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钻石”模型的理论构建
——基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

2011-09-28李高业

中州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集群竞争力区域

李高业

(中共山东省日照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山东日照276826)

“新钻石”模型的理论构建
——基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

李高业

(中共山东省日照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山东日照276826)

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强的区域化特征,竞争也从企业间竞争向产业集群间竞争演化。在实践层面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大力推动产业集群战略在第三世界地方公共政策中的实践,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把公共政策的重点转向了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这样,发展地方产业集群就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种政策措施。在理论层面上,产业集群竞争力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热门研究课题,必然要求深入研究影响其竞争力的各种因素。

新钻石;产业集群;竞争力

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而某些企业聚集引致区域经济惊人增长这些现象的出现,特别是90年代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其近60%的产出。在国内,早已形成的“苏南模式”、浙江“块状经济”和珠三角“专业镇”等模式,都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

集群,本意是相同或相似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现。实质上又是个生态学概念,指在一定区域或环境里各种生物种群,相互有规律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结构单元。在制度经济学看来,集群作为集聚在某区域内具有经济关联的企业集合体,是一种介于纯市场组织和企业组织的中间性产业组织,其共同点是:企业作为最主要的市场主体,在地理上集中,并十分重视如何提供相关条件以促成经济簇群的有效形成与发展。因此,产业集群被看作产业内部和相关产业的企业及相关社会机构,因自然、历史、制度等的原因,为达到资源共享,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收益,在某个地理空间上聚集,并结成相互关联、协作、竞争网络结构的一种经济现象。

(二)国内外集群理论的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主要立足于发达国家一些区域工业化基础较好、技术先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背景下,强调集群作为特定的地方社会、文化和经济系统,有力地提升区域发展。理论上可溯源至1890年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提出了具有根植性和知识溢出效应的“外部经济”概念。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认为不管是什么原因,一旦一种新的工业配置于一个地区就会发生连锁效应,并进一步吸引新的工业。瑞典经济学家俄林认为区域之间存在比较效益差异时,“资源趋向效益、效益吸引资源”,产业势必在效益高的区位聚集并形成集群。克鲁格曼的规模效益递增理论,引入空间观念,构建了新地理经济学模型,得出存在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也给人为的产业扶持政策提供了依据。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国内合作而不是国内竞争,是国内产业在全球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国家竞争优势产业是通过一个高度的本地化过程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并构建了分析竞争力的钻石模型。

国内学者结合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从集群发展的意义、产业空间聚集与发展机制、外部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王缉慈较早介绍了国外的新产业区理论,并从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角度,探讨了新产业区的发展。特别是结合国内的产业集群发展实际,对中关村、东莞、宁波、诸暨等专业化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盖文启初步构架了区域创新网络理论,探讨新产业区形成与发展的机制,解析了新产业区如何实现外部经济性、交易成本降低、增值区域创新和竞争优势获得等,进而使聚集区域和竞争力得以提升,提出了今后发展的趋势和区域政策。陆国庆等指出,产业区位重构、为优势产业区位创造外部经济、通过资源重组加速产业聚集,创新并维持聚集效应可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徐康宁从集群效应、效率提高等方面,分析了开放条件下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事实上,集群的兴起,一是受益于交通、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本、商品、信息和技术的跨国流动极其便利,地球村、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二是区域成为经济发展系统的内在“因子”。所以,分析集群的关键是从地理区域的视角来研究,切入点是弄清楚产业集群的投入产出。通过定义地区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分析劳动生产率和空间聚集之间的关系,得出空间聚集促进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结论,证明了地区生产率高会吸引企业集中,而聚集又将导致更高的生产率,空间聚集既是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果,又是其原因。要素的投入导致了产业集群的经济性和效益不断增加,具体又表现为集群内就业增加、投资增加、地区生产总值增加、企业利润率增加、商业贸易增长、出口额提升、企业数量增加等。进而可得出,要素投入和产出呈正比关系,而且关键要素的投入是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基础上的综合投入,非简单叠加。

在后工业时代,许多产业部门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转变。在传统工业区外围出现了以柔性专业化为特征的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聚集群体,通过分工与协作而结成稠密的区域网络组织,共同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这些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内部生产率不断提高,创新活动不断涌现,从而有很强的区域竞争力。波特教授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些区域内由于产业聚集而出现的产业集群,从提高企业生产率、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度、促进新企业建立三个方面提升了区域竞争力。

这样看来,产业集群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累积和区际间流动,往往更强调在知识、技术等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创新,强调工程师、技术工人等要素的集中以及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所以,集群形成后,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功能和区域经济竞争力。

国外的多数研究也得出了聚集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的结论。菲力浦·马丁等学者建立的经济增长率和经济活动空间聚集之间自我强化模型,证明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由于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反过来,向心力使新企业倾向于选择该区域,经济增长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

二、“新钻石”模型的构建

相关研究业已证明,形成集群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集群的动力机制、运行演变规律等核心应用性问题方面,亟需取得突破。下面,借鉴美国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进一步将竞争力分拆为规模、结构、集群、技术、可持续发展、制度和软环境七个方面。当然,它们并不绝对分开,而是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

1.规模竞争力。一是经济总量与竞争力的关系。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讲,经济总量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供给方面,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依赖于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持续不断的投入,这些都需要集群发展总量的支撑;需求方面,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将直接推动生产结构的转换,使得产业竞争力在产业间转换,而需求结构的变化又和经济总量密切相关联。同时,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讲,产业集群发展总量反映了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特定阶段,而不同发展阶段产业集群发展的驱动力是不同的,从而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也会大不相同。二是集群总量与竞争力的关系。集群总量也是集群竞争力的集中表现,是竞争力强大、经济增长的一个结果。较高的产业集群竞争力意味着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而言,本地区产业集群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高质量的产业和服务,最终结果是提高市场占有率,经济规模不断增大。反之,如果集群总量规模越来越小,竞争力就不会强。从国际大都市发展状况看,无一例外都具有庞大的产业集群经济总量规模。上海市2006年生产总值为10297亿元,按照当时汇率计算的生产总值约为1300亿美元,而2002年纽约、东京、伦敦分别达到5060亿美元、4130亿美元和2390亿美元。产业集群经济总量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国际大都市的产业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三是资源使用与竞争力。产业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产业的竞争力水平都与自身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有关。尤其是以科技、信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而在现代经济中,进一步增强对资源总量的使用效率,实际上等同于提高了资源总量,这对于提高竞争力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结构竞争力。当然,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并不是反映其竞争力的惟一表现。事实上,除了总量,竞争力更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包括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企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等。波特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也指出,在财富驱动阶段,尽管集群经济总量要高于前三个阶段,但其产业竞争力却向相反方向转换,根本原因在于集群发展战略、政府行为等结构性和制度性因素出现了问题。

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竞争性均衡从未真正实现过,或许它只能被看作一个转瞬即逝的点而已。当我们把新古典不现实的竞争均衡回放到现实的非均衡为常态的经济运行之中时,就会发现各个产业甚至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之间从未有过相等的边际收益,并且各个产业产值之间的比例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于是,另一种更广泛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生产结构的变化应更有效地对技术加以利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如库兹涅茨、钱纳里)提出和证明了经济结构(主要指产业结构)随经济增长和发展而变动,并反过来作用于一国经济增长的观点。这个观点现在已被普遍接受。显然,结构的合理变动将有助于竞争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分析,经济发展的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也确实很明确。一方面,由于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有着较大的差异,因而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动与调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产业劳动生产率重新分化与组合的过程,而各产业的收缩与扩张过程恰好就是强化专业化与分工的过程,所有这一切必然会促进竞争力的提高而强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济总量的扩张来源于三次产业的贡献,其总增长量又会分配于三次产业。并且因为生产率在三次产业间配比的非均衡性与变动性,使三次产业间的增值比例不同,进而导致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例发生变动,这实际上就是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机制。正是由于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联运机制,使得经济增长的波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表现出特有的二重性形式。首先,假定经济增长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系统,那么某期增长的波动通过产业结构变动这个传导媒介又会引起下期增长的波动,也就是说在没有任何外力条件下经济增长的波动会内生出增长的波动;同样产业结构的变动也会以增长的波动为媒介将诱发结构的变动;于是两者便会在封闭系统中发生累积性的循环作用;其次,经济增长可分为突变式增长和渐进式增长两种。前者是由技术革命、制度变迁、有效的政策措施等引起增长的飞跃,它是经济系统扩张或经济增长质的提高;后者则是指经济系统随时间自行变动的过程,只是量在变化。最后,要特别指出的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较强的影响,它既是外生介入手段又是内生作用中介,因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经济增长质和量提高的一个有效的突破点。

3.集群竞争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集群化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通过培育产业集群,将有助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快速提高。一是劳动分工。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劳动分工原则。经济学家在研究“块状经济”中提出它本质上是内部分工的外部化或社会化。块状经济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使更多的功能操作实现了内部规模经济,而且由于集群内企业的联合需求可形成规模性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又为每个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外部规模经济。集群的企业可以通过分工的外部化而负责部分任务,由于“干中学”,企业利用资源的适应性更强,从而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能比以前取得更高的集群效能,并显著提高产业竞争力水平。二是取长补短。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组成企业的系列资源在短期内比较稳定,不易改变;相比之下,企业间通过产业集群,则能迅速聚集起新的资源,取长补短,可以更快、更经济的获取发展所需的新资源。这样,集群就不知不觉地摆脱了资源固有的惰性,这也是集群的动态优势。集群成为一种有效实现集群内企业扬长避短的途径。它能促进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提供学习机会。在寻求改变过程中,组织会付出转换成本。集群的出现则降低了这种转换成本,提供取长补短的便捷之路。总的来看,在集群间的竞争中,竞争优势来源于特定集群所具备的资源创新性整合能力及协同效应的大小。

4.技术竞争力。由于技术几乎无所不在,它直接或间接地渗入经济社会的许多部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效益、高渗透、高导向、高威慑、高战略作用,哪个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占有优势,就可以在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等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有主动、有利的地位。更令人注目的是,高新技术部门是有力地推动国家经济长期潜在增长的途径以及成为大都市经济相对成功地决定因素;反之,哪个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落在后面,就会在竞争中陷于被动和困难的境地。因此,技术必然成为影响和决定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体现。1992年,台湾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提出“微笑曲线”。他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产业的增值潜力将发生变化。原先附加值最高的加工制造领域将变低,取而代之的是,在研发领域和市场网络拓展领域。显然,研发就是技术竞争力。从现实情况看,技术能力的差异对产业的发展水平确实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一方面,技术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技术也是推动结构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5.可持续竞争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与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是同一概念。前者仅从竞争本身的结果考虑,而可持续竞争力同时考虑了竞争的结果和过程。形成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意味着不仅要提升产业竞争力,还要保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包含了义务责任。现在的全球资源、环境状况明显严峻,地球承载能力面临挑战。如果各地区只局限于产业视角考虑提升本地区产业竞争力,有可能对全球经济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伤害,还会引发大量贸易磨擦与国际争端。从人类共同理性和负责任的角度出发,提升竞争力必须形成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建设生态文明。

6.制度竞争力。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制度安排决定经济主体行为不同,而不同的行为又会反作用于经济运行过程。之所以把制度竞争力看作研究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角度,是因为制度本身也是有好与坏的区别;坏的制度带来的是灾难,而好的制度则会带来繁荣。显然,忽视制度竞争力的研究就不可能对产业集群竞争力有一个全面认识。一般来讲,制度竞争力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可以引导行为主体朝好的行为方向发展,从而带来产业体系运行的顺畅稳定;二是制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也是经济政策作用于产业发展的过程,它可起到调节产业发展的作用。

7.软环境竞争力。产业集群对软环境(包括区域内居民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劳动者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主流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布鲁斯科和泰伊比吉曾列出了成功的产业集群应具备的12个环境因素,其中有10个因素属于软环境。集群的发展依赖于软环境的诸多因子作为一种介质,软环境是重要因素。为了更清晰地描述七个竞争力的关系,现将它们构建起“新钻石模型”,如图1所示。然后,从静态和动态角度来审视它们之间的关系。

图1“新钻石模型”

(一)从动态角度看,可持续是集群竞争力的核心表现

技术竞争力、结构竞争力、集群竞争力和规模竞争力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静态表现。可持续竞争力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离开可持续的产业竞争力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在图示中,反映静态情况的四个竞争力都是围绕可持续竞争力展开的。至于制度竞争力和软环境竞争力,则是培育和提高静态竞争力的手段。

(二)从静态角度看,它们相互联系和相互推动

一是技术竞争力与结构竞争力的关系。技术竞争力的提高对结构竞争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进步影响需求结构,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运作机理上看,技术进步使产品成本下降,市场扩大,需求也随之变化;技术进步使资源消耗弹性下降,使可替代资源增加,改变了生产需求结构,技术进步使消费品升级换代,改变了消费需求结构。(2)技术进步影响供给结构,从而导致结构竞争力的变化。一般来讲,技术进步往往会出现新的生产工具、新工艺和新材料,并大幅度提高现有生产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导致产业分工的加深和产业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促使新兴产业出现,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反过来看,结构竞争力的提高又推动技术竞争力的提升。如果产业结构维持在既定状态下,技术的使用效率和使用范围都会受到限制,同时,技术竞争力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结构合理,离开这个条件,技术竞争力就缺乏实际意义。

二是技术竞争力与规模竞争力的关系。技术是实现生产方式更新的重要手段,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变量。技术改进可迅速改变企业生产函数形式,在同样要素投入成本的前提下迅速促进产业总量扩张,从而大大提高总量规模;另一方面,技术竞争力的提高可以降低资源的约束程度,从而使得在同样的产出下,耗用资源更少,这对于资源总量而言也是一种竞争力的体现。

从另一个角度看,规模决定了使用资源的边界和产出的总量。规模过小将使得技术研发困难重重,因此,一定程度上讲,规模竞争力的高低将决定着技术竞争力的提高程度。

三是技术竞争力与集群竞争力的关系。产业的技术水平越高,越要求产业专业化经营。而专业化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一个前提条件。比如,一个缺乏技术竞争力的企业,是不可能成为集群中的一个成员;同样,一个缺乏技术竞争力的产业,它往往只能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也不可能形成产业集群。因此,技术竞争力能够推动集群的发展。反过来,集群竞争力体现为企业间合作与分工的协调程度,越有竞争力的产业,其技术的提高速度也会越快。

四是规模竞争力与结构竞争力的关系。总量与结构是一对共生性概念。一个产业体系,如果总量生产规模很小、市场占有能力很低的话,其结构即使再合理,这个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也不会太大。因此,规模竞争力是结构竞争力发挥作用的一个基本条件;反过来讲,结构的合理程度直接决定了这个产业能否进一步壮大规模,因为结构不合理将使得该产业体系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和稳定产生强大的破坏作用,以至于规模必会遭受外力因素而停止扩张。显然,结构竞争力有助于规模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五是规模竞争力与集群竞争力的关系。集群效率的发挥离不开规模竞争力。规模过小的产业体系,不仅缺乏必要的资源条件,也难以聘用高素质研发人员;规模往往与分工程度联系在一起,规模过小,分工程度往往不高,此时集群的竞争力就会因为分工不够充分而竞争力较低。

六是结构竞争力与集群竞争力的关系。结构是判定产业发展是否顺畅的一个重要指标,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其结构竞争力就会很低,而较低的结构竞争力只会导致产业集群作用的降低,从而使得集群竞争力的弱化,反过来看,集群化发展趋势有助于产业内分工和知识等要素的共享,这些又为提高结构竞争力创造了条件。因此,集群竞争力能够显著推动结构竞争力的提高。

三、新模型的战略意义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新钻石模型揭示了:

1.必须把培植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发展战略方式。产业集群通过集群效应的获得与释放,能够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其重要特点是该产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绝大多数的产业集群都有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效果。对于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来说,这种产业竞争优势是一种结果,而对于人为培育的产业集群来说,它就成了培育与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方式。①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竞争优势。无论是美国加州的葡萄酒集群还是法国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瓶制造业集群,它们都是自发形成的,而它们一经形成就获得了难以比拟的产业竞争优势。加州葡萄酒集群中的拿帕(Napa)葡萄酒闻名世界,而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瓶则占全球香水瓶80%的市场份额。②印度的班加罗尔利用产业集群获得了软件业的竞争优势。被誉为“亚洲硅谷”的印度班加罗尔是利用产业集群发展软件业,迅速获得了全球性强大产业竞争优势的典型。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软件业还是空白。1984年印度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计算机产业,尤其是软件业。1991年,印度政府电子部发起了“软件技术园区计划”,在全国先后建立了10个国家级软件技术园区和10个省级软件园区,利用产业集群方式发展软件业。至90年代末,印度约有1000多家专业软件公司,有2000多家与软件有关业务的公司,印度成为世界五大软件供应国之一,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大国。班加罗尔是印度软件技术园区的软件业的代表,是政府利用产业集群方式发展软件业的成功典范。1991年印度政府在班加罗尔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软件技术园区,1992年园内只有13家软件公司,到2001年3月软件公司数目达到了812家,这些软件公司中的绝大多数从事的软件行业,集成电路设计(33家)、通信软件(70家)、系统软件(65家)、应用软件(156家)、服务公司(72家)。班加罗尔软件出口从1992年的5600万卢比猛增到2000年的460亿卢比,约占印度软件出口总额的一半(钟坚,2001)。

2.必须把培植产业集群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战略方式。国家的竞争优势在于其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的优势在于其较高的生产率(波特,2002)。对地方经济亦如此。无论是硅谷还是班加罗尔,或者意大利的一些著名专业镇等,这些产业集群发展成功的地方,其就业充分,人均收入较高,政府税收较多,地方经济都很强。如硅谷1998年的GDP约为24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3%,相当于中国GDP的1/4。如果把硅谷作为一个独立经济实体来看,它就成为世界第12大经济实体。若以当年的230万硅谷总人口计,其人均GDP高达104348美元,为世界人均GDP之最。

3.必须把培植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系统促进方式。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区域具有良好的创新网络、创新机制与创新的制度环境,从而产生较强的创新能力。区域创新系统方法(RISA)认为,经济活动的纵向分解意味着企业无须自我满足地运作,而是通过专业化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企业之间合作的前提是一种因邻近性而产生的互动,并因频繁的互动而产生的信任。在某一区域的机构集群中能够形成一个共享的文化与学习区域,孕育出有利于创新过程的制度环境,产生一个学习与知识传播的网络,积淀丰富的社会资本,从而促进区域系统的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的特性表明,产业集群是一个天然的区域创新系统。作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典范,硅谷因其良好的游戏规则、知识密集、流动的高质量劳动力、以结果为导向的精英体制、鼓励冒险并容忍失败的氛围、开放的商业环境、产学研的互动、政企与非赢利机构的合作、专业化的商业服务机构、高质量的生活这十大特点而被誉为“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李钟文等,2002)。同样,作为低技术的产业集群也能促进区域创新系统。

例如,美国纽约的服装产业集群就是一个明显案例。纽约服装产业集群又被称为“时装中心”,位于纽约市第七大道,这里集中了6000家企业,其中4000家与时装有关。1999年该集群的产品结构:女士外套占77%,服装配件占4%,纺织产品占8%,男士外套占1%,男士服饰占8%,儿童服装占2%。在该产业集群内,以设计企业为中心,通过时装设计学校、时尚杂志社、服装展览馆、时装专卖店、预测服务机构、采购办、服装厂、服饰配件厂、纺织厂等企业、机构的互动,形成了一个运作良好的区域创新系统,使得该区域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领导着美国时尚女装的新潮流。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G·多西.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3]刘易斯·卡布罗.产业组织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6]陈柳钦.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5(5).

[7]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责任编辑 吕志远)

Abstract:The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ents a very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and competition is developed from enterprise competition to industrial competition.In practical level,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World Bank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implement industrial cluster strategy in the third world and many local governments try to promote local industrial cluster.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 becomes a political measure to promote national competence.On theoretical level,industrial cluster competence requires more profound researches.

Key words:new diamond model;industrial cluster;competence

On Theory Construction of New Diamond Model——Analyses based on Industrial Cluster Competence

LI Gao-ye
(Teaching Team of Ministry of Publicity of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 Rizhao,Shandong Rizhao 276826,China)

F290

A

1008-3715(2011)01-0016-05

2010-12-01

李高业(1974—),男,山东日照人,经济学硕士,中共山东省日照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副团长,讲师。

猜你喜欢

集群竞争力区域
分割区域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区域发展篇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