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与企业管理
2011-09-28陈相远
陈相远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成为了社会发展趋势。新的形势下,我国企业面对的竞争不再单纯的是国内竞争,而是全球市场中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企业管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而是发展成为了组织性、复杂性、综合性的复杂系统。
利用系统科学方法和系统思维方式,结合运用系统科学中的系统论、控制论、协同论等理论,并根据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原则,辩证综合地研究现代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企业管理的方法,才能使企业系统得以良性运作,生产等活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系统科学与企业系统
一、系统概念及系统科学基本观点。20世纪40年代,美籍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从研究有关人与生物的问题中提出“一般系统论”,开始直接的把系统做为研究对象,并对系统的共性做了一定的概括。即,系统一般具有关联性、整体性、动态性、有序性、终极性(目的性)等特性。贝塔朗菲认为“现实是一个有组织的由实体构成的递阶秩序,在许多层次的叠加中从物理、化学系统引向生物、社会系统;因此,不能把分割的部分的行为拼加成整体,必须考虑各个子系统和整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才能了解各部分的行为和整体”。
系统科学研究领域专家和学者对系统做出了不同的定义,虽然定义不尽相同,但核心思想相似:系统是一个要素的集合,一般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各种基本要素按一定规律、方法或次序组成的集合,在系统中发挥不同作用,使组成的集合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
系统科学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角度研究客观世界。它着重考察客观世界中各种类型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系统活动规律,研究解决有关系统问题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系统科学的基本观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整体性。系统科学主要在于揭示要素与系统的关系。系统内每一单个要素的变化均依赖系统中的所有要素,要素和系统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第二,有序性。构成系统的结构或内部状态之间的有序性。它阐述了各个要素在系统中的位置或次序情况,包括时间上的和空间上的。第三,相关性。系统中要素与要素之间具有的不可割裂的关系,系统各要素之间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系统缺少任何一个元素都是不完整的,系统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系统科学已渗透到科学的各个领域,我们必须树立管理企业系统所需要的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等观念,掌握运用系统科学进行管理实践的具体方法,应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原则,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并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在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管理与企业系统。企业是社会重要的经济组织,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产品适应市场和用户需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发展愿景,是企业进行生产、营销等活动的终极目标。企业只有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根据自身组织的特点,不断地创新管理,实施科学管理,才能使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最终愿景。
以系统的普遍性来看,企业也是一个系统:企业是一个多要素,多关系的集合,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与各组成要素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呈现出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企业系统有其独有的特殊性。
企业系统与其他系统不同之处在于,在企业中有“自由人”作为企业系统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企业系统还有着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系统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复杂多变系统。正因为企业系统的复杂和多变性,我们不能用对待存在于自然中的科学系统的分析方法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而要求我们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根据系统固有的客观规律,去影响和改变这个系统,不断探索和完善企业管理,企业系统一直处于更合理的运行状态。
三、基于系统科学的管理。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科学管理将要进入到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管理的系统管理科学时代。以系统科学的思想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能否灵活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开展管理活动,不断发展和创新现代科学管理理论,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企业管理所要解决的每一个重要问题,都需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来指导。系统科学思想理论和方法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的、不断发展的工具和方法论,对企业管理实践非常重要。
第一,基于系统目的性优化管理。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愿景。一个企业必须具有非常明确的、统一的目标或愿景,有目标才不会迷失方向。企业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围绕着这个最终愿景。进行管理活动就是为了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克服各种不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因素,及时发现和去除企业系统中与实现目标无关要素和子系统,从而使企业系统始终保持相对的优化状态,达到既定目标。
在企业为实现最终愿景,必须要设置子目标而且要不断的完善、修正以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在因子目标需要而设置相应的部门(即子系统)时,为避免管理活动的无效果情况甚至反效果情况发生,必须确定子系统(部门)的功能,合理安排组织结构,优化组合各种必要要素,不断改善和创新子系统,以实现系统最终目标。
第二,基于系统整体性协调管理。企业是一个整体系统,企业系统的任何一个组成要素都无法离开企业整体独立存在。系统整体具有其独立要素所没有的功能和特性,即系统功能具有非可加性。进行管理活动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系统内部的协调和配合,发挥整体的优势,这也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
企业的任何一个部门(子系统)一旦脱离了整体,其要素就不能发挥作用,也势必会影响企业系统的功能。由于系统的功能不是子系统功能简单相加而得到,而是集合成系统的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管理活动中,要正确处理企业系统的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对某些部门(子系统)有利的事情,对企业系统整体不一定有利。当部门(子系统)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部门(子系统)一定要服从整体利益,即树立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观念。
第三,优化系统层次性提升管理能力。企业系统要具有层次性,也就是企业必须建立合理、适度的管理层次和幅度。层次性反映了系统与组成要素之间的相对性。由于个人的能力有限度,当领导者的下属超过一定的数量时,其领导力就会减弱,管理工作的效率会大幅下降,信息失真度就会增大,领导的管理决策就不能很好的执行,甚至于传递到下层的信息完全相反,造成很大的损失。当领导者不能对下层有效领导时,就需要划分管理层级也就是系统划分为各个层级,以增强领导力,解决管理难度的问题。
系统划分层级之后,当层级增到一定程度之后,管理难度又会增加,进行管理工作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会大幅度增大,信息失真度也会重新增大。要实现最佳的层次,要以提高管理效率为前提。管理层次应该分工明确,信息传递速度快而真实性好。上层管理者只制定企业系统目标,制定管理决策,由下一层次实施具体的工作,上层次一般不干预下层次活动,管理的侧重点转向于企业的整体性和目标性,强调系统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并以此能增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管理效率则得到大幅提高,企业系统的目标也容易实现。
第四,重视企业系统的开放性与适应性。任何系统都是动态的、发展着的开放性系统,系统与其环境互相联系。系统不停地与其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同样,由于企业系统是处于复杂和多变的环境系统中,企业系统和管理方法不会永远处于最佳的状态。
外部环境要求企业系统具有开放性,要能够适应和影响外部环境,使外部环境为企业系统所用,促进企业系统自身不断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占有率,最终实现企业愿景。因此,企业系统必须对外开放,与外部环境保持高度协调的协调性。企业系统活动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流,对外部环境中的信息、资源、能量等进行交换,使企业系统保持最佳的状态,这要求企业系统保持系统的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对产品性价比期望值较高等使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这也要求企业不断地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企业系统结构调整,适应市场新变化,满足市场需求。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管理者必须适时恰当地做出反应,保持企业系统内部的有序性,外部功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系统科学理论思想和方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系统科学,建立系统科学馆理论,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使我国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的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