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群山
2011-09-27陈四长
◎ 文/陈四长
多年前,在画报上看到石鲁先生的名画《转战陕北》,至今记忆犹新。那是怎样的一幅画呀!整个画面,由近及远铺展开去的是陕北高原比肩接踵、连绵不绝的山脉,因为山的苍茫深远,天被挤得很小,只留出一抹湛蓝。一条山路蜿蜒着从天外飞来,在路的一端——高耸的纪念碑式的山峦上,领袖侧身而立,远眺群山,将画面之势引向画外,给人丰富的联想。
这幅画的磅礴大气使我震撼,经久不忘。但当年身为学子的我,为之叫绝的多在画家构图的精妙和不同凡响,而真正读懂这幅画,是在到陕北工作以后,是在有机会沿着毛泽东转战陕北的路线走过之后。
1992年冬月,我和郭洛夫先生受邵华之约,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丛书》撰写转战陕北一段历史。这次写作,对我们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历史的追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所在。那段日子,我们经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党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中央机关几百号人,还有马匹驮骡,虽算不得队伍浩荡,但也是不小的目标,如何能够安全来去于陕北的崇山峻岭而不被敌人发现?我军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打了几个大的伏击战,几万人的部队运动,在一个地方隐蔽集结多日,如何能做到密不透风?其中固然有着陕北地形险要的因素,山大沟深,可藏千军万马,但根本的原因,是共产党植根人民,人民支持革命,帮共产党封锁了消息。而敌人则不然,他们到处糟害百姓,群众不支持他们,所以他们只能像瞎子一样在陕北的山壑中乱撞,其一举一动都有群众报告给我们。
是一个星河灿烂的夜晚,在安塞县王家湾的打谷场上,一位历史的见证者,如数家珍给我们讲了党中央转战陕北的许多往事。老人掐指头算过,毛泽东转战陕北一年零五天,途经延安和榆林地区12县,住过38个地方,行程2000余里。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继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的又一次“长征”。老人清楚地记得,毛泽东一行是1947年4月13日来的王家湾,前后住了58天,在这里指挥了羊马河、蟠龙战役,以及晋察冀战场和山东战场的正太战役和孟良崮战役。后来敌情变化,中央机关从王家湾向靖边县的小河村转移,毛泽东一面叮嘱部队派出一些人帮群众坚壁清野,不给敌人留一粒粮食;一面特别叮嘱将部队的行动方向告诉村干部,让他们带着群众同部队一起转移。在敌情如火的特别时刻,能将自己的行动方向明白示人,这反映了在当年的陕北根据地,领袖和老百姓之间,有着怎样肝胆相照、风雨与共的联系!
中央机关转移后,敌人进入王家湾,刘戡恰好住在毛泽东住过的窑洞里。房东薛老汉回村探听消息,不幸被敌人抓住。刘戡问他:“毛泽东哪里去了?”薛老汉故作懵懂:“毛泽东早过黄河了,咋会住在我们这里呢?”刘戡知道薛老汉说的不是实话,就将他吊起来毒打,薛老汉还是不说,直到被打昏过去。敌人见从薛老汉口里得不到什么,就想找他们自己的人摸些实情。王家湾附近村子有个小学教员是国民党员,敌军官将他叫来问情况,他大瞪两眼,竟连中央机关在王家湾住了50多天的事一无所知,敌人不相信,把他也吊起来打了一顿。其实这个小学教员“挨打”很冤枉。敌人想不透也永远无法理解,根据地的老百姓警惕性如此之高。尽管这位教员平时伪装积极,但老百姓早就看出他不是好人,向他严密封锁了一切消息。还有一件有趣的事:中央机关转移时,落下一个信封,压在炕席底下,上书“周副主席亲收”,薛老汉发现后藏了起来。恰好刘戡走时也丢下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份机密电报,薛老汉捡到后,赶紧送到我中央机关。
党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群众就会百川归海跟着共产党走。转战陕北13个月后,延安又回到人民的怀抱。这一历史演进说明,谁拥有人民,谁就拥有最后的胜利。
类似的故事在转战陕北的路上举不胜举。在艰难的日子里,陕北的老百姓,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和党中央、毛主席连接在一起。就因为党中央、毛主席还在陕北,他们便觉得日子有了盼头,胜利有了希望。为了保卫党中央,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舍得献出自己的一切。1947年那年先旱后涝,霜冻来得早,庄稼收成不好,加上几十万敌军的抢掠,群众生活非常困难。但是日子再艰难,陕北人民也千方百计地保证我们部队的粮食。山城佳县一位姓韩的文化干部,谈到这段往事感慨万千。他说,胡宗南占了延安,志得意满,声言消灭中共首脑机关指日可待。殊不知几十万大军进入陕北,就掉进了陕北深山大壑的汪洋大海,一出动就受冻、挨饿、挨打,只好在西安烙熟锅盔用飞机空投。而我中央机关,每到一个村子,老百姓都是把最好的窑洞腾出来,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让中央机关的同志住,把所能拿得出来的最好吃的东西拿给部队的同志用。
老韩回忆,1947年那年秋天霪雨连绵,一连多日天不放晴。中央机关在从横山县的火石山向石湾镇转移的那个下午,天暗、雨急、路滑。得知部队经过石湾镇,当地政府和群众准备了许多粮草,早早在路边等候。部队补充给养后在石湾镇停留了两个小时,前脚刚走,敌人后脚就赶到了。敌人因为没有群众,两眼一抹黑,丝毫不知道毛泽东一行刚走,前后相距不过几公里。由于老百姓搞了坚壁清野,敌人找不到一粒粮食、一把草,甚至连一口锅、一只碗也寻不上,又累又饿又冷,就砸老百姓的门窗烧火,在石板上烙饼子、炒马料,半饥半饱地死受,苦不堪言。因为敌军临近佳县乌龙铺,我军临时改变行军路线,两渡五女川,是日大雨滂沱,山洪暴发,附近村子的老乡冒雨扛来木椽、门板,帮部队在浪大流急的河道架起浮桥,让中央机关安全通过。为了把伤病员、家属和群众安全送到黄河以东,黄河的船工们日夜摆渡,争分夺秒。敌人袭来时,船工们机警地把船摆到东岸,埋进沙子里,或者沉入河底,让敌人连个影子也看不见。敌军来得急,仓库的粮食一时转移不出去,政府就动员老百姓背回家去,分散坚壁起来。敌情一过,没等政府说话,老百姓就把粮食一斤不少地送了回来,没有一个人打过仓库粮食的主意。
这就是陕北的老百姓!像陕北黄土一样淳朴、山石一样坚实的老百姓。正因为千千万万陕北人民的保护支持,我中央机关安全来去于陕北的崇山峻岭,在陕北的土窑洞里,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在佳县山城,我们看到一块高耸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转战陕北时给佳县县委的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是领袖对佳县县委的期望,也是对全党同志的告诫和提醒。转战途中,尽管战事紧张,但只要停下来,部队的战士包括战马,就去帮助群众做农活;村里哪位老乡病了,部队的医生就去给医治。为帮助陕北群众度过1947年的饥荒,毛泽东和周恩来商量决定,除中央机关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同时致电晋冀鲁豫解放区筹拨1500万斤粮食,帮陕甘宁边区群众渡过难关。根据中央指示,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派出500余名干部,组织了100多个运粮站,动员10万群众,从千里之外的长治、屯留等地背运粮食。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带头下,中央机关和警卫团节约了70石黑豆30石小米,分发给邻近村子的烈军属和贫苦农民。党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群众就会百川归海跟着共产党走。转战陕北13个月后,延安又回到人民的怀抱。这一历史演进说明,谁拥有人民,谁就拥有最后的胜利。
今年春天,我到陕北调研现代农业,来到毛泽东转战陕北走过的绥德大地。登上三十寨的高山之巅,内心涌出无穷感想。时光流转,往事如昨。放眼似涛群山,我不禁想起石鲁的那幅名画,想起党中央转战陕北那段宏阔的历史。蓦然,画上的群山与眼前连绵不尽的山丘化为一体,如同山的队伍——千千万万的陕北民众的队伍,肩并着肩,手挽着手朝着胜利前进。
我的耳畔又一次响起毛泽东的那句名言:“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