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真理
2011-09-28艾小柯
文 _ 艾小柯
电影
古老的真理
文 _ 艾小柯
《社交网络》剧照
我喜欢Facebook—迅捷、简单、时刻关联,但大卫·芬奇这部关于社交网络的电影却让我觉得,慢一点其实挺好。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珍贵的东西都无法跟上金钱与科技的节奏,比如文艺、信仰、友谊、爱情。如果必须要做出选择的话,那我真宁愿一辈子当个穷光蛋。
我猜大部分人可能跟我一样,看完了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去Google一下故事的主角马克·扎克伯格的生平经历,看看电影有多少事实,多少虚构。根据维基百科的描述,这个在2004年创立了全球第一社交网络Facebook的哈佛天才其实并不像影片所描述的那么孩子气,起码并不是为了进入所谓的哈佛高级俱乐部或者报复女友才拼命编程创业的。扎克伯格从高中起就开始编写用户交流应用及游戏程序的源编码了,在尚未进入哈佛大学之前就是微软跟AOL都致力招募的高级电脑程序技术人才。将事实本身戏剧化、娱乐化是好莱坞编剧的一贯手法,尽管与真实有所出入,但从“好看”的角度出发,倒也算无可厚非。
一个不那么扎实的混蛋
影片中的马克·扎克伯格首先是个电脑天才,课堂上那么难应对的程序处理他心不在焉地就解决了,这世界上简直不存在能难倒他的问题。马克并不书呆子气,但他语速极快,每句话都信息量巨大,不全神贯注根本无法跟上他的思维节奏。尽管电影一开始,马克就不断对女友表达他对哈佛学生俱乐部的仰慕之情,竭尽全力想要成为其中一员,但在之后的正面交锋中,他却散发出一种不卑不亢的王者之风,有种浑然天成的自信。
《社交网络》导演大卫·芬奇
但这样的一个高智商天才在人际关系上却严重先天不足。他不仅不懂该如何对待女友、尊重女性,也不大懂得珍惜友谊,与自己最好的朋友缺乏交流,在完全沉浸在自己创造的网络王国之后甚至为了利益六亲不认。马克无疑是成功的,他超凡的技术、能力与远见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网络化,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但他本人的幸福感却并不全部由他的成就、金钱与名望决定。在那个幽暗、空旷的会议室中,马克只是一个没有朋友的青年,孤独、沮丧,一遍遍刷新着前女友的网页,却不知对方是否会接受他发出的友邻邀请。
这样的一个马克既让人同情,也令人不齿。他真是个令人非常讨厌的混蛋吗?并非如此。他能令人喜爱吗?我很怀疑。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他从头到尾并未刻意做出什么坏事,充其量只能说做人不够地道,但这些不地道的事件却非常明确地体现了他的主要性格特征—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做事全凭兴趣驱动,在全情投入与完全忽视的两极间剧烈摆动;不屑于社会道德的约束,为了理想可以奋不顾身。
现实中扎克伯格的同事们有不少都说他并没有影片中的马克那样充满攻击性,电影对这位世界最年轻富豪之落寞人生的臆测也大有夸张的嫌疑。尽管如此,抛开这一切不提,一个改变了人类交友模式的天才却没有真正的朋友,这本身就是何等尖锐的讽刺!但另一方面,幸亏他成功了,才有了Facebook,有了《社交网络》,才让千千万万的年轻马克们继续保持为理想全力拼搏的动力与希望。
一个完全不靠谱的时代
仔细追究一下马克为什么没有朋友,原因无外乎:他行进的速度与朋友的节奏无法兼容。
影片中与马克保持友谊时间最长、在他最困难的时刻不离不弃的是他大学时的好友埃德瓦多。作为CFO,埃德瓦多为Facebook网站注入了第一笔种子资金,并在马克完全不顾网站是否具有增值潜力、是否能够产生正值现金回流的情况下致力于Facebook的广告业务。尽管不像马克那样不眠不休、殚精竭虑地编程,但他对Facebook早期成长的贡献不能否认。埃德瓦多的问题是一个远景及眼光的问题。他是从生意人的角度来看待二人的“小创业”的。他不是马克那样的程序天才,不可能不计成本地一相情愿。他对Facebook的投入都是在不影响他的常规职业计划的前提下的保守投资。从马克受到Napster创始人肖恩·帕克的影响搬至加州硅谷创业起,埃德瓦多与马克的态度差异真正变得严峻起来:一方面,埃德瓦多还不能下定决心放弃他在纽约的实习、真正100%投入Facebook的创业;另一方面,肖恩迫切地希望将Facebook办大、办成功,迫切地引入风险投资。肖恩介绍没见过“世面”的马克看到了成功后纸醉金迷的一面,他让马克沉醉于飞速膨胀的创业节奏与“一切皆有可能”的权力心态。他不断地引发着马克内心深处的欲望和野心,带领他一步步靠近并抓住机会。在埃德瓦多真正意识到Facebook的潜力、远景与增长模式时,半年前的“小创业”早已经天翻地覆、不复他取了。
《社交网络》剧照
但即使马克与埃德瓦多在观点及工作模式上无法兼容,也并不意味着二人一定得反目成仇。马克对埃德瓦多的确绝情,但这却与网站的长远发展利益吻合;埃德瓦多争取权益无可厚非,但昔日好友兵戈相见不管对哪一方来说都令人遗憾。说来说去,还是这个时代本身最不靠谱。虽说自古以来商场如战场,要想成功,必先自宫,但还从未有一场技术革命具有如今的速度与风险,能让一个如此年轻而缺乏涉世经验的孩子一夜成名、暴富、改变世界。这个时代的变化实在太快,快得甚至连语速超凡的天才马克和永远“一切尽在掌控”的肖恩也未必能跟得上下一波浪潮的节奏,快得完全无法预测,快得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我喜欢Facebook—迅捷、简单、时刻关联,但大卫·芬奇这部关于社交网络的电影却让我觉得,慢一点其实挺好。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珍贵的东西都无法跟上金钱与科技的节奏,比如文艺、信仰、友谊、爱情。如果必须要做出选择的话,那我真宁愿一辈子当个穷光蛋。你说这是酸葡萄心理也好,是臭清高也罢,总之我相信那古老的真理,有些东西永远也不能拿来交换,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