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配套产业链升级的影响

2011-09-29蒋兰陵

中国科技论坛 2011年2期
关键词:产品种类产品升级外资企业

蒋兰陵

(扬州大学经济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配套产业链升级的影响

蒋兰陵

(扬州大学经济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产业链的产品升级是指链上的企业进入更加高端、精密的产品生产线,生产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本文从配套产业链角度出发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配套产业链产品升级的影响,首先界定了产品升级的主要形式,围绕产品升级的外在形式构建了配套产业链产品升级的理论模型,其次运用中国本土企业的整体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通过江苏省的配套产业链调查验证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产品升级发挥的积极作用,描述了产品升级的主要表现。

配套产业链;产品升级;外商直接投资

1 配套产业链含义的界定

所谓配套,是指在整个生产链条中以一个主要生产环节为核心,其他生产环节跟进配合而形成的生产技术联系。刘振铎[1]的定义是,配套是把若干相关的事物组合成一整套。安礼伟、魏浩[2]把外资企业进入通过后向联系产生的本地民营企业向外资企业提供中间品的行为称为“外向配套”。本文中“配套”所指的含义就是完整产业链上的一个个节点,东道国的企业为外资企业做半成品、中间产品的加工。本文的研究将“配套”与“产业链”结合起来,从跨国公司配套产业链的承接方角度出发,研究中国配套产业链的升级问题。本土企业和在中国的部分外资企业担当了为外资企业配套的角色,外资企业是他们的发包企业。通过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本土企业获得依靠自身很难实现或短时期内无法实现的收益,推动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促进本土配套产业链的升级;同时外资企业之间的配套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溢出渠道对本土企业产生影响。

2 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土配套产业链产品升级影响的模型构建

不管是外资发包企业,还是本土配套企业,产品升级都是企业的灵魂,任何时候企业所拥有的产品优势只是相对的。如果没有产品的升级,企业只会停留在原有产品的生产上,面对市场的需求、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最终将被淘汰出局。

产品升级的具体形式,是升级后的产品与原有产品有着水平的关系。升级后的产品有着新的功能,能增加消费的多样性或增进生产的专业化。因此,这一部分关于外资作用下的产品升级模型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品种扩张的模型;二是产品质量提升的模型。

2.1 产品品种多样化模型

作为为外资企业配套生产的本土企业,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本土配套企业的配套能力会不断加强,下游外资企业会增加同一产品的订单以及新产品的配套加工。同时,随着外资企业自身研发的产出变化,本土配套企业的配套生产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淘汰旧产品,更新新产品,这是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法则和经营之道。

家庭的跨期偏好可以写成:

式(1)中,ρ为主观贴现率,D(τ)为在时间 τ的消费指数。logD(τ)表明在任意时点的瞬时效用。在时点t,消费者可以买到的产品是在时点t之前生产出来的,可以表示为区间[0,n(t)],可以将 n 表示为可以获得的产品种类的数目。

企业的生产函数为式(2)。最终产品D是由不同的中间投入综合组成的。其中的中间产品或其他服务投入可能受到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x(j)为中间产品或服务j在最终产品生产中的投入。显然,在这种偏好形式下,每两种产品的替代弹性为。假设所有中间投入的生产都按同样的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进行。在一个对称均衡中,所有投入都有同样的价格,而且消费品的制造企业将使用同等数量的投入品x(j)=x,这样。不管差异产品集合的构成有何不同,可以用X=nx来衡量最终产品所使用的资源。

由中间投入品和最终产品的表达式,可以计算出单位初始投入所生产的最终产出(即全要素生产率)为。由于 0<α<1,所以。故而随着获得的产品种类n增多,给定资源存量的生产率随之上升。因此,可获得的产品种类增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当n增加时,生产过程包括了更多更先进的生产过程,体现了在生产过程中的由产品种类增加表现出来的升级现象。

2.2 基于FDI与模仿的产品质量提升模型

产品质量是一个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概念。根据2000年版国际标准ISO9000的定义,产品质量是指产品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评价产品质量水平可以从产品性能、适应性、质量收益与投入关系等多个方面入手。

借鉴 Lai[3]、Grossman和Helpman[4]以及 Amy Jocelyn Glass[5]提出的模型,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产品质量的提升与发展中国家配套企业的模仿强度成正相关。在发展中国家,本土配套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吸收消化先进的技术、机器设备;或者通过参与外资企业的生产网络,在为外资企业配套加工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模仿激励自身的研发,在提升企业自身实力的同时,无论是为外资企业配套的产品还是企业独立生产销售的产品,其质量都会从中受益,不断提高。

3 外商直接投资对配套产业链产品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产品升级的主要途径

在本土配套企业参与外资企业全球分工体系中,本土企业的产品升级可以通过企业在配套加工过程中提高配套产品的质量、丰富配套产品的型号、类型,以及结合自身的研发所开发出来的新产品等途径实现,具体体现在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自主创新程度等各个方面(见图1)。

3.2 产品种类扩张

(1)产品种类扩张模型的实证检验。

假设一国经济分为中间产品部门和最终产品部门,中间产品部门生产资本品,最终产品部门生产消费品。最终产品的生产函数为:

在上述两种产品品种增加的理论模型中选择第二个建立线性计量模型,测定产品种类扩张对技术进步的贡献以及对产出的贡献程度,并通过比较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判断外资企业对我国技术进步的贡献水平。数据仍然采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1998—2007年对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数据统计。反映产品种类扩张的待选变量分为两类,一类代表企业的内在行为,如研发经费强度、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占科技项目比和技术引进经费 ;另一类代表企业的外在表现,即升级的成果表现,如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率。

①产品种类扩张变量的筛选。

结合《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有既有指标,将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新产品研发经费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份额、技术引进经费、新产品研发项目数占产品研发项目总数的比重和专利申请数这5个指标作为反映产品种类扩张的拟定变量。这些指标既有反映科技投入水平,又有体现科技成果的,基本符合产品升级的内在行为与外在表现模式。将这些拟定变量与企业产出进行回归分析,从中筛选出最佳的反映产品种类扩张的变量。截取的数据从2001年至2007年,选取大中型国有企业与大中型三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经检验发现,最理想的产品种类扩张变量为新产品研发项目所占的比重。研发项目意味着新产品开发投入过程,项目完成则体现了新产品研发的成果。

②产品种类扩张对产业技术水平的贡献。

在实际评价产品种类扩张对产业技术水平的贡献时,仍旧遵循了内生增长理论模型的一般建模思路:通过其他经济变量来解释技术进步率的变化。以C-D生产函数式为基础,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选取“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作为资本存量指标,“年末从业人员”作为劳动力指标。在分析产品种类扩张的贡献时,为了测定外商直接投资直接或间接地对技术进步的贡献,将内、外资企业以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均作为变量进行分析。建立的回归方程为:

其中,Y表示工业总产值,K表示资本投入,L表示劳动投入,ND表示国有企业产品种类扩张,NF表示三资企业产品种类扩张,ND×NF表示两者的协同作用。

采集2001—2007年大中型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相关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行运算分析,得到的计量模型为:

从模型结果可以发现,所有变量与总产出之间的回归关系显著,国有与三资企业的总产出可以分为要素的贡献与技术进步的贡献。产品种类的扩张很好地反映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水平(见表1)。从各变量回归系数来看,国有企业新增产品种类对技术进步的贡献较大,三资企业次之,劳动力投入的要素贡献水平较低,反映在相关年份的劳动力从业人数上的减少。而内外资之间协同作用的发挥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总产出水平。在外商直接投资的生产网络中,内资企业参与其生产加工,处于配套从属地位。外资企业产品种类的增加很难传递到本土配套企业的生产上。本土配套企业依靠外资企业的产业链实现配套生产产值的扩大,外资企业通过研发、需求改变等增加产品的品种,多元化的生产。两类企业在产业链的链接中,还未能将外资发包企业的研发效应充分体现在配套企业身上,这就影响了产品品种扩张的效应发挥。

(2)江苏省配套产业链问卷调查的相应反馈。

经过对江苏省本土配套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抽样调查,两类企业在不同的产品链条上表现了不同层次的产品升级形式。

①本土配套企业的产品种类扩张。

在31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81.71%的本土配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自主性研发能力,这包括配套初期就有自主研发以及初期没有现在具有自主研发的企业。36.28%的被调查企业经历了从没有到有的过程,其中具备新产品研发能力的企业23家,本土企业通过与外资的配套,不仅融入了外资企业的国际分工体系,获得稳定的市场,更重要的是借此桥梁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发挥后发优势。能够进行新产品开发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从配套企业自加工以来生产出的产品的变化中可以发现,有57.31%的企业产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加工产品种类的增加,从单一产品向复合产品、系列产品发展,如原来一企业生产民用铁挂锁、抽屉锁,现在加工生产各类汽车锁;二是同一产品系列中增加了新型号的产品,如平板玻璃发展为深加工玻璃的生产、325普通硅酸盐水泥发展为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及325复合硅酸盐水泥产品;三是增添了新产品的加工生产,如原来生产服装的企业现在生产野营用品;四是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能够生产跨行业的产品,如防水布的生产扩展为环保防水产品,饲料机械的加工发展为成套设备和环保设备的生产制造。

在333家被调查的本土企业中,53.75%的配套企业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其中有7家企业的品牌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就已经建立的,2000年以后创立的有近97家企业,其中11.41%是在近三年内建立起来的。尤其是在对全国百强县昆山市的调查中发现,通过配套激发了本土企业创立自己品牌的愿望。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参与调查的企业都具有了一定的品牌意识,对品牌的建立都有所考虑,其中部分企业已经付之实际。没有建立的企业都阐明了原因,总结116家样本企业没有考虑创牌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四点:一是刚创立的企业,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或已经在创立的准备过程中,这样的企业占到14.66%;二是有44.83%的配套企业认为目前还没有必要创立,如技术不成熟、零部件加工要形成品牌非常难、主要是做订单,贴牌加工等是这些企业的主要理由;三是考虑到创立品牌与维护品牌的成本、难易度,有18家企业觉得对品牌的维护投入太大,企业在各方面投入过高,后期的管理不经济;第四个不考虑的理由很直接,创立品牌的成本过高,加工企业无力承担,25%的企业不考虑创牌的理由就是品牌建立的投入非常大,在企业利润率本身就不高的前提下,创牌在目前是不可能的。

②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品种增加。

对231家被调查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料显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呈两极化发展,一方面有一定的创新,但层次较低,47.62%的企业主要是根据发包商的图纸要求,设计模具或加工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辅助模具;另一方面有41.56%的外资企业能够自主研发,形成自己的产品,其中有78家外资配套受包企业独立设计图纸、新产品模具,开发新产品。这些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中,61.54%的企业来自苏南地区,所在的行业主要分布在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含量较高、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还有一部分企业通过改善生产加工环节、进行管道设计等形式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设计。

被调查的外资受包企业普遍感到目前企业的产品升级压力较大,240家被调查企业中仅有11家企业认为当前不存在产品升级的压力,41.25%的外资企业觉得产品的升级压力非常大,尤其集中在苏南地区的外资企业中,苏南地区吸引外资的历史较长,早期的外商投资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偏低,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在当前竞争激烈、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市场下,其生存压力相对于新兴企业而言较大,企业必须通过升级谋发展。

对进行产品升级的企业做进一步调查统计,升级的原因按重要性大小依次为:发包企业对产品的要求,企业间的激烈竞争,自身发展的要求及为了得到更先进的技术。214家表明升级原因的外资受包企业中,35.51%的企业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来自于发包企业的压力,对产品质量、性能等的要求。在产品升级过程中,对升级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资金,其次是人才,再次是技术的获得,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是必备的,也是企业目前最缺乏的。

自从事配套加工以来,到目前为止仍没有自主研发的外资受包企业共38家,82.41%的企业目前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自主研发工艺或产品的能力。在配套加工生产初期,受包企业的自主性研发能力较弱,研发形式比较简单,65.32%的外资受包企业主要体现在原有产品质量的提升,涉及新产品开发的企业只有60家;经过近几年配套加工的深入发展,被调查企业中仅仅进行产品质量提升的外资受包企业只有29家,84.24%的企业能够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企业自主性研发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3.3 产品质量的提高

产品质量提升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东道国的出口产品竞争力、产业或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体现出来。通过对江苏省配套产业链上的本土配套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典型式调查发现,从配套初期到现在,配套产品质量改进的表现还是十分突出的。以昆山沪光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为例,其年生产汽车线束40万套,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该公司的产品研发部门与泰克等国际大公司合作,借助“外脑”优势来完善自身的研发功能。为了融入国际产业链,该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体系,先后通过德国莱茵技术TUV公司ISO9002/QS9000、北美 VDA6.1、TSI6949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产品在质量和安全等方面达到了国际标准。

(1)自主性研发能力提升。

在生产过程中从配套加工初期至现在81.71%的企业(有效问卷共317份)在生产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自主性研发能力,36.28%的被调查企业经历了从没有到有的创新过程,其中提升企业原产品质量的加工企业有31家。样本总数中45.43%的被调查企业长期以来都在生产过程中有自主性研发,其中71.53%的企业能够同时具备提升产品质量和研发新产品的创新能力。配套企业成立初期,研发零投入的企业有9家(在统计过程中已经去除一些不可信数据,如研发比重一直是100%等),事实上还有52家企业可能是零投入或数据缺失等对初始情况没有填写。在145家有研发投入的加工企业中,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大部分都在5%以下,没有出现研发投入超过30%的企业;到2008年,有研发投入的配套加工企业已经增加到208家,53.37%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有7家加工配套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30%,这些企业以机械制造、医药制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居多。

(2)相对技术水平提高。

根据有技术水平发展情况的270家配套加工企业的汇总可以看出,所有的企业在从事配套加工生产以来,技术水平在保持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技术水平相对高的企业集中在医药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电气制造业。从事配套加工的初期,五分之一的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高技术水平的企业仅有一家。2008年技术水平的发展状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调查企业中的92.22%已经具有较高水平以上的技术,15.93%的配套企业已经拥有相对高水平的技术。

(3)固定资产更新速度加快。

由调查结果发现,一是85%以上的设备更新发生在21世纪,即使20世纪70-90年代之间有过一次更新,其第二次更新的时间95%以上是在21世纪,设备更新的速度在2000年以后加快,周期最短的只有三个月,表明2000年以来配套加工企业的竞争压力增强,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加大、更新换代的意识越来越强;二是设备的进口率偏低,生产设备的采购主要放在国内,资金方面80%的企业是自筹解决,有进口设备的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和规模较大的纺织业企业中,进口的设备其技术水平先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是设备投资金额与加工企业所在的行业相关,越是技术含量高的行业,设备更新的投入越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企业,设备投资金额偏低,设备的技术水平也较落后。

4 主要结论

外资作用下的配套产业链升级可以通过产品升级模式体现出来。在本土配套企业参与外资企业全球分工体系中,本土企业的产品升级可以通过企业在配套加工过程中提高配套产品的质量、丰富配套产品的型号、类型,以及结合自身的研发所开发出来的新产品等途径实现。本文从产品种类扩张和产品质量提高两个层面开展论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产品种类的扩张很好地反映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水平,但是内外资之间协同作用的发挥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总产出水平。在外商直接投资的生产网络中,内资企业参与其生产加工,处于配套从属地位。外资企业产品种类的增加很难传递到本土配套企业的生产上。本土配套企业依靠外资企业的产业链实现配套生产产值的扩大,外资企业通过研发、需求改变等增加产品的品种,多元化的生产。两类企业在产业链的链接中,还未能将外资发包企业的研发效应充分体现在配套企业身上,这就影响了产品品种扩张的效应发挥。通过对江苏省配套产业链上的本土配套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典型式调查发现,从配套初期到现在,配套产品质量改进的表现还是十分突出的,主要表现在本土配套企业研发水平、相对技术水平和固定资产更新速度等方面。

[1]刘振铎.现代汉语辞海[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

[2]安礼伟,魏浩.外商直接投资、外向配套与昆山市民营企业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06,(6):87-90.

[3]Lai E.L.C.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rate of product innovation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5):133-153.

[4]G.M.格罗斯曼,E.赫尔普曼.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Amy J.G..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quality improvemen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7,(82):393-415.

(责任编辑 胡琼静)

Effects of FDI on the Product Upgrading of Chinese Affiliating Industry Chain

Jiang Lanling
(School of Economics,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

The meaning of product upgrading is that,to enter into the more advanced and more accurate product line,and to produce higher added value products.From the angle of product upgrading,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FDI on the domestic affiliating chain.Firstly,this paper defines the main forms of product upgrading and establishes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product upgrading in affiliating chain,then it inspects empirically by applying the total data of domestic enterprises.Finally,with the survey of affiliating chain in Jiangsu province,it verifies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FDI on product upgrading of affiliating industry chain and describes its performance.

affiliating industry chain,product upgrading,FDI

F276

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73075),国家社科基金(07BJV035),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 (EFA090413),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专项课题 (2009DEA049)。

2010-07-18

蒋兰陵(1978-),女,江苏扬州人,经济学博士,扬州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国际投资。

猜你喜欢

产品种类产品升级外资企业
部总站发布《2022年国家支持的农业机械推广鉴定产品种类指南》
技术创新促进昆钢螺纹钢产品升级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外资企业在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凯里市花卉市场调查分析
铅山连史纸停产背后的思考
镇江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分析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
互联网金融理财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