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商有道 兼济天下
2011-09-29天星
■ 文/本刊记者 天星
为商有道 兼济天下
■ 文/本刊记者 天星
企业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表率,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表率,做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表率,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和企业的榜样。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出现新的特点和趋势,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呈现标准化趋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正在从软约束变为硬约束。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治理、融合、绩效、沟通机制,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进一步上台阶、上水平,推进企业模范履行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 企业必然选择
我们知道,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发展并未伴随企业社会责任观同步成长。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产生现代企业后,其所践行的社会责任更多局限于企业主的内生道德观念中。
在古典经济学范畴里,作为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的基本职能是向市场提供优质产品,其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
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的侵袭下,企业一度成长为“凶猛的动物”,表现为对利润无节制的追逐,对员工的极度盘剥,对产业链的强烈控制欲。这种理念在一个工业化时代里,极大地释放出了负面效应,并伤害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弗里德曼曾指出“企业的一项、也是唯一的社会责任是在比赛规则范围内增加利润”,但此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开始逐步兴起,其内涵已经远远大于作为经济单元的企业本身。
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看不见的手”如亘古真理,而企业也在其理念与存在意义的变迁中获得新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责任与贫富无关,社会责任与地位无关,与境界有关。”这从马丁·路德·金的论述中可以得到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因为每个人都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延展开来,可以认为,每个企业都可以成为伟大的企业,因为每个企业都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与条件。
现在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是尽到自身的责任,进而推动中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
技术的责任是责无旁贷的。企业必须通过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的拥有来重塑经济发展的内涵和质量。
经济责任同样不可或缺。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公司,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按照现代公司的要求完成法人治理结构再造,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竞争主体。
文化层面的责任,就是推动国家价值观的提升与认同,无论对内还是对外。用蜘蛛侠的名言就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消除误区 进入履责佳境
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作为利益相关者的社会大众正在越来越成熟和“挑剔”,媒体、网络与社会监督机制越来越强大,整个社会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维持良好企业形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目前的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环境还很不完善,存在着地方政府以追求GDP高增长为首要责任、法律不完备、执法不严;市场对公司的社会责任还没有形成有力的约束,地方政府的干预使得债权人利益保护受到弱化;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较少考虑环境问题和员工与客户的利益;企业诚信意识不足,唯利是图的劣根依然程度不同的存在,等等。
过去,大家普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做慈善、做公益,谁捐助的金额大,谁就承担了社会责任。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外CSR(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传入,我们逐渐意识到,企业作为经济链条中的主体,推动社会发展是重要的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为员工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为股东带来高额的资产回报,这才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首要任务。
“公司运作必须平衡股东利益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一论点,曾在西方引起了一场持续多年的争论。现在人们越来越赞同,在全球社会经济日益融合的今天,一个置利益相关者于不顾的公司,必然难以确保公司价值的稳定增长,只有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真正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应该说,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企业不是冷酷的经济动物,企业是有血有肉的“企业公民”。企业不仅要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也要履行社会责任。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追求,但不是企业唯一的追求。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表明,企业存在的目的不是毫无顾忌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满足社会多种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市场的不断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长期价值和估值的提升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企业要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合法赢利,赚钱有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多做贡献。履行社会责任不是强加给企业的义务,而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础。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企业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企业,这就更要求企业高举社会责任的旗帜,走正路,办好事,与社会和谐共处。特别是中央国有企业,地位高,影响大,更要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不能要政策时,强调自己是国有,而讲责任时,又强调自己是企业。
走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的误区,积极探索中国式定点扶贫新模式。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在中国,履行定点扶贫责任的大型国有企业,需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之路。
扶贫不但要扶助当前,还要着眼长远,在开发、建设脱贫致富物质基础的同时,注重发挥当地的创造潜力和主观能动性,引导贫困人口通过发展达到致富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避免返贫现象。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项目扶贫和科教扶贫相结合,物质扶助和精神扶贫相结合,使被帮扶地区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付诸实践 做好企业公民
履行社会责任不是喊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是一种外在的标榜,而是内心的自愿;履行社会责任不是一阵子的事,而应该是伴随企业始终的事。履行好社会责任,也并非易事。企业承受着竞争的压力,面临许多挑战,也会遇到种种诱惑,有时企业利益难免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恰恰在这些时候,正是考验企业责任担当的时候。在任何情况下,企业都要矢志不移,服务社会,来不得半点含糊,这才是真正在履行社会责任。
回观历史,我们发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体经济与社会状况。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办社会”的主导思想使得企业承担着过多的社会责任;在市场化经济改革前期阶段,呈现的实用主义又过于重视短期盈利目标,因而忽视社会责任。而在当下,我们面临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与社会模式转型的新时期,尤其是在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更加密切,企业更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建设和谐社会,增强国际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尚处于探索与学习阶段。当从具有行业特征的议题入手考察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维度,即市场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进步需要企业不断做贡献。对公司发展负责,对全社会负责,以求企业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应该成为每一个企业的基本态度。我国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需要大量的富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以保障我国经济快速而有条不紊的发展,保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保障国民能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保障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企业的定位是市场竞争主体,竞争要符合市场规则、法律规范,企业应在市场竞争中努力做大做强。合法合规、做大做强,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企业要争取按照有长期行为的模式来考虑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
评价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世界公认的标准有四个:一是依法合规标准,就是依法构建好的公司治理,遵守所在国法律、规则以及国际法和标准,防范商业贿赂,公司实施善治;二是资源环境标准,就是节约使用资源,推进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环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议题;三是道德标准,就是公司在运营中遵守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尊重所在国的文化传统,执行道德准则,反对歧视,薪酬公平,男女平等,实施德治;四是社会贡献标准,就是依法缴纳税收,维护股东和债权人权益,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提供医药、教育和信息技术等,慈善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海外履责 树立国际风范
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应有的义务,也是对社会公众负责任的表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概不例外。
十几年前,我国出去的大多是商品,现在是商品、企业、员工一起都走出去了,所以中国对于海外的影响不仅由商品传递,还有企业和文化的传递,关系着国家声誉。
有一些在海外的企业,感受最突出的就是“遵守法律。”中国多年来的文化积淀造成的守法意识不强,到了海外这是最大的问题。比如《劳工法》、《环境保护法》、《廉政法》。遵守当地法律,是对“走出去”企业的起码要求。如果企业在这些方面做得有差距,事实上是在影响中国文化的传递。如何能够在外部世界传递一个正面的、与国际规范相当的中国文化,遵守法律是第一步。
有人认为在非洲等不发达地区,环境问题可以放宽约束,这是一种错误理解,给我们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另外一个就是要正面输出中国文化。中国在世界银行很多项目之所以最后被拿掉了,原因就是基本的廉政都做不到,达不到国际要求的标准。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面临方方面面的挑战。其中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特点。在我们所开发的资源地,在与当地居民打交道的过程中,要非常尊重他们当地的文化。此外,还要注重遗产遗迹的保护。
目前,我国“走出去”的能源企业,大多处于自然环境恶劣、社会依托条件差的地区。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进行油气合作开发,履行社会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那些国际上知名的跨国企业成功经验,有一条经验成为共有的成功秘诀:这些企业无一不是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口碑极佳。这些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具有更好的公众形象,能够对公众产生更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他们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不仅做得细致周到,而且日臻完善,具有持久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企业的强大不单表现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上,更应该体现在履行社会责任上。目前中国很多企业走向海外,其分布越来越广,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走出去”企业展示中国人民友好情谊、建设合作典范工程的一个重要载体。
对外经贸大学外国直接投资(FDI)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认为,海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对企业的挑战和提升。捐钱、捐物、扶危济困只是低级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第二个层次是要保护尊重员工的权益;第三个层次就是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最高层次则是为当地产业结构优化,为当地的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对于海外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卢进勇提出五个熟悉:第一、要熟悉当地的法律和文化,法律是强制执行的,文化是自发形成的,不管是法律还是文化,我们都要尊重;第二、要熟悉反对党,我们既要和政府搞好关系,办企业跟政府一定有关系,但是国外的环境是政党轮替,我们一定要熟悉反对党;第三、要熟悉工会,办企业要跟工会打交道,我们一定要熟悉工会;第四、要熟悉NGO,有大量的非政府组织要熟悉;第五、要熟悉国外的宗教团体。我们只有做到这五个熟悉,海外企业才能真正的实现其社会责任。
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跨文化管理,有意识地树立“平等友好的使者形象、诚信经营的企业形象、礼仪之邦的文明形象”。同时,一如既往地关注资源国的民生和社会进步,追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支持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努力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