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对化石能源市场的影响力
2011-09-29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
□ 文/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
日本地震对化石能源市场的影响力
□ 文/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
近来,全世界的目光似乎都集中在了日本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威胁问题上。作为世界上第三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国,以及动力煤和液化天然气进口大国,日本在能源生产上遭受的任何突发变故都将对全球商品市场造成极大的冲击。
刺激全球煤炭需求
电力和钢铁是主要的用煤行业。分析地震和海啸对日本电力行业和钢铁行业的影响,有助于明晰日本地震引发的全球煤炭需求效应有多大。
日本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生铁和粗钢生产国。在此次地震中,日本钢铁厂受损严重,至少五家大型钢厂暂停生产,并且停产时间可能长达6个月。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海运铁矿石市场可能丧失对日本的2220万吨铁矿石需求。假设铁矿石和焦炭炼钢的比例是2∶1,那么,这将导致日本减少1110万吨焦炭。进一步分析,考虑到日本2008年进口冶金煤8100万吨,那么,日本钢厂的暂时停产就意味着日本的冶金煤进口将减少13.7%。对于全球焦炭市场而言,虽然日本钢铁厂减产了,但其他国家钢铁产能过剩,会通过增产弥补日本钢铁需求的缺口。这样一来,原来日本的焦炭消费部分会转向这些国家,从而使得全球的焦炭需求量并不一定减少。
日本在地震中损坏了大量的建筑、道路等,而震后重建将加大对钢铁的需求。这对全球的钢铁需求有正反两种影响。一方面,地震对日本钢铁产能的破坏将导致全球钢铁产量可能在最短时期内保持不变或者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从不远的时期来看,日本震后重建的钢铁需求增加可能提升全球钢铁需求。日本国外那些未投入运营或者未满负荷运营的钢铁厂的产量将增加,这将提高对焦炭的需求。因此,日本震后重建会导致全球焦炭市场趋紧,并引发焦炭价格的上涨。
2009年核电占日本总发电量的29%。核电站在此次地震中遭到破坏及其导致的心理影响,至少短时间会使日本更加倚重燃煤发电,所以,日本的核电站关闭至少短期内将带动日本动力煤进口量的增长。
日本震区燃煤电厂的存煤被地震引发的海啸冲走,也将增加日本对煤炭的需求。另外,由于日本20%的炼油设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日本将从亚洲炼油厂进口成品油和液化石油气等化石燃料,这将导致亚洲地区的油气需求增加。由于煤炭、油气以及电力之间的替代关系,这也将导致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动力煤需求增加。日本动力煤的主要进口来源国是澳大利亚、印尼、中国、加拿大、俄罗斯和越南等。2008年日本进口了1.05亿吨电煤,澳大利亚是其最大的出口国,占比达68%;中国的份额大致为8%。因此,无论是从直接和间接影响来看,日本地震可能导致全球动力煤的需求增加,从而推高动力煤的价格,这对亚洲市场的影响尤其大。
对中国而言,我国2008年对日本的煤炭出口量为1262万吨。其中,934万吨为动力煤,其他为焦煤。从短期内对焦煤的影响来看,日本地震会影响我国对日本出口焦炭的企业,因此,我国焦炭出口企业需要调整产量或者寻找新的焦煤出路。但需要看到的是,尽管短期内日本的钢铁厂无法进行生产,但是,由于震后重建导致的大量钢铁需求,则可以由作为生铁和粗钢的“世界工厂”的中国将日本缺失的产量弥补起来。这样,中国国内的焦煤需求量会增加,那些原先将焦煤出口到日本的企业可以转向国内市场。由此,日本地震将会增加全球的焦煤需求量。就动力煤来看,日本会在震后第一时间保证电力的供应。这虽然短期内使中国动力煤出口受到的影响会比焦煤受到的短期负面影响要小,但随后电力需求的增长将对中国动力煤出口带来正面影响。
对此,我们必须注意到,由于近年来中国本身煤炭净进口量日益增加,并且据估计到2011年,中国煤炭净进口量将达到2亿吨。因此,日本震后重建和燃煤发电的增加导致的全球煤炭需求的增加和煤炭价格的上涨,对中国的煤炭净进口来说,是一个负面因素。中国自从2009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以来,每年都有比较大的进口量增幅,因此,中国煤炭进口必须考虑到煤价上升的影响
对油气负面影响短暂
日本问题似乎暂时掩盖了中东地区的变乱,使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价格跌至每桶97美元。但此次油价大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投资人预期,并且也只是短期内将影响到日本的石油需求。
受资源贫乏的影响,日本消耗的石油和天然气几乎全部依靠进口。2009年日本石油消费量为1.98亿吨,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其中进口原油1.77亿吨,占世界原油进口量的9.3%,油品进口量为0.35亿吨,占世界油品进口总量的4.9%,出口量为0.17亿吨,占世界油品出口总量的2.3%;天然气消费量为787亿立方米,其中进口LNG为859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贸易总量的9.8%,世界LNG贸易总量的35.4%。
可以看出,日本油气进口在全球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日本油气需求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国际油气市场的走向。
从目前日本国内的油气供需情况来看,在需求方面,大地震首先造成了日本大量汽车、卡车报废,减少了对汽油和柴油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地震和海啸造成铁路、地铁等交通工具被迫停运,主要交通运输的压力被迫转向巴士、出租车和家庭汽车等交通工具,同时卡车将成为向灾区提供救助和向灾区运送物资的主要交通工具,再加上由于部分炼油厂的关闭,目前日本国内汽油已经出现短缺。
除汽车外,由于东海岸地区集中了大量钢铁业、石化业、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其中至少五家钢厂在东京湾的生产基地受到了冲击,电子行业中的东芝、索尼也不同数量地关闭了旗下工厂,三大汽车厂商丰田、本田、日产的22家工厂也已经关闭,港口设施无法正常运作。下游产业的停产、停工,在短期内必然会减少对石油和石化产品的需求。
而在供应方面,炼油厂关闭对日本正常油气产品的供应产生较大冲击。至少有五家炼油厂在地震时关闭,这些炼油厂日加工能力总计为120万桶,相当于日本总炼油产能的四分之一左右。高盛公司称此次地震造成日本每天935千桶炼油产能被关闭,炼油产能下降20%。国内炼油产能的下降,一方面会造成国内汽油、柴油的短缺,日本可能会增加汽油柴油的进口,从而导致国际成品油等石化产品价格的上升。
除了炼油厂关闭外,日本核电站泄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此次地震已导致日本6800兆瓦的核电发电设施关闭,占日本装机容量的15%-20%。为了弥补此发电能力缺口,日本可能会使用大量其他燃料进行替代,如LNG。而如果完全用天然气来替代关停的核电设施,每天可能将需要10亿—12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受日本增加液态天然气等替代燃料进口的影响,再加上前期中东局势的影响,全球天然气价格可能会因此上涨。
因此,笔者以为,日本大地震对国际油气的负面影响可能是短暂的。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大量房屋需要重建,汽车需要更换等,都将带动日本钢铁、石化工业的发展。另外,日本的核事故引发了民众对核电的恐慌,这样的情绪正在全球蔓延。对核电产业的负面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全球石油需求的增加,使国际油价获得上升的动力。
现实中,地震不一定导致石油消费下降,不同的地震对石油需求有不同的影响。1994年日本石油需求为2.67亿吨,1995年日本发生阪神大地震,同年石油消费增加至2.68亿吨,1997年增加至2.69亿吨。当然,与阪神大地震相比,此次大地震对日本的破坏可能更大,影响也可能更为复杂。但是,相信随着炼油厂恢复运行,如果核电站短期无法恢复运作的话,日本原油进口量将会增加。
对于中国来说,日本大地震对中国的油气供应的影响可能不大。大地震造成的国际油气价格的波动,对于同样主要进口中东石油的中国来说,进口成本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目前原油价格已经小幅跌破100美元/桶,有机构预测可能进一步回落至90美元/桶,如果如期回落,那么可以说为中国增加石油储备、减低石油进口成本提供了一次机会。预计此次国际油价下调的幅度和时间比较有限,对于缓解中国的通胀压力和解决成品油价格问题的作用也相对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