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技术壁垒及其应对
2011-09-29何海燕李思奇北京理工大学
何海燕 李思奇 北京理工大学
低碳经济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技术壁垒及其应对
何海燕 李思奇 北京理工大学
目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形势下的技术壁垒具有严格性、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水平高的我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此形势下,提出加强技术壁垒预警机制建设、增进区域经济贸易技术合作、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等应对措施,旨在为我国应对低碳经济形势下的技术壁垒提供决策参考。
一、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与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维护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低碳经济模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欧盟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EUETS),加大温室气体控制范围。并对可再生能源利用做出了相应规定,要求成员国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至20%。美国在2009年6月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对美国未来几十年内的碳排放标准做了规定,并指出将从2020年起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产品征收碳关税。英国在2009年7月15日公布了《低碳转型发展规划》,首次对二氧化碳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模式。在亚洲,日本成为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的先行者,于2004年4月设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远景”研究项目组。该项目组在2007年2月提交了《2050年日本低碳社会远景》的可行性研究,首次正式确认了日本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能源需求的同时减排温室气体70%的技术可行性。
碳交易和碳关税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京都议定书》中,针对世界温室气体交易规定了三种灵活机制,分别是联合履约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和国际贸易排放机制,为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创建了一个新的制度框架。在该框架指导下,世界各国也开始出台相应的碳交易规定。2003年10月13日,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通过了 2003 /87EC指令,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温室气体排放许可交易制度,简称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计划。《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中的“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cap-and-trade)机制也对美国各工业部门的碳排放交易做了相应规定。最早提出碳关税的是欧盟,其试图对未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和未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的出口商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以确保欧盟实施温室气体排放许可交易制度后其产品的公平竞争性。发达国家“低碳经济”战略的提出,一方面是出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使发达国家掌握了“碳交易”、“碳关税”的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以外贸出口为主的中国设置了新的技术壁垒。
二、低碳经济形势下我国面临技术壁垒的新阻力
我国能源需求约75%依赖于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水平高。2006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首次超过美国8个百分点,成为世界上的碳排放大国。并且由于我国出口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份额较小,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对各国各部门碳排放量的统计,中国的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碳排放量也是最高的。低碳经济新潮流的兴起使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强制性技术规范或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使我国出口产品面临更为严峻的技术壁垒。
(一)技术标准更加严格,阻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
本文系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国反倾销实施效果评估体系与方法研究(7087300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博士点基金课题资助。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2009年我国有34.3%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影响。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为574.32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68.9亿美元,占同期出口额的4.78%,比2008年上升1.24个百分点;企业新增成本246.25亿美元,比2008年上升5.53亿美元。抽样显示,主要贸易伙伴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集中在产品认证要求、技术标准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标签和标志要求、包装及材料要求5个方面,其中对产品绿色、环保的严格标准成为制约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原因。
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出口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的非食品类产品受阻总计509批次,前三大类受阻产品分别为轻纺类产品、玩具类产品和机电类产品,受阻批次分别为221批次、115批次和105批次,具体情况见图1。从受阻原因上分析,由于人类受到危害受阻的产品有220批次,占总受阻批次的43.2%,由于化学物质污染受阻的产品为96批次,占总受阻批次的18.9%;其他受阻原因包括产品电性能与化学性能不符合要求、产品品质不合格、产品标签与包装不合格等。从出口地区和国家来看,欧盟、美国和加拿大是对我国出口产品设限的主要地区和国家,。特别是欧盟对我国出口产品设限批次呈逐渐上升趋势。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非食品类产品出口欧盟受阻批次为328起,同比增长23.5%。日本对我国产品设限批次也有大幅增加,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产品出口日本受阻批次为27起,相比于去年同期增幅为350%,见图2。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作为我国主要出口市场,其对产品技术和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限制严重阻碍了我国产品出口。
(二)涉及产品领域逐渐扩大,重点行业面临困境
低碳经济形势下的技术壁垒具有综合性。目前的技术壁垒多按行业划分,针对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要求,而低碳经济形势下的新型技术壁垒主要针对产品的低碳性特征,涵盖我国所有重点出口行业,并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延伸。近些年来发达国家针对玩具、家电、食品、纺织等传统行业制定了一系列低碳标准,并大力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技术封锁”,试图占领技术制高点,更大程度上对我国实行技术壁垒。
2007年8月11日,欧盟颁布了“关于制定耗能产品环保设计要求框架的指令”(Eco-Design of Energy-using Products),简称EuP指令。该指令是关于耗能产品环境化设计的综合法律框架,核心是生态设计理念,几乎涵盖除车辆外的所有耗能产品,并且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提出了环保要求。EuP指令实施后,除车辆外的几乎所有耗能产品都要加贴CE标志方能进入欧洲市场。对于不符合EuP指令的进口产品,欧盟会采取审查、停止销售甚至要求进口产品撤出市场等严厉措施。截至2009年底,欧盟已先后出台12项有关EuP指令实施措施的TBT通报,除了关于洗衣机生态要求的实施措施仍处于草案阶段外,其余措施都已经以欧盟委员会法规的形式正式发布。按照EuP指令实施措施之一《家用和办公用电子电气设备待机和关机模式电能消耗的生态设计要求》的规定,到2010年相关产品关机或重新激活的待机模式下功耗不得超过1W,到2013年不得超过0.5W,涵盖家用电器、以家用为主的信息技术设备、消费类电子(主要是音视频产品)和玩具、娱乐和运动设备四大类产品,几乎涉及我国出口欧盟的所有能耗类产品。2009年10月,欧盟公布了新的ErP指令,将产品范围从直接耗能产品扩展到间接耗能产品,使我国遭受限制的出口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大。欧盟EuP指令和新ErP指令的修订短期内大幅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制造成本。由于对产品能耗要求更加严格,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制造和后期检测环节承担更多的额外费用。其次,企业面临技术上的困难。从欧盟现今已发布的实施措施来看,通常要求分阶段执行产品能耗标准,在后续阶段不断提高产品技术要求。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由于技术投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只能满足欧盟相关技术标准的前期要求,对于后续更高的要求力不从心,增加了企业的出口难度。
图1 2010第一季度我国出口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受阻非食品类别情况
图2 2010年第一季度出口欧盟、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非食品产品受阻批次比例图
(三)“碳排放”限制成为汽车产业新规,我国汽车行业面临严峻考验
汽车行业作为碳排放的重点行业,成为低碳经济形势下发达国家制定技术标准的主要对象。目前发达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对汽车能耗和碳排放都作了严格规定。一方面是出于维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上的差距,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无形中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高的技术壁垒。
2010年4月初,美国政府公布了汽车燃油经济性(CAFE)新标准,首次将汽车碳排放纳入限制范围,标准将从2012年起逐步实施。标准规定,在美国销售的2016款轻型车(包括轿车、SUV、皮卡及小型厢式车)平均燃油经济性由2011年款车型的27.3英里/加仑(约合每百公里8.6升),提升为35.5英里/加仑(约合每百公里6.6升),燃油经济性增幅约为30%。同时,EPA与运输部共同规定,在美国销售的2016款车型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限定在每公里155克以下。在油耗和排放标准上,我国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我国采用欧盟的汽车排放标准,但存在着很强的时滞性,见表1。同时,我国作为轮胎生产和出口大国,发达国家的低碳新标准无疑提高了我国轮胎产品的出口门槛。欧盟于2009年11月25日正式通过了《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关于燃料效率和其他必要参数的轮胎标签指令》(简称779号指令),这是欧盟继对境内汽车产品的生产、销售实施整车形式认证(WVTA)制度以及对轮胎中多环芳烃物含量进行限制(如REACH法规)以后的又一新指令。779号指令规定在未来3年内所有欧盟进口的轮胎都要在标签上标注轮胎关键参数:燃油效率级别、湿抓着性能以及外部滚动噪声。这不仅对轮胎产品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成为阻碍我国轮胎出口的技术壁垒。
(四)法规标准条款繁杂,技术壁垒形式多样
低碳经济形势下的新型技术壁垒涉及产品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发达国家不仅重视产品原材料和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碳排放标准,产品的标签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也成为发达国家的环保新议题。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出口欧盟、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的非食品产品中,由于标签和包装不合格受阻的产品共有5批次,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说明绿色包装和相关标签要求已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壁垒。
2007年1月27日,欧盟发布《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指令)。该指令规定在2006年1月1日前欧盟市场上流通的电子电气设备的生产商(包括其进口商和经销商),必须确保产品废弃物能在一对一的基础上免费返回其手中,目的是防治报废电子电气设备(WEEE),实现废物的再利用、再循环使用和其它形式的回收,减少废弃物的处理。这就意味着厂商必须承担报废产品回收的责任,并要对今后在欧盟市场销售的电子电气产品加贴回收标识。WEEE指令的颁布对我国电子电气产品,特别是机电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很大影响。指令的执行大幅增加了厂商的产品回收成本,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一些中小企业很可能由于无法负担过高的回收成本而退出欧盟市场。
表1 我国各阶段的汽车排放标准与相应的欧盟排放标准对照表 单位:(g/kW h)
三、低碳经济形势下我国应对技术壁垒的策略选择
(一)追踪国外低碳经济动态,加强“四体联动”的技术壁垒数据库和预警机制建设
当前低碳经济形势下,世界各国TBT通报、技术法规和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相关措施的出台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需要给予及时关注。应加强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企业“四体联动”的技术壁垒预警机制建设,建立低碳经济形势下的新型技术壁垒数据库。收集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国外最新低碳技术信息,通过互联网、行业报告、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及时向社会和企业发布国外低碳经济和技术壁垒新动向。通过政府的科技政策、贸易政策和创新政策的制定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出口环境,利用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队伍弥补企业外贸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强化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申请认证,加强企业技术壁垒应对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壁垒应对效率。
(二)加强技术法规标准建设,实行低碳产品认证制度
目前欧盟、美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已经建立了系统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并针对碳排放颁布了一系列新标准,成为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主导者。2008年10月,英国标准协会(BSI)、碳基金(Carbon Trust)和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Defra)共同发布了全球首项产品碳足迹方法标准《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PAS2050:2008)及使用指南》,旨在帮助企业降低产品或服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开发出更小碳足迹的新产品。我国应积极推行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引导企业根据国际标准进行低碳化生产,在建立国际低碳产品互认制度的基础上,跨越国外新型低碳技术贸易壁垒。同时大力推进和完善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一方面广泛采用国际标准,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差距;另一方面对于某些标准空白领域,要积极构建自身标准体系,将主导产业的技术优势纳入标准,提高在国际化标准工作中的参与度。
(三)加强区域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共同应对发达国家技术壁垒
目前我国出口市场集中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由于较高的贸易依存度和技术水平差距,很容易遭受上述国家的技术壁垒。因此,加强与东盟等区域经济体的经济贸易合作,扩大对新兴国家市场的出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我国与一些新兴国家具有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比较类似,加强区域合作可以增强在国际贸易中与发达国家的谈判能力,减少发达国家以贸易保护为目的的技术壁垒行为。第三,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技术为本。应加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共同发展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新技术,有效跨越发达国家技术壁垒。
(四)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促进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当今低碳经济形势下,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发达国家制定技术标准的主要内容,由此产生的技术壁垒主要针对我国传统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如机电、纺织、汽车行业。因此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是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关键。通过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鼓励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根本上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提高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
(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高企业技术壁垒应对能力
跨越低碳经济形势下的新型技术壁垒关键在于顺应低碳经济发展潮流,走出适合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低碳经济”的发展重点依靠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应坚持制度先行、政策保障、技术促进的发展方针,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强化能源节约和碳减排的政策导向,并运用市场激励机制,以经济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对节能项目和绿色产品生产给予补贴,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占领低碳技术制高点,从根本上跨越国外技术壁垒。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关注产品的环保型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有效地改进产品的环保性能,积极建设自身碳排放评估、监测体系,加强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各环节的能源监管,减少能源浪费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10.3969/j.issn.1003-5559.2011.0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