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之源:孟加拉国大洪水
2011-09-28刘学礼
刘学礼
苦难之源:孟加拉国大洪水
刘学礼
孟加拉国:洪水的代名词
说起洪水,人们不得不提起孟加拉国,因为它是世界上洪灾肆虐最频繁的地方。1944年发生的特大洪水淹死、饿死了300万人。1976年6月,西南季风使孟加拉国暴雨不断,吉大港的日降雨量超过200毫米。1980年7月,频繁的大雨使贾木纳等河流水位超过危险标记,有10多万人受灾……孟加拉国就像个漏了水的诺亚方舟,几乎整个国家都经常浸泡在茫茫洪水之中。洪水,成了孟加拉国的头号公害。
孟加拉国经常发生水灾的原因当然首先是这里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孟加拉国位于亚洲南部孟加拉湾以北,属于恒河平原的东南部,地势低洼,其西为印度的东高止山脉,东为缅甸的阿拉干山脉,北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梅格纳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三条大河都发源于喜马拉雅山,流经印度进入孟加拉国,最后汇入孟加拉湾。孟加拉国作为众多河流的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流流速渐缓,这种自然条件有利于泥沙淤积。大量的泥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孟加拉国本国因不科学的开发而造成许多地区的土壤失去植被保护,大量泥沙顺水而下;二是来自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泥沙。这里本是森林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但是近年来,随着附近国家的滥砍滥伐,植被出现迅速减少的趋势,再加上这里地势陡峭,失去森林保护的土壤被暴雨和湍急的山涧河流挟带着来到了下游地区。泥沙的淤积使孟加拉国的河床不断抬高,湖泊容量下降,水位逐年上涨,从而使洪水的发生更加频繁。此外,上游地区森林资源的迅速减少不仅带来泥沙淤积,而且使上游地区失去了涵养水源的重要手段。一旦遇上暴雨,大量降水就迅速汇集到河流中,奔向下游地区,加大了下游地区防洪抗灾的难度。
孟加拉国的水灾年复一年而且日趋严重,除了自然因素,还有人为因素。孟加拉国虽然河流众多,但是缺乏良好的水利设施,既没有具有防洪蓄水能力的大中型水库,也没有可以顺利排泄地面积水的沟渠网。许多河流高出地面,堤防也年久失修,不要说大洪水,就是一般的洪水也可能造成决口泛滥。此外,许多河流的堤坝质量不佳,根本不能抵抗洪水冲击。
漏了水的“诺亚方舟”
让我们先来看看1987年孟加拉国的大洪水吧。
那是1987年7月19日的夜晚,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市及其附近,夜空晴朗,微风习习,全无一点下雨迹象。纳凉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散落在村院里,有的则早早进入了梦乡。到了后半夜,平地冷风骤起,星光闪烁的夜空突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随着一道道刺眼的闪电,惊雷发出了一阵阵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顷刻间,大雨如注,几乎没有缝隙。平地上的水根本来不及流走,迅速暴涨,并和河里的水连成一片。
在飓风和暴雨的双重袭击下,许多参天大树被连根拔起,许多简陋平房被卷走屋顶,一切都泡在滔滔的洪水之中。狂风怒吼声和暴雨哗哗声,夹杂着房屋坍塌声、哭喊求救声,响彻夜空。没有多长时间,大地便成了一片汪洋。毫无准备的人们,面对突然降临的天灾,不知如何是好。
天渐渐发白,透过茫茫雨幕中的丝丝晨光,一些地方只见零落的屋顶和树梢露出水面,仿佛大海中的孤岛。被洪水折腾得无路可走的人们,像鸟儿似的躲避在摇摇欲坠的屋顶和树上。为了防止被暴风和洪水卷走,许多人用绳子把自己紧紧地绑在树上。那些住在楼房侥幸活下来的人们趴在楼顶上,望着被周围大水没过的一切,束手无策。在大水中寥寥无几的几个钢筋水泥大楼抗住了狂风暴雨的袭击,成了幸存者的“救命岛”。“岛”上的人们不顾风吹雨打,浑身湿淋淋的,虔诚地跪拜在楼顶上,向苍天祈祷,希望仁慈的主早一点让狂风暴雨停下来。
可一切祈祷都毫不奏效,暴雨根本没有停的意思。连日的暴雨覆盖了整个孟加拉国。这场暴雨加上北部高山融化的雪水、境内几条大河汇集的河水,酿成了孟加拉国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洪灾。
特大洪水给孟加拉国造成的灾难是触目惊心的。全部国土的3/4被洪水淹没,64个县中有47个被大水洗劫,200多万吨粮食被毁;洪水冲毁800多万间房屋,全国人口中30%无家可归,60%的人生活无着落;2 000多人死于非命,2.5万头牲畜被大水淹死;2万多公里铁路、772座桥梁和一些火车站被洪水席卷,与首都连接的陆上交通全部被洪水冲断。
尽管孟加拉国政府和人民以及国际社会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是由于灾情过重,而且这个国家本身就过于贫困,对灾害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仍有许多灾民在饥饿中苦苦挣扎。更为可怕的是,在洪水还未消退时,各种传染性疾病就在难民集中地区流传开来。洪灾过后,痢疾病魔趁机流行,使80万灾民染病,近百人丧生,损失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