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和环境规制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2011-09-29

中国科技论坛 2011年2期
关键词:规制环境企业

王 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和环境规制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王 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本文采用2003-2008年中国30个地区的平衡面板数据,在估算国外技术引进、本国自主创新和国内技术转移存量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上述三个技术指标对环境规制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转移对环境规制有显著正效应;出于本国环境技术创新数量和效率不高等原因,本国自主创新对环境规制呈显著负效应;且本国自主创新和国内技术引进对环境规制有显著替代作用;滞后一期环境规制水平会造成当期单位工业产值的环境投入成本增加,但从中长期看,早期为适应较高环境规制的环境投入会使企业在当期具有较大的环境成本优势。

国外技术引进;本国自主创新;国内技术转移;环境规制;环境投入

1 导论

目前的研究中,直接关于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对环境规制影响的研究非常少,这里我们将探讨与本文研究相关的两方面内容,包括对波特假说的检验,以及对技术引进和创新对技术进步影响的相关研究。

波特假说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政策可以促进技术创新,赵红[1]、李强等[2]、江珂[3]、黄平和胡日东[4]均用面板数据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该假说的正确性,同时黄平的研究不仅验证了波特假说,还提出企业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自身的张力、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对环境规制产生正向促进,技术创新和环境规制间可形成棘轮效应,该结论将对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鉴依据。同时,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被认为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两种重要方式,但陈国宏和邵[5]、李光泗和徐翔[6]、吴先聪和王成璋[7]的研究都表明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明显,从技术引进逐步向技术创新转变才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式。

那么,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并结合目前我国各界所倡导的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实现环境改善的建议,我们是否能推测自主创新将是今后实现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规制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呢?而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内容之一。

2 模型设定

2.1 模型的经济学设定分析

为了分析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对环境规制的影响,我们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除劳动和资本两个基本要素外,引入污染排放作为第三种生产要素投入,设定生产函数为:

其中K、L、E分别代表资本、劳动和污染排放,Q代表产出产量。A代表技术水平,考虑到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和国内技术转移等要素对技术水平的影响,将技术水平设定为:

其中,FT、RD、DT分别代表国外技术引进、国内自主创新和国内技术转移,δ为随机误差项。根据Hu[8]等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函数 g(·)设定为:

假设生产函数Q规模报酬不变,则根据要素需求方程可得到与其相对应的成本函数:

其中,PK、PL、PE和PM分别表示资本、劳动、污染排放和原材料的价格,eK、eL、eE和eM分别代表资本、劳动、污染排放和原材料的价格弹性。同时设产出产品价格为:

根据谢泼德定理,生产要素的需求量等于成本函数对该要素价格的偏导数,所以通过对(4)式求污染排放要素价格的偏导数,并将(5)式代入,得:

将(6)式移项,得:

可见,环境投入总成本在产品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与技术水平具函数关系。随着环境规制程度的提高,厂商必然要增加环境投入以保证达到所要求的排放水平,所以,环境投入总成本与产品总产值之比可以反映环境规制程度,以ER代表环境规制,上式为:

将(3)式代入(8)式,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到如下基本模型:

其中,i表示个体,t表示时间,β0代表截距项,εt为随机误差项,β1、 β2、 β3为各项系数。

同时,从韩国、日本等国的科技发展过程来看,国外技术引进或国内技术转移是很多企业利用后发优势进行二次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基础,而且目前我国也大力提倡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我国科技水平,自主创新投入经费远高于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转移(见表1)。为了解本国自主创新与国际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转移间对环境规制的影响是否存在替代或互补效应,可以设置国际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交叉项、国内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交叉项来考察,所以模型为:

2.2 模型的计量设定分析

在理论模型基本具备的条件下,仍需要根据数据特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求更为真实的反映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所以我们将各地区的环境规制数据、国外技术引进数据、本国自主创新数据和国内技术转移数据以年为横坐标画出其折线图(见图1~4),观察数据特征。

从折线图中可以发现,全国30个省市(除西藏)的3个技术数据图形近似呈线性,且较为平滑;而环境规制数据折线图则近似呈波浪形,虽然由于时序数据有限,尚不能断定环境规制指标呈现出完全的波形特征,但为了获得更好拟合效果的模型,在此可以通过设置环境规制指标的滞后项来消除数据的波动特点。而且,从规制的特点来看,规制的出台到规制效果的显现存在一定的时滞性,所以前期的环境规制水平确实可能对当期的环境质量和环境规制程度具有一定影响。所以,在已设定模型中加入滞后项不但符合规制实施的特点,而且能消除环境规制数据的波动,使模型更准确地反映所研究的经济现象。

考虑到越早的环境规制对当期规制水平的影响效用越小,所以我们将环境规制滞后期数最多设定为3期,由公式(10)得到将进行分析的模型Ⅰ、Ⅱ、Ⅲ,实证过程中将通过检验剔除不显著的滞后期变量,得到最佳分析结果。

3 数据与变量

3.1 环境规制数据来源及处理

在理论模型的设定中,我们根据模型推导界定环境规制指标为环境投入总成本与产品总产值之比,该指标也和其他学者的研究相似[9-12]。核算环境投入总成本,基于其他学者的研究,我们运用废水、废气运行总费用(由于废物运行费用较少,忽略不计)和当年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之和表示,数据源于2003—2008年的《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同时,我们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地区工业总产值数据表示产品总产值,由于该环境规制指标是金额比值,所以不需用物价指数进行平减。

3.2 与技术相关的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中与技术相关的数据包括国外技术引进数据、本国自主创新数据和国内技术转移数据,这些数据均来自2003—2008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该年鉴中,企业的科技支出包括企业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和其他技术活动经费支出,其中企业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包括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和开发新产品经费,其他技术活动经费支出包括技术改造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消化吸收经费和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根据上述经费的用途和来源,我们将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和代表国外技术引进数据、以企业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与技术改造经费之和代表本国自主创新数据,以购买国内技术经费代表国内技术转移数据。同时,由于该年鉴中只统计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考虑到小型工业企业在技术引进和研发等方面的不足或缺乏,将规模以上地区工业企业数据近似代表整体地区工业数据。

上述3个技术数据均以存量表示。在估算每期技术数据存量时,需要确定基期技术数据存量,借鉴吴延兵[13]的做法,将基期技术数据存量设定为基期技术数据的3.5倍。存量的核算,我们借鉴滕玉华[14]采取永续盘存法估算,公式为,其中 i和t分别表示地区和时间,KR表示技术数据存量,ER表示当期技术数据,δ表示折旧率,在此假设折旧率为5%。

上述技术存量均需运用科技价格指数,本文借鉴朱平芳等[15]的方法,以各地区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加权平均表示,权重分别为0.55和0.45,将国外技术引进、本国自主创新和国内技术转移数据均平减为2003年的不变值。

4 实证分析

在实证过程中,我们分别对模型Ⅰ、Ⅱ、Ⅲ进行模型设定检验,结果显示上述模型均拒绝混合模型,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然后,运用PCSE方法进行分析,拟合结果如表2所示。显然,从统计结果看,模型Ⅲ优于模型Ⅱ和模型Ⅰ,且前一、二、三期的环境规制项系数均显著有效。所以,基于2003—2008年中国30个省际(除西藏)面板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转移对环境规制水平具有显著正效应,而本国自主创新对环境规制具有显著负效应;国外技术引进和本国自主创新的交叉项对环境规制作用不明显,国内技术转移和本国自主创新的交叉项对环境规制具有显著负效应;环境规制的滞后一期对当期环境规制水平具有显著正效应,而环境规制的滞后二期和滞后三期对当期环境规制有显著负效应。

(1)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转移对我国环境规制水平的显著正效应,主要源于国外技术引进和本国技术转移对工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国外技术引进曾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虽然也经历过一些引进国外淘汰技术的曲折经历。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在科技领域与世界接轨的程度越来越高,不但在国际技术引进中我国能有针对、有目的引入我国缺乏的高新技术,而且随着本国的研发实力增强,国内某些领域的先进技术甚至站在世界前列,所以,针对性较强的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转移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技术进步。

工业技术进步包括工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工业领域运用于节能减排的环境技术进步,工业技术进步有利于促进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提高、废品率降低、能耗降低等,间接降低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而工业领域中运用于节能减排的环境技术进步则直接促进污染治理效率提高,环境质量改善。近年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鉴于目前发达国家在环境技术上的优势,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率先走在前列,引进节能环保的生产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环境消耗。而一些我国研发的较为领先的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控制城市环境污染、防灾减灾技术等也在国内广泛运用,使环境质量改善,间接提高环境规制水平。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环境需求日益强烈,技术进步使环境改善成为现实,所以政府通过各种行政性或经济性手段提高环境规制的动力也逐渐增强。

(2)与黄平和胡日东[4]的研究结论相反,本文的实证结论表明本国自主创新对环境规制的效应显著为负。但这并不表示黄平所认为的企业技术创新张力、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不具有积极作用,而可能是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上述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第一,绿色生产技术创新和环境技术创新在我国自主创新中的比例不高,企业主动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也较低,所以自主创新对生产的规模扩大效应大于环境技术进步效应,致使环境消耗增加,环境规制水平相对下降。表3中列出了科研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各项指标中环境管理业所占比例,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环境管理数据逐年呈现上升趋势,但其比例仍较小。同时以环境技术创新为例,有研究表明,除科研机构外,企业直接投入于环境技术的研发比例也很低,企业基建资金中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占4.5%,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也仅占1.3%[16]。企业进行环境技术创新的主动性不强,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环境技术创新的投入高、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所以企业宁愿将资金投入到能快速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技术研发中。另一方面,虽然政府倡导可持续经济,鼓励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进行生产,但对企业进行环境技术创新的实质性激励机制并不明显,缺乏相应的补贴、奖励、引导消费等措施,致使企业只能从产品销售中逐步收回环境技术研发成本。在此情况下,企业更愿意进行生产技术研发,环境技术提高只是其副产品,但环境技术的环境正效应远小于生产技术的环境负效应,使环境规制水平相对降低。

第二,目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政府角度来看,有的地方政府将提高本地区经济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产生利益冲突时,确保经济效益的实现就成为其首选目标。所以,地方政府有显性或隐性降低环境规制的动机。

(3)国外技术引进和本国自主创新的交叉项对环境规制作用不明显,国内技术转移和本国自主创新的交叉项对环境规制具有显著负效应,表明国外技术引进和本国自主创新既不存在替代效应也不存在互补效应,而国内技术转移和本国自主创新间存在替代效应。显然,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自主创新投入经费远高于国内技术转移,本国自主创新的环境规制负效应替代了国内技术转移的环境规制正效应。

(4)对环境规制滞后项的分析。本文的环境规制界定为单位工业产值的环境投入成本。环境规制的滞后一期对当期环境规制显著为正,表明前一期环境规制提高会导致当期单位工业产值的环境投入成本上升,这是由于企业为了适应新的规制水平必须立即投入资金或者改进节能减排技术以满足环境规制要求;而前二期和前三期环境规制水平上升会降低当期单位工业产值的环境投入成本,并且前二、三期的系数值均大于前一期的系数值,这表明环境投入能产生中长期效益,虽然短期内规制程度的提高会造成企业环境治理成本的增加,但从中长期看来,较早期的环境投入会使企业在今后具有较大的环境成本优势。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2003—2008年中国30个地区工业面板数据考察了国外技术引进、本国自主创新、国内技术转移对环境规制的作用,经过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和政策建议:

(1)企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技术引进(包括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转移)对地区环境规制能产生正向促进作用。所以在全国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政府应积极引导本国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和环境技术,同时推进企业将科研机构、院校等的环境创新技术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发挥技术引进对环境质量的正向提升作用。

(2)本国自主创新对环境规制的显著负效应,一方面由于环境技术创新比例和效率都不高,所以工业技术创新造成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的环境负效应远大于环境技术进步的环境正效应,使环境消耗增加;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有的地方企业、政府在面对短期经济效益和长期环境效益时,有牺牲环境换取经济效益的潜在动机,这都可能导致环境规制水平的相对和绝对下降。在此情况下,政府首先应致力于提高自身和群众的环保意识,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奖励、引导消费等手段激励有实力的企业多进行绿色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创新,同时鼓励产学研结合进行环境技术创新,提高环境技术创新效率。

(3)本国自主创新和国内技术转移的交叉项对环境规制具有显著负效应,表明本国自主创新和国内技术转移间存在替代效应。在此情况下,政府应在采用多种手段积极促进环境技术创新数量和效率的同时,推进国内技术转移,尤其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个人环境技术专利成果的生产力转化。

(4)环境规制滞后一期对当期环境规制具有显著正效应,滞后二期和三期指标对当期指标具有显著负效应,这可从本文对环境规制的界定中得到解释,即短期内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会使企业为了环境达标增加治污投资,从而造成单位工业产值的环境投入增加;但从长期来看,早期的环境投入会使企业在当期获得较大的环境成本优势。所以,企业和政府应逐渐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当具备一定经济、技术条件时,企业可尽早致力于环境投资,这将会为其在今后带来较高的环境成本收益。

[1]赵红.环境规制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3):35-40.

[2]李强,聂锐.环境规制与区域技术创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4):18-23.

[3]江珂.环境规制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及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中国1995-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10):28-33.

[4]黄平,胡日东.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机理与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1):99-103.

[5]陈国宏,邵 赟.技术引进与我国工业技术进步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1,(3):35-42.

[6]李光泗,徐翔.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对江苏省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4-38.

[7]吴先聪,王成璋.技术引进对四川产业技术进步的贡献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8-31.

[8]Hu,Albert,G.Z.,Jefferson G.H.,Qian Jinchang.R&D and Technology transfer:firm-lever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y[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5,87(4):780-786.

[9]郭建万,陶峰.集聚经济、环境规制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4):29-37.

[10]Levinson A..An Industry-Adjusted Index of State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Costs [EB/OL],NBER Working Paper 7279,http://www.nber.org/papers/w7297.

[11]秦川,韩军山,张漫子.环境管制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0,(9):49-51.

[12]周力,朱莉莉,应瑞瑶.环境规制与贸易竞争优势: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SEM模拟[J].中国科技论坛,2010,(3):89-95.

[13]吴延兵.自主创新、技术引进与生产率[J].经济研究,2008,(8):51-64.

[14]滕玉华.自主创新、技术引进与能源强度[J].产业经济研究,2009,(5):1-6.

[15]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基期专利产出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3,(6):45-53.

[16]游达明,董忠云.基于环境资源的绿色技术创新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8):53-54.

(责任编辑 张九庆)

Technology Import,Indigenous Innovation and Environment Regulation——Empirical Analysis of Provinces’Panel Data of China

Wang Jin
(School of Economics,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Based on the estimated stocks of foreign technology import,domestic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domestic technology transfer,this paper uses the provinces’ panel data of China during 2003-2008 to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hese three technology indicators on environment regulation.The paper shows that foreign technology import and domestic technology transfer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environment regulation,but because of the low quantity and in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domestic indigenous innovation significantly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environment regulation.And the empirical conclusion states that between domestic indigenous innovation and domestic technology transfe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substitution effect on environment regulation.The paper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environment regulation of lag 1 level will increase current environment cost per unit industry output,but for a long time,the high environment input for earlier stricter environment regulation will give enterprises more advantages on environment costs.

foreign technology import;domestic indigenous innovation;domestic technology transfer;environment regulation;environment input

F205

A

2010-09-15

王瑾(1977-),女,湖北襄樊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襄樊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贸易与环境。

猜你喜欢

规制环境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主动退市规制的德国经验与启示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保护与规制:关于文学的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