价功能的研究。语篇对话空间的扩展或紧缩与使用各种介入资源密切相关。

1.对话紧缩策略

评价理论认为对话紧缩主要体现在否认和赞同两个方面,否认由否定和反驳构成,赞同由同意、宣布和支持构成。紧缩指通过使用某些评价资源挤压对话空间,排挤其它声音,使对话主体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这些语言紧缩手段限制了语篇的多声性,虽然其本质可以解释为多声,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拒绝进一步协商。[10]例如:

(6)You don’t need to give up potatoes to lose weight.

(7)Even though we are getting divorced,we are still best friends.

例(6)中的“否定”形式,实际上激活了与其相反观点的存在,如:You need to give up potatoes to lose weight,其对话性体现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否定形式是扩展人际意义表达潜势的途径。肯定与否定往往表现为两种矛盾之间最大的对话分歧,作者针对可能存在的看法予以否定回答,从而排除了另一种可能性。例(7)使用介入系统中的“反驳”策略,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从表面上看,该句的主句与从句关系矛盾:尽管离婚了,我们仍然是好朋友。这与人们通常关于“离婚”的期待相反,即“离婚后人们很难成为好朋友”。作者将两种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观点考虑在内,在语篇内展开对话。在对不同看法表示理解的基础上,作者通过摆出事实,缩小双方的对话空间,构建一个驱使读者共同接受的观点。

(8)Naturally,we understand the state of anger and frustration from which Arabs and Muslims suffer.

(9)I contend that education is a lifelong process.

(10)The result shows that Mary performed well in the interview.

对话紧缩还可通过介入“赞同”来实现。例(8)表达了作者“同意”的立场,naturally一词的选择使用,表明作者所传达的内容不仅仅代表他个人的观点和立场,而且还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共识,完全是预料之中的事。作者虽然为语篇构建了一个多声背景,但这种对话具有限制性,因为文中的观点具有普遍意义,其他不同的声音或观点就显得无可辩驳了。在例(9)中,作者运用“宣布”表明自己对命题直接负责,一方面,通过提出鲜明的主张(contend),表达对该命题的深信不疑;另一方面,这一主张作为作者个人的观点,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因而暗示着还存在其他一些不同的声音,并与潜在持反面观点的人或读者进行对话,通过对峙或挑战其他可能的选择,削弱语篇的对话性。在例(10)中,作者通过事实或结果的显示来“支持”所表达的命题,表明本文作者与提供结果的原文作者观点趋同。措词show的选用提供了预设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的基础,限制了表达不同观点的可能性。

以上分析表明,作者无论采取“赞同”或“否认”的介入策略,都在一定程度上为语篇构建了一个多声背景,共同反映语篇内部不同社会立场之间的互动和协商过程,只不过作者通过赞成或反对,将其他不同的声音排除在外,从而与读者建立协同、一致关系。赞同策略明确表明作者支持一种立场,通过提高挑战这一立场所需付出的人际代价来压制分歧;否认策略则通过替代或取消分歧立场而间接缩小分歧范围,限制语篇的对话空间。

2.对话扩展策略

语篇中表现对话扩展的资源主要有包容和归属,归属有表明出处和拉开距离两种。扩展指使用特定的评价资源,加强语篇的多声性,使语篇的对话性更加开放。因为对话的第二方甚至第三方承担了相应的责任或义务,对话主体可以推卸或摆脱一定的责任。例如:

(11)Francis Bacon may have written The Tempest.

(12)Perhaps Francis Bacon has written The Tem-pest.

(13)Francis Bacon must have written The Tempest.

以上例句中情态词的使用,从对话的角度看,是很有“包容”性的。情态是肯定与否定两极间的中间地带,情态表示作者/说话人的观点只是多个可能出现的观点之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不同的可能性留下了余地。[9]情态词是实现语篇对话扩展的主要形式之一,情态资源包括情态助动词(may,might, could,must)、情态副词(perhaps,probably,definitely)、情态形容词(it’s possible that…,it’s likely that…)、情态状语(in may view,as far as I’m concerned…)、某些心理动词的投射结构(I suspect that…,I think that…,I believe that…)等。在语篇中当主观介入用语模糊时,可降低作者立场,这种不确定的表达为不同观点提供了其他立场的可能。情态资源的使用具有突出的人际功能特点,在调节语气、协调关系、承认与分歧立场对话的可能性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归属是指作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把某一命题或话语归于语篇之外的声音,在语篇创作过程中,作者往往采用各种“多声”手段在语篇中引入不同的声音,以此消除人们对其内容真实性的怀疑。作者通过操纵“归属”这一策略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如运用投射的方式引用、转述他人的想法或话语等。例如:

(14)Chomsky believes that language is for individuals rather than groups.

(15)It is said that the government’s serologist lied about his qualifications.

(16)They claim to have discovered a cure for the disease.

例(14)中的引述表明命题信息的具体来源和出处,显示了报道的客观性,使读者确信报道并未掺杂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在句中选用表示心理过程的“believe”实现其认同立场,说明该句表达的观点只是一个想法而非事实,并不排除其他可能性,由此打开了语篇的对话空间。例(15)由于没有表明所阐述信息的具体来源,这就给读者提供了更大的对话空间,扩展了与可能持反对意见的读者的协调余地。可见,作者利用各种表示认同的措词,把自己的声音借用文外的“声音”表达出来,调节其对话语承当的责任——作为转述者他们只需对转述行为负责,而不必对转述的内容负责,从而使自己从所引用的内容中解脱出来,有助于对所报道的内容推卸责任。在例(16)中,作者采用“拉开距离”的方式为其他观点介入提供可能,因为“claim”更多地带有否定意义,表示作者对原作者的观点持有异议、以及与所述观点的协商态度。可见,归属策略可为语篇构建一个“多声”语境,一方面将文中的观点与文外的声音相联系,同时,又交织着作者的声音与文外声音的互动,从而增强语篇的对话性。Thompson&Hunston[11]指出,用介入策略来操纵读者是特别有效的。介入在小句中的位置越不明显,就越能成功地操纵读者。当读者接受了这种邀请,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盟就得到了加强。

五、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必然或多或少地传递着一个特定文化所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介入系统研究主要关注用于协调话语人际意义的语言资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新发展。从社会-功能的视角,语篇可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在语篇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对评价性词汇修辞功能的理解,又要注意领会人际意义和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凭借介入手段,作者可以减少书面语的独白性,增加语篇的对话性。当作者使用紧缩策略时,对话主体所承担的责任比较大,语篇的客观性程度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当作者使用扩展策略时,通过明示或暗示的方式说明意见或观点的出处,形成语篇对话的多声背景。这种交替出现的各种声音有利于增强语篇的客观性,说服潜在的读者,达到写作交流的目的。

[1]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2004,(5).

[2]Martin,J.R.&Rose,D.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Continuum,2003.

[3]Martin,J.R.&White,P.R.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Palgrave,2005.

[4]杨信彰.语篇中的评价性手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5]刘世铸,韩金龙.2004.新闻话语的评价系统[J].外语电化教学,2004,(4).

[6]Traugott,E.C.(inter)subjectivity and(inter)subjectification: A reassessment[A].In K.Davidse,L.Vandelanotte&H.Cuyckens(eds).Subjectification,intersubjectific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C].Berlin,de Gruyter,2010:29-71.

[7]马伟林.评价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7,(6).

[8]唐丽萍.英语学术书评的评价策略[J].外语学刊,2005,(4).

[9]李基安.情态与介入[J].外国语,2008,(4).

[10]袁秀凤.英语叙述式招生广告的介入资源利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7,(4).

[11]Thompson,G.&Hunston,S.Evaluation:an introduction [A].Hunston,S.&Thompson,G.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C].Oxford: OUP,2000,1-27.

【责任编辑:沈金浩】

An Engagement Analysis of Text: A Dialogic Perspective

JIANG Xiao-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aoqing Institute,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Appraisal theory,a recently developed framework for studying interpersonal meanings in functional grammar,is concerned with the linguistic resources of attitude and establish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locutors.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valuative strategies by making an engagement analysis from the dialogic perspective.The result shows that by employing the tactics of engagement sufficiently writers can strengthen interpersonal control over the readers and open the dialogic space and achieve communicative ends.

text analysis;dialogic perspective;engagement

H 0-06

A

1000-260X(2011)02-0109-05

2010-06-30

江晓红(1967—),女,四川泸州人,肇庆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对话性人际立场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海浪》的复调特征解读
论摘要语篇的对话性与人际意义构建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高中历史对话性课堂的构建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