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研究综述
2011-09-28周衍安
周衍安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高教研究所,江苏 徐州 221116)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研究综述
周衍安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高教研究所,江苏 徐州 221116)
辅导员专业化是指辅导员职业向专业发展的过程,专业化的辅导员是指达到专业标准的辅导员。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研究成果初步显现,但也存在着不足:侧重理论探讨,缺乏实证研究;侧重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缺乏成因分析;侧重制度层面的硬性建设研究,缺乏辅导员自身职业素质提高层面的软性建设研究;侧重个别问题研究,缺乏系统研究;提出的对策中没有可以量化的指标等。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要建立专业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辅导员;专业化;激励;评价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如何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各高校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基本概念和相关研究进展
1.辅导员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辅导员的定义是高等学校的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在校、系(科)党组织的领导下,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系(科)和年级内,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3]。
2.专业化
专业化,一是指一个职业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指专业性的程度。专业化可指一种既成的发展状态,也可指职业的发展过程,是某个特定职业群体为了实现目标,不断达到专业水平的过程。辅导员专业化是指辅导员职业向专业发展的过程。专业化的辅导员是指达到专业标准的辅导员。[4]
冯晓星从辅导员专业技能、职责规范和专业素养等方面阐述专业化内涵;从辅导员资格标准、行为标准等方面说明辅导员专业化标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标准体现在:具有开展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资格标准。辅导员队伍要具备三种知识:专业的教育学、管理学和人文自然学科的知识。[5]
汪麟认为专业化就是依托专门的机构及终身专业训练体系,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是辅导员掌握高校德育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提高自身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6]
曹琨认为辅导员专业化是具备完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学习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以及相应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素养。[7]
王健认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包含的基本要素有:职业长期、稳定存在;具有健全的职业组织体系;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环境;作为长期从事甚至终身从事的事业;从业人员能够遵守职业伦理和道德规范;从业人员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拥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8]
张海滨认为辅导员专业化,一是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化,即有专门知识技能、专业伦理、专业精神、专门工作领域、专业团队等;二是队伍专业化,指学科知识专业化、职业修养专业化、具备相当的能力水平。[9]
3.研究进展趋势分析
回顾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学术界主要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内涵,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定位以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途径等方面开展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一些学者开始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涌现出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依托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的文献学术趋势分析,通过关键词“辅导员”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的“学术关注指数”(见图1),可以知道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2002年以后逐步被学术界所关注。
图1 学术关注指数
由以上内容可知,专业化是指辅导员队伍在发展过程中获得较强的专业素质,形成鲜明的专业标准,拥有稳定的专业地位。但目前对辅导员专业化标准以及促进专业化具体措施的研究有待加强。
二、研究范围和内容述评
1.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研究
冯晓星对山西几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包括年龄、学历、任职条件、岗位职责、思想状况、进修培训制度、职称及岗位津贴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得出高校辅导员非专业化集中表现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选拔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师德师风方面不够健全;工作覆盖不到位、研究不深入;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等。影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管理层缺乏科学的德育工作观,导致辅导员队伍职责不明确;不能保障辅导员队伍的稳定;辅导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管理体制上的多重管理,考评机制不健全等影响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发展。[5]
梁金霞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情况、基本情况和履行职责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思考和分析,认为在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人数没有按规定配备,职称晋升等相关的激励措施不够等问题,其中主要是出路的问题。[10]
张伯威认为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工作周期短、专业度低、缺乏职业归属感,队伍不稳定;年龄、数量、学历、专业、职称结构不合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定位高、角色多、工作量大、对象复杂、考核难、社会认同度低,较容易出现工作倦怠;收入少、待遇低、培养少、评职称难、心理压力大[11]。
张海滨认为辅导员被大量事务缠身,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存在空位现象,辅导员的管理职责有所超越。一些对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场所负有管理职能的部门,不能充分履行其管理学生事务的职责,辅导员往往成了“代职”者,辅导员“辅”与“导”的作用很难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全面成才中得到发挥。[9]
董秀成通过研究得到结论:工作自主性、工作压力和职业认同感是显著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三个变量。工作自主性通过职业认同感进一步作用于工作满意度,职业认同感是工作自主性与工作满意度的中介变量。工作压力通过职业认同感进一步作用于工作满意度,职业认同感是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中介变量。[12]
蒋蜀辉通过研究得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普通人群的结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各个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之间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说明辅导员职业压力是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13]
2.辅导员队伍胜任力特征研究
叶清运用标准化心理测评问卷编制方法自编了《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问卷》,研究结果表明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由6个维度组成:个性特征、组织领导能力、认知能力、沟通协调、严谨规范、政治品性和理论素养。[14]
韩英研究得出大学生辅导员胜任力结构为六大类:管理特征,学生意识,个人特征,心理管理,文化认同,政治意识。管理特征维度包括:沟通能力、组织协调、执行力、信息分析。学生意识维度包括: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个性特征维度包括原则性、责任感、尊重学生。心理维度包括:自我控制、观察力、心理辅导。[15]
3.辅导员专业化实现途径研究
冯晓星提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实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健全辅导员教育培训体系,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采用辅导员聘用制、任期考评制、岗位津贴制等激励机制,使高校辅导员队伍走向专业化道路。[5]
林成华从专业化、制度化、民主化、共融化四个纬度建构了高校辅导员的善治模式。通过政策导向,不断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通过制度化建设,形成以人为本、民主、法治的辅导员发展;通过民主化建设,推进辅导员自治;通过创建学习型辅导员团队,推进辅导员队伍的共融化建设。[16]
王奕建议学校要通过分配制度改革,设立辅导员岗位津贴,保证辅导员收入达到专任教师的平均水平,并比同级的行政管理干部高出一档。[17]
张劲指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个机制:严格的准入机制、培训机制、规范化管理机制、业绩评价机制、合理流动机制。[18]
4.辅导员选拔、任用机制研究
张海滨认为许多高校至今尚未建立一套健全的辅导员选用制度,选用辅导员的程序不够严格。辅导员的选聘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突出学科交叉和队伍结构的合理性,确实把德才兼备、知识丰富、善于研究、热爱辅导员事业的人员选聘进来。对辅导员的选拔、任用机制的完善应当作为完善整体运行机制的切入点,需要既快又好的布控和解决。[9]
汤琳夏引入管理心理学的激励机制概念,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设想方案的指导思想、重点环节设计和基本原则,对激励、机制和激励机制概念分别作了界定。在设想方案基本思路确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方案的五项内容:聘用制、任期制、五级职级制、岗位津贴制和养用机制。从理论层面建构了激励机制方案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激励模式。[19]
辅导员考评及激励机制不科学,很难调动起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在辅导员的考评方面,辅导员工作的过程和成效难以量化,加上职责的不确定,不易看到期限的工作绩效,导致考核缺乏根据和标准,难以产生比较好的激励效果。对辅导员自身的考核以及奖惩机制应当日益完善,以便为辅导员创造出一个公平、科学、人性化的工作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平台。
三、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相关研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了不同的分析,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侧重理论探讨,缺乏实证研究;侧重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缺乏问题的成因分析;侧重制度层面的硬性建设研究,缺乏辅导员自身职业素质提高层面的软性建设研究;侧重个别问题研究,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提出的对策中没有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和改进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等问题。
现有研究大多侧重于总结辅导员工作的经验,介绍辅导员工作的方法以及辅导员自身素质的培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措施;研究的着眼点大多放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上,大多是对辅导员所必备的能力和角色定位,如何提高辅导员素质,介绍辅导员的工作方法,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等进行的探讨。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缺乏社会调查实证分析,大多数研究没有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
从研究内容来看,思想政治类文章占绝大多数,真正专业性的研究很少。就研究载体而言,大多为某些大学的学生工作论文集、学生工作手册、辞典和相关学生工作的论著等。这些研究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专家和学者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但研究比较散乱,也不成熟,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四、发展前景与展望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种种问题可归结为“非专业化”。专业化不仅能使高等学校辅导员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发展,同时还能从根本上改变高等学校辅导员的职业形象。辅导员专业化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升高等学校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为社会、高校和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使高等学校辅导员的自我价值能够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得到实现。在辅导员专业化中,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进程中,要明确专业化的目标,积极探索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律。打造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要正视高等学校辅导员自身成才的需求和自我劳动价值实现的愿望,要重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要完善政策措施,搭建职业发展平台,引导和鼓励一部分优秀高等学校辅导员长期从事此项工作,使他们尽快成为职业型辅导员或专家型学生工作者。辅导员既要全面发展,又要有自己的特长。辅导员应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工作的基本知识技能,从全局高度把握所带班级的学生情况。同时,辅导员应在某一方面重点发展,朝专家型方向努力。管理机构在整体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抓好试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2.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要从研究辅导员的出路,转变为研究如何增强高等学校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如何增强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的事业心和成就感,如何构建辅导员职业的人生价值实现模式上来,要逐步建立高等学校辅导员考核、奖惩、晋升的一系列长效机制,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要构建共享的职业培训平台,建立专门的教育体系并逐步完善,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不断探索,准确把握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阶段性特点,深入破解制约队伍建设和辅导员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推动专业化的进程。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和程序,认真做好辅导员队伍的选聘配备;加强对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加强管理,完善辅导员考核评估制度,调动起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3.要建立专业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一套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水平进行科学评价的指标体系。要使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就要制定专业化的职业标准,具备专业化的知识体系,专业化的课程体系,专业化的教材,专业化的培训机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的绩效管理体系,专业化的职称体系,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以及专业化的行业协会等。要尝试设计一套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和依据、维度、权重的确定以及数学模型的构建等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9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170.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教社政[2005]2号.[2005-01-13].http://www2.hacz.edu.cn/xcb/szzx/jybfdyyj.htm.
[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2006-7-23].http://www.edu.cn/20060801/3202145.shtml.
[4]杨东.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及保障制度研究一基于上海高校的调查与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冯晓星.高等院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7.
[6]汪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探析[J].高教研究,2006(4).
[7]曹琨.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学理支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8]王健.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9]张海滨.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哈尔冰:黑龙江大学,2008.
[10]梁金霞.关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状况的调查及思考与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8):70-80.
[11]张伯威.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三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59-62.
[12]董秀成.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13]蒋蜀辉.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职业压力源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4]叶清.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15]韩英.大学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16]林成华.基于治理理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7]王奕,胡依华.关于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湖湘论坛,2005(5).
[18]张劲.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74-75.
[19]汤琳夏.高校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编辑:林钢]
G 451.6
A
1671-4806(2011)01-0081-04
2010-12-21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09SJD880117)
周衍安(1974— ),男,安徽砀山人,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院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