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
2011-09-28李春
李春
近些年来,“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经常可闻可见,但又有多少智者能者真正理解了其本质内涵呢?人本管理,在极力推崇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目标的今天,似乎被理解成了尽可能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和重视运用人力资本。照此说法,它充其量不过是社会组织实现其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现代化”的手段,而组织中的“人”并未摆脱其仅仅作为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本存在的地位。在此过程中,说得“不文明点”,人只是一种创造财富的高级工具。
作为管理者都会十分关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因为组织目标的达成依赖于组织成员对工作的全身心的投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会自发存在。巴纳德曾经说过:“若要将那些组织内认为有潜能的组织成员按其服务的自愿程度来排列,从最高的自愿渐渐减到中间或零,然后渐渐地到最高的不自愿或反对或厌恶。那么在现代组织中,大多数人都落在负的一边。”由此可见,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潜能,并将他们的行为引向组织目标之途。但问题在于,管理者何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组织成员的工作潜能,即组织成员什么状态下愿意充分展现其才能并不断自主地挖掘其自身的内在潜能。
典型的经济学理论“经济人”假设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作为一个“经济人”,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自然成为个人行为的根本动机。那么我们认为一个组织作为一个“经济人”,也无可置疑地会将本组织的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组织的目标。组织管理者就得通过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方式手段,将可能有物质利益冲突的“个人”整合到一起,以实现组织目标。按传统的管理学观点,组织员工高效率地完成工作,达到组织者的总体目标,“激励机制”被广泛采纳。激励措施一般可简略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但其效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已足显其“捉襟见肘”之尴尬。
21世纪管理领域里最大的难题就是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个员工都有丰富的渠道去获取信息,也就是说每个员工都可能成为知识型员工。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管理呢?
首先要科学运用人本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逐渐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出现了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的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再是深刻理解人本管理的含义。所谓人本管理,就是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开发人的潜能,尊重每一个人意愿,从而塑造出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新的生产力。人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一切的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因而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只有在管理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出最大的能量空间,才能实现产量最大化。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尊重企业中每一名员工,更要尊重每一位消费者,做到诚实守信,消费者至上,使消费者满意。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影响力、竞争力和生命力,企业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
三是点亮人性的光辉,才是最好的管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人的本性最高境界,也是人类追求的最大目标。当一个人在被尊重、被肯定时,会相应地产生一种自尊意识,同时会尽最大努力完成自己应完成的任务,干出一番成就,视工作如生命,视工作为乐趣。企业是由全体人员共同经营的,在一个企业里,每一个员工都有责任感、主人翁精神,企业要把员工看作是同舟共济的伙伴,形成一种合而向上的群力,成为命运的共同体,在共同的创造与经营中得到幸福。
四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工程要行为规范。领导要带头自律、讲文明,这是人们行为合理性的保证,要求员工做到的,领导人要带头做到,要求员工做好的,领导人要带头做好,无私奉献,使整个企业充满朝气。要建立有效地利益分配机制,确定合理的工资制度,使收入分配趋于合理化。同时要注重精神风貌的建设,弘扬先进,抵制阴暗,振奋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事业心,树立良好的风貌和社会风尚。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时代,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的竞争。实践证明,知识就是生产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才能适应现代化、知识化、智能化社会的要求。只有人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企业的素质才能提高,企业也才能稳步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德州柳湖书院餐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