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2011-09-28杜静静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劳动力江苏江苏省

杜静静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江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杜静静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江苏是全国高校最集中的地区之一,90%的毕业生留在江苏省内就业,加上省外生源来江苏就业的毕业生,江苏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文章从制度和市场等方面对江苏省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提出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江苏大学生;就业;制度;市场

一、江苏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及特点

(1)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就业总量压力比较大

表1 近三年江苏地区毕业生数据统计表(单位:万)

根据表1,2008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数42.9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2.95万人,本科生16.9万人,专科生22.85万人。[1]2009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45.9万人,同比增加3万人,增幅7%。加上外省江苏籍毕业生、外省生源到江苏就业及往年积存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实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超过60万人。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近700万人,江苏省预计有53.2万人,同比增加7.3万人,增幅为15.90%。加上外省江苏籍毕业生、外省生源到江苏就业及往年积存尚未就业的毕业生,预计实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将达到70万人。江苏大学毕业生就业总量较大。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网络联盟平台统计的数据显示,2009年10月至11月用人单位登录10483家次,同比增长了1312家次;2009年10月至11月用人单位共提供的岗位有效需求数为51401个,同比增加了4448个。和毕业生增加的势头相比,增加的这4448个岗位就不算什么了。总的来看,毕业生的增长高于用人需求的增长。江苏省就业总量压力比较大。

(2)需求专业和需求地区较为集中

1)需求专业较为集中。江苏毕业生需求从专业来看,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法学、土建、电子信息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能源动力、化工与制药等专业需求量较大,就业较为容易;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艺术、哲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等专业需求相对较小,就业较为困难。2)需求地区较为集中。虽然在政策引导下,江苏毕业生去西部、去外省的学生增加了,但大部分毕业生仍然不愿意到外省就业,还有大量外省毕业生到江苏求职。虽然去基层、去中小企业的毕业生增加了,但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对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声誉好的工作趋之若鹜,对到偏远地区、基层但就业准备不足。从地区来看,需求量较大的为南京、南通、无锡、常州、连云港。苏北地区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阵地,但是大学毕业生仍然不愿选择到苏中、苏北地区就业,造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非常突出。

2.江苏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因素

(1)经济环境

当前,江苏省的经济虽已企稳向好,但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工业生产困难局面仍未根本改观,企业增效难度较大;外需严重萎缩,外贸进出口持续下降;物价总水平持续回落,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压力。

(2)政策环境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暂行规定》是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最根本的法规。《关于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如何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就业,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针对高校扩招的形势,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江苏省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出台了相关政策,2009年2月18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对江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视角下的具体分析

1.毕业生数量上供求不平衡

经济学理论中的供求平衡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市场中,供求是难以达到完全平衡的。当供小于求时,就出现了失业,失业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正常的供求平衡问题外,还有客观原因。一方面我国整体的就业形势的影响。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劳动力进入市场方面明显过剩,由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革造成了大批下岗人员和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也达到1.5亿左右。江苏作为劳动力输入的较大的地区之一,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严重的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严峻的形势。

2.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1)学历层次就业率不平衡

从经济学理论上看,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存在着较大的替代弹性。学历高的毕业生因掌握着专业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可替代性较小,价格弹性较低。学历较低的毕业生掌握的主要是操作性知识,劳动力替代程度较大,价格弹性较高。当前劳动力市场学历层次就业率差别主要因为:一方面,高学历、高精尖产业的人才缺乏,需求相对供给较大;另一方面,有些用人单位强调门面,提高门槛,过分重视高学历,使大学生遭遇尴尬境地。

图1 劳动力价格变化图

(2)专业就业率不平衡

高校是根据往年的市场情况制定招生计划的,考生在报考专业时,也是根据往年的就业情况来选择专业的。图1是A专业劳动力价格图。S是A专业劳动力供给曲线,D是A专业劳动力需求曲线,O是供给与需求平衡点。P1是供求平衡时的劳动力价格。当A专业在市场上价格较高时,大家便都想报考A专业,而高校也会投考生所好,扩招该专业。结果导致在短时间内该专业供给增长过快,而需求没有这么多,造成该行业供大于求,工资水平便下降至P2。

专业就业率的较大差异主要因专业设置没有与社会、市场需求接轨造成的专业结构矛盾。高校的扩招在原有的专业结构框架内进行的,没有完全根据市场变化的需求,造成了专业供求不平衡。不仅造成了办学资源的严重浪费,也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3.高校教育体制问题

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落后于市场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招生体制和专业设置在进行调整,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办学的自主权相对较小,难以完全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和培养人才。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脱节,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一些专业如计算机、工商管理等专业人才的供给远远大于市场的实际需求,而社会所需要的一些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短缺。另外,学生在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不足。造成了毕业生竞争力不足。[2]

4.期望值过高造成的自愿性失业

根据主观意愿就业与否,失业分为非自愿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非自愿失业,即使个人愿意接受比当前就业的具有相似资格的工人更低的工资或更恶劣的条件时,他们仍然不能找到工作;自愿性失业是个人所要求得到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其边际生产率,或在现行的工作条件能够就业、但不愿接受而未被雇佣所造成的失业。受精英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不结合环境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对工作条件和报酬的期望值整体偏高;同时,受传统“一步到位”、“求稳”的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出现过分青睐需求量较小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外企,而对于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民营企业、私有企业等中小型企业少有人问津等。局限的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的大学生的竞争力,从而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之一。

5.就业市场失灵

根据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皮奥里M.J.Piore在1970年提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重要原因在于存在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不能完全流动。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根本原因便是户籍制度。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影响下的户籍政策,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户籍制度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阻碍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形成了就业过程中的城市垄断、区域垄断和行业垄断。[3]虽然江苏针对此出台了一些政策,但这种阻碍影响并没有消失。一些鼓励和吸引人才到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的优惠政策,因其配套激励措施的缺乏而使政策大打折扣,导致预期效果难以实现。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机制

1.进步加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制度创新

(1)继续改革户籍制度,打破二元市场

针对户籍制度造成的制度性障碍,江苏省也出台了政策: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取消用人审批和落户限制,一律凭《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户口迁移证》办理档案接转和落户手续。对年度接收高校毕业生3人以上的各类企业,允许其在所在地设立集体户口。

但因根深蒂固的影响,户籍制度改革不可能短期彻底解决,应循序渐进,改革户籍制度。一方面,切实落实当前的政策;另一方面,继续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清除就业流动壁垒,取消落户限制,实现毕业生自主就业。

(2)完善大学生就业的辅助政策

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制度性缺陷的具体体现,加强就业工作的制度创新,才能真正促进大学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性。江苏省针对到基层和苏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出台了辅助政策。对面向基层就业的志愿者、自愿到苏北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政策在考研和考公务员方面也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江苏省针对毕业生也制定了毕业生创业的相关扶持措施。江苏省对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切实帮助了大学生就业,但除了政策制定本身的完善,更要加强政策落实。

2.继续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首先要加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在此基础上,科学确定各类高等学校办学定位,努力使各类院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高校设立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就业市场中出现的变化进行专业的调查和分析,并根据调查和分析做出市场预测,为学校下一年度的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提供依据。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的规律性研究,区别情况调整专业结构。推进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的联系与合作,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继续深入落实就业状况与高校招生计划安排、质量评估、经费投入、专业设置和班子考核等相关工作适度挂钩的制度,切实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评价高等学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3.根据需求调整期望值、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首先要更新传统的就业观念,只愿意去大城市、稳单位、高薪岗位,“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传统就业观念,和市场经济已不适合,象牙塔、精英等时代早已过去,大学生要适应市场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期望值。大学生在择业时,要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中的需求情况,正确判断社会和市场需求状况,分析自身的条件,根据需求调整就业期望值。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促使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也应成为一个系统化的、长期的工作。高校要有效的完成这项系统工作,就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1)就业指导专业人员,开设就业指导课程;(2)加强职业信息提供和咨询平台的构建,建立网络、电话、QQ以及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提供平台和就业咨询平台;(3)组织学生就业指导社团,开展就业指导活动;(4)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促使用人单位参与职业指导。

5.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

政府主导,建立健全全省的就业服务体系,保证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能有效落实。并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发展健全的职业中介机构,让自愿失业者获得全面的信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同时,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加强市场建设,促进举办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式和方法多样化,并加强对各类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监管,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建立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库,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一个较为宽阔的、全面的信息交流渠道。

[1]江苏省人事厅人才中心.江苏大学生就业政策“利好”多多[EB/OL].http://www.esojob.com,2007-11-21.

[2]刘双双,于娜.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12):15-17.

[3]俞征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编辑:张薛梅]

G 473.8

A

1671-4806(2011)01-0074-03

2010-12-14

杜静静(1982— ),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劳动力江苏江苏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数读江苏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