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台铭的五味人生

2011-09-27

西部大开发 2011年1期
关键词:郭台铭富士康

郭台铭的五味人生

● 白手起家 廿载造就“代工巨人

● 憎恶出名 九成财产付诸公益

● 12连跳 吞噬1/3企业利润

● 布局内地 富士康打造新格局

他缔造的全球最大最成功的科技代工制造集团2009年销售收入高达600多亿美元,在财富500强中排第109位,他用近乎军事化的方式管理着80多万大陆员工,他自比成吉思汗,但他却不知道如何让一名年轻工人放弃自杀的想法,以及怎样应对洪水般的社会舆论的道德拷问。

或许只有处在郭台铭的位置上,才能部分理解这位一向强悍傲慢的60岁老人此刻所面临的“郭氏困境”。

2010年10月8日,郭台铭迎来他人生第60个生日。

对于郭台铭来说,这真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本命之年。在历经一系列事件使得富士康成为关注度最高的新闻关键词之后,出现在公众面前的郭台铭没有了往常的强悍与傲慢,两鬓斑白的他更多的时候显得憔悴和不安。

尽管遭遇现阶段巨大的人生挑战,但这位一手缔造鸿海集团的掌门人富于传奇色彩的创业经历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对于自己的打拼过程,郭台铭曾经说过:“阿里山的神木(台湾最著名的风景)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决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其中的酸甜苦辣咸,个中滋味恐怕也只有郭台铭自己能够体会。

白手起家 英雄莫问出身

1975年,在台北三重河堤旁的一家五金模具店内,一位小伙子一手奉上点燃的香烟,一边堆满笑意奉承着店内师傅,“拜托你们了,先生们,模具请一定要在今天赶出来,客户明天就要了。我这里有两张电影票,今天将模具完成,晚上请你们去看电影!”这个面对模具师傅陪笑的小伙子就是郭台铭。

郭台铭是家中长子,1950年出生于台北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家庭。其父郭龄瑞是台北县永和市派出所的一个小警察,从小对儿女采取军事化教育,一个口令一个动作。今天郭台铭管理公司也采取同样的准军事化管理,无疑深受其童年经历的影响。

1966年,郭台铭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习。求学期间,他曾在橡胶厂、砂轮厂和制药厂打工,靠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在复兴航运公司当起了业务员。和大多数台商一样,郭台铭的偶像王永庆有着卖米起家的传奇故事,而他自己的创业故事也十分传奇。

上个世纪70年代是台湾经济即将腾飞的时候,时年24岁的郭台铭遇到这样一个机会:一位朋友告诉他,自己认识的外商有一批塑料零件的订单,想找公司承接生产。郭台铭想,有现成的订单,顺势办一个这样的厂肯定赚钱。就这样,郭台铭出资10万元新台币与朋友在台北县成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招聘了15名员工,在租来的70平方米的厂房里开了张。

但是创业之路并不顺利,公司成立之初就遭遇了全球石油危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30万元资金很快亏光。1975年,合伙的朋友们决定“撤退”,郭台铭硬着头皮向岳父借了钱,独自支撑着。当时黑白电视机在台湾刚刚兴起,郭台铭便从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旋钮做起。为了保证准时交货,郭台铭不得不跑进大大小小的模具工厂,陪笑脸,说好话,拜托工人们帮忙赶工。

这段日子被郭台铭称为鸿海最艰苦的时期,除了要对模具师傅陪笑,鸿海的老干部们清楚记得,郭台铭也要陪笑送礼给客户,而客户收了礼却连人都不请进家坐坐。

终于在1977年,鸿海开始扭亏为盈,郭台铭放弃了两个“更大的赚钱机会”——炒地皮和买原材料囤积,而是买来先进的日本模具机器,发展技术实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开拓内地 廿载造就“代工巨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其他同业还留恋家电业的时候,商业嗅觉敏锐的郭台铭则看准了计算机信息业的前景,带领鸿海从家电业跨入计算机市场,转型生产个人电脑“连接器”。郭台铭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术,以连接器、机壳等产品为重心,力行“量大、低价”的竞争策略,迅速占领市场。1982年公司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资本额达到1600万元新台币。

为了使公司进入全球市场,郭台铭自己拎着皮箱去美国。他回忆,在美国期间他曾雇用一个美国人做行销经理,此人同时也是他的司机兼英文口语教师,这间美国分公司就这么两个人。买不起机票,他和这位伙伴开着车,带着模具蓝图向美国的大公司客户展示并争取订单。就这样,郭台铭于1985年在美国成立的分公司开始开拓海外市场,并创出“FOXCONN”品牌。1991年郭台铭的企业成功上市,1995年进入计算机机壳市场,只花不到10年时间,全世界已有一半以上的台式计算机机壳出自鸿海制造。

对于鸿海的成长过程,郭台铭曾说:“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决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

与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这样著名的企业家相比,同样是白手起家、苦干创富的郭台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则显得默默无闻。直到2005年,郭台铭成为台湾新首富后才开始为人所知,而此时,其鸿海帝国在大陆早已成为代工业的佼佼者。

郭台铭在记者会上接受采访

1988年是郭台铭迈出人生关键一步的一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传统产业已无太大生存空间,随着订单增多和在台湾的生产成本飙升,郭台铭决定前往土地和劳动力都很便宜的大陆开办工厂。他看中了深圳这块靠近香港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在此先后成立了鸿海精密(深圳)有限公司和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今天,在深圳郊外的龙华工业园,惠普笔记本电脑、苹果的iPhone和iPad、摩托罗拉手机……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高端科技产品正源源不断地被和它们同列为世界500强的鸿海集团富士康工厂生产出来。

龙华工业园的雇员多达30万人,占地2.3平方公里,在这个国际知名大厂纷纷将产品制造外包到低成本地区的时代,能将这些巨头的电子产品生产业务转移到中国大陆,郭台铭的手笔无人能及。郭台铭已将他的公司变成了中国大陆最大的出口企业以及世界最大的“代工巨人”。

憎恶出名 九成财产付诸公益

企业日渐壮大的郭台铭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苦来自于他缺乏“灰度”的性格和长期与媒体的交恶。

虽然大部分台资企业不会主动在媒体上投放广告,但是不少台商会欣然接受各路记者的采访,无论是在各地“两会”上还是各种两岸交流活动上,他们的发言会被证明两岸关系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富士康是个例外,郭台铭本人处处透露出独行、不顾外界印象与评价,也不开放信息的特点。熟悉鸿海的台湾记者,没有人不知道郭台铭有一份“黑名单”,都是曾经写过郭台铭认为对鸿海有负面影响新闻的记者。郭惩罚这些记者的方法,就是不让他们参加一年一次的股东会以及尾牙——那是他一年中难得的两次曝光机会。

台湾资深节目主持人萧裔芬曾在2004年专访郭台铭,有趣的是,引发媒体圈热议的不是郭台铭说了什么,而是“萧裔芬为什么可以访问到郭台铭”。

若不是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将郭台铭推向风头浪尖,一贯低调的郭台铭几乎不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直到富士康接连发生员工跳楼事件后,为证明自己并非血汗工厂,富士康才大规模开放媒体进厂采访,客观记录工人工作和生活状态。在会见海内外200多名媒体记者后,郭台铭还主动带记者参观社区、厂区、车间、宿舍楼、员工关爱中心等,郭台铭所到之处刮起阵阵“旋风”,被媒体记者围堵追访。

2006年,一家英国小报曝光深圳龙华的工人待遇糟糕。在这篇英国报道之后,鸿海又遭到《第一财经日报》等大陆媒体的抨击。事后,富士康公司向《第一财经日报》两位记者编辑个人提起一场创纪录的起诉额高达3000万元的名誉侵权案。虽然此案后来以和解收场,但是郭台铭也因此进入公共视野。

事实上,这并非郭台铭第一次与媒体起冲突,在台湾,只要遇到新闻报道有损于鸿海,郭台铭动辄兴讼。一名台湾的周刊记者更因被控恐吓取财,和郭台铭长期抗战对簿公堂。郭台铭曾经用半戏谑口吻点名报社“再不修改报道方向,你们上市就把你们买下来”。

“我对钱早就无所谓了,现在是想为中国做点事,为中国培养一批人才。”郭台铭曾公开表示,他计划在退休前要为中国培养出3万名有国际化视野和技术能力的工程师、管理者。在员工培训上,郭台铭堪称大手笔。“我希望20年后,中国乃至世界的IT企业、科技行业、制造行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是富士康培养出来的!”

早在以双亲名字成立永龄基金会前,郭台铭便默默捐款行善多年,且所有经费均来自个人。除多年来捐助慈善事业,郭台铭在2008年更宣布将捐出九成财产做公益,根据估算,郭台铭财富高达1800亿元台币,若捐出九成,金额超过1600亿元台币。此举将创下华人次高与台湾最高个人捐款纪录,仅次于华人首富、香港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在全球富豪捐款排名第六。

12连跳 吞噬1/3企业利润

在富士康,工人们每天固定时间起床,沿着固定路线上班,穿着同样的工装,在冰冷的机器前重复同样的动作。

富士康就这样在深圳运行了22年。只是,当85后、90后员工登场,并迅速成为一线工人主体时,富士康的平静不复存在。

郭台铭并非没有意识到代工产业的特点与人性的冲突。只是在郭台铭以及富士康许多人到中年的主管看来,这12名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跳楼员工,压垮他们的来自工作、家庭、社会、健康、情感等等压力,在他们所经历的人生中,根本不是什么迈不过去的坎。在50、60甚至70年代人表现并不明显的冲突,遇到了中国特殊的85后、90后,一切都不同了。相较于他们的父辈,他们更娇气、也更有欲望。两者的冲突以非常惨烈的方式呈现世人面前。

12连跳,注定让虎年成为郭台铭最刻骨铭心的本命之年。在大陆纵横捭阖22年之后,郭台铭及其富士康面临着最强的震波。

“关爱”举措随后纷纷出炉,用郭台铭的话说,“其速度与猛烈程度将超出你的想象。”

最具冲击力的是:从2010年6月1日起,富士康集团对企业作业员、线长、组长薪资进行调整,员工整体薪资水平提升30%以上。——仅十几天前,“加薪”还被富士康管理层认为“绝无可能”。6月6日晚间再度宣布,从10月1日起,深圳地区经过考核的一线员工以及线、组长,基本薪资将由1200元人民币调高至2000元人民币,上调幅度达到66%。这一幅度,几乎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疯狂吗?郭表示:“第5跳后,我重新思考,发现90年代的员工要的是更有尊严、更有希望的工作。”

然而,这一动作背后,郭台铭要背负的是无以言加的压力。富士康深圳各厂区大约45万人,一线员工底薪从900元升至2000元,等于新增1100元。而中高层的薪资调整应该不会低。粗略计算,深圳厂每月将新增人力成本近5亿元人民币,每年将新增50亿元。

如果全国其他工厂员工薪资升幅比例一样,80万左右的人力,吞噬数字势必更多。外资机构分析师表示,富士康每年或将损失大约1/3净利润。

郭台铭为何“疯狂”加薪?外界估计涨薪带来的50亿人工成本又如何化解?

善于成本控制,是鸿海(富士康母公司)能参与全球竞争的一大关键,面对外界的担心和质疑,郭台铭淡定作答:“太小看鸿海了”!只是,此一役非比寻常,这个一贯能创造神话的“传奇”商界人物,这一次又要怎么续写传奇?

布局大陆 “万马奔腾”拼苏宁国美

在宣布薪资调整后不足两个月,富士康又有了新的举动。

7月25日,鸿海集团(富士康母公司)董事会通过了对成都及郑州两地的6400万美元投资计划。至此,长达两个月的富士康内迁之争终于落幕。因机顶盒、平板电脑、手机等产能需求,鸿海集团将投资富泰华精密电子(成都)1200万美元、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2000万美元、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2000万美元、富泰华精密电子(郑州)1200万美元。

据悉,鸿海在这两个地区都是首次投资。按照鸿海的解释,这两个地区将成为国内的“重点区域”,成都将以平板电脑和机顶盒为主,而郑州将以手机为主。

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版图已经基本清晰,形成了三大生产群体。北京、郑州和廊坊将主要进行手机生产,重庆和成都则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机顶盒,而对生产条件要求较高的苹果则继续留在深圳生产。此外,一些中型业务群也将逐渐内移,PCB(电路板)将移到秦皇岛,光电设备移到晋城,游戏机则落在烟台。

富士康于2009年推出“万马奔腾”计划,计划未来两三年内,在全国打造1万家以上的3C(电脑、通讯、消费电子产品)及家电渠道连锁店,并鼓励员工通过创立小型分销网络参与其中。据悉,即将开业的新店与国美、苏宁属于同样性质的卖场,店内不会销售富士康生产的电子代工产品。

按照郭台铭的设想,富士康若能在大陆开足万家3C连锁店,其渠道规模将远超现在的行业龙头——国美和苏宁。分析人士表示,“做了没处卖”是富士康面对内地市场的最大障碍,也是很多家电、IT制造商共同面对的巨大障碍。郭台铭大力推进“万马奔腾”计划,是希望构建电子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中的最后一环,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通吃,获取更高的经营利润。

有业内人士分析,富士康选择郑州主要是从“万马奔腾”计划出发,郑州地处中原,对“万马奔腾”的供应链将十分重要。富士康通过内迁,重新梳理了业务版图,形成了局部的规模效应。而富士康将围绕产地加强通路的建设,如果“万马奔腾”计划得以顺利开展,富士康将进一步整合产业链。

感情世界 高调又不乏神秘

郭台铭前妻林淑如是台北医学院的高材生,也是同学们公认的系花。但当年郭台铭这个穷小子只有专科毕业的学历,家境也不好,两个人在家世背景上实在太悬殊了,不过林淑如不理会世俗的眼光,她不但接受了郭台铭的追求,而且不顾父母亲的反对,下嫁给一文不名的郭台铭。

在鸿海的草创初期,林淑如陪着郭台铭在工厂打拼,她会亲自下厨煮饭张罗所有员工的饮食,当郭台铭资金短缺的时候,林淑如多次向娘家调钱。林淑如陪着郭台铭走过最艰辛的岁月,让郭台铭没有后顾之忧地全力冲刺,自己却罹患乳癌,2005年3月12日逝世,年仅55岁。

这之后,郭台铭的名字曾先后与关之琳、刘嘉玲等老牌女星牵扯在一起,登上报纸娱乐版头条。但他始终以“朋友关系”、“礼节性举动”来解释。后在鸿海集团所办尾牙活动上,风头正劲的“台湾第一美女”林志玲担任嘉宾。她不但与郭台铭大跳探戈。更在郭台铭拿着扇子走到台下问她“感情、事业何者重要”时说:“我对拿扇子的人非常有兴趣”,让全场员工欢声雷动。

富士康举行万人誓师大会抚慰员工

但2008年7月26日,郭台铭再婚的结婚对象竟然是普通舞蹈老师曾馨莹。两人相差24岁,她是郭台铭口中“身上闻不到钱的味道”的女性。婚后,郭台铭和曾馨莹夫妇已经向台北地方法院办妥“分别财产制”,两人的财产将各自有所有权及管理权。岛内传媒普遍解释,郭台铭是要释放曾馨莹肩头拥有财富的困扰及压力,唯恐自己台湾首富的头衔,压得另一半喘不过气来。

曾馨莹曾经坦诚对外表示,以前追她的男生无法驾驭她,而郭台铭对事业的专注与责任感更吸引她。这个说法,已经充分答复了“你为什么要嫁给郭台铭”。

缺乏“灰度”性格两极分化

“给已经吃饱的人一碗饭吃,不但用处不大,而且他也不会感激你,但是给饿肚子的人一碗饭吃,他不但会全力以赴,而且还会感谢你!”这是郭台铭的一大用人法则。据称,郭台铭骂起下属来毫不留情,虽然脏话只限于“他妈的”,动作仅限于摔杯子,不过声音洪亮,气势逼人。而且他只骂最亲近的人,如果一个低阶主管犯错,他很少直接指责,而是把其上司传唤来,骂个狗血喷头,面色苍白的低阶主管就一直站在旁边。“那滋味真是比骂我难受多了。”一位有过这种“惨痛”经历的课长说。

有媒体评论称,郭台铭是一个缺乏“灰度”的人,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也是他最弱的软肋。他敢做敢想,快意恩仇,因缺乏灰度,常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特点,既严苛又宽容,既节俭又慷慨,既暴躁又温和,既狡诈又单纯。这是一个发脾气时令人做梦都不想遇到的老板,也是一个在发奖金时令人做梦都希望遇到的老板。

对某些道德标准,郭台铭达到了“洁癖”的程度,例如诚实、信用、责任心等,要是他认为一个下属道德上存在这些瑕疵,那对方也就离出局不远了。一位跨国公司高管曾是郭台铭的供应商,对郭台铭的直来直去印象深刻,“他想和你做事情,就很热情,不想和你合作,就绝不会和你多啰嗦。”

编后

酸甜苦辣咸,郭台铭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即使在多年以后被人提及,依然会让人唏嘘不已,但个中滋味,或许只有他本人能细细品味。六十年一甲子,郭的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多的酸甜苦辣还等着他去咀嚼,但愿他能更加从容。

据最新资料显示,2010年5月,富士康的业绩依然强劲。单月营收达到1632亿台币,创造了历史上的单月次高纪录。前五月总营收则达7318亿,同比增加57.71%。

犹如一个帝国极盛之时的阴影,一系列不幸的员工自杀事件仍给富士康渲染上了某种乖戾和不安的色彩 ——这个中国代工制造模式的典型代表性企业,未来的发展之路能否一帆风顺?

猜你喜欢

郭台铭富士康
富士康高科技转型
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
悟明法师开导郭台铭
郭台铭: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
郭台铭: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
把订单分给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