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安安辞旧岁欢欢喜喜过新年
2011-09-25谭舒
本刊记者 谭舒
平平安安辞旧岁欢欢喜喜过新年
Warmly Celebrate the New Year
本刊记者 谭舒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年的由来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年 从除夕开始 闹元宵结束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进行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在渝过年之吃穿用行
在重庆过春节与在其他省市过春节,都有相同的主题,却有不同的内涵,由于本地习俗的不同,在重庆,这个年将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气氛。
吃
团年饭 香肠 腊肉不可少
提到春节,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年夜饭。中国北方小年夜那天晚上一般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而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并且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当然,香肠腊肉绝对是每年春节必备。
每到年前,在重庆的大街小巷就能陆续看见制作香肠腊肉的场景了。妈妈奶奶们买好肉和肠衣,将肉切碎拌上特制调料,把碎肉灌入肠衣中,风干,再买上一大捆柏树枝丫,找一个天晴的下午,在街边找上专用的铁桶,将香肠挂入桶内,生火加柏树枝丫慢慢熏制,拿出毛线织毛衣互相拉扯家常,看小孩在旁玩闹,就这样过几小时,年夜饭桌上的香肠就制作完成了。
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通常是一边打牌,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谁先出完牌谁就是赢家)或者是麻将,也有的一家人一边做汤圆一边看晚会。
穿
穿新衣 拜新年
过年的风俗有很多。要吃那热气腾腾的饺子,要放那响彻天宇的连天爆竹,还有那家家都有的团圆温馨的聚会等等,而无论南北都不可缺少的一项,那就是小孩子要穿新衣服。
穿新衣是个古老的习俗,在南北朝风俗,就有这种记载,元旦这一天“长幼悉正衣冠”。
在宋朝,《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记载,宋朝这个朝代很有意思,是市民之风非常繁盛,每到新年这一天,大家都穿得干干净净的,到处去逛。到民国的时候,《平谷县志》也记载正月初一“卑幼盛装饰,拜尊长为寿”。所以这个新衣几乎成了春节的品牌。一过新年,大家都穿新衣。
在中国的传统中,过新年穿新衣的历史由来已久,它和舞龙、舞狮、敲锣打鼓、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一样,是节日喜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多姿多彩的春节新衣,把节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烈、更加美好,那么过新年穿新衣这个传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人们过年为什么要穿新衣呢?
穿新衣是因为中国古老的农耕社会有关,过去农耕社会,特别是黄河流域,一年一熟,也就是到年底才总结、才发点薪金,就是总结一下,所以不象现在一个月就开支一次,一个星期开支你可以周周买新衣,甚至天天买新衣,因此到新年开始的时候,就要万象更新,从里到外都有一种新的气象,所以穿新衣,衣服就很像穿在身上的春联,表示对春天的庆贺。
这个穿新衣还是辟邪的,它是驱邪降吉祥这样一个寓意在里边。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到这个新年的时候,他都得给自己穿上新衣服。
用
鞭炮声声庆新春
春联对对贺新年
腊梅飘香
重庆当地人喜欢春节的时候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来作为装饰,因为腊梅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让人感到很舒适。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鲜花装饰房间会多些些浪漫。
重庆南山是盛产腊梅花之地,从腊月开始,你不管在花市还是普普通通的街道上,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都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
在逛街的时候,你经常也能碰到很多市民手持蜡梅花,它的价格非常便宜,一束(4支) 5-10元。
鞭炮齐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春联上门 福到了
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春联要竖贴。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读的。上下联不可贴反。
实例: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融百族大联欢 俏春犹俏 岁启九州新画卷 牛岁更牛
天和、地和、人和,和融华夏 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 横批:新春大吉
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行
走人户,逛庙会
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根据重庆习俗,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重庆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
正月初一到磁器口逛庙会,可说是一大快事。磁器口是重庆城嘉陵江下游的水码头,因附近碗厂坡生产的瓷器在此装船外运而得名,数百年来商业繁荣,有“小重庆”之称。
磁器口庙会古已有之。磁器口由所依的白崖山上的宝轮寺而兴。有了寺,就有了庙会。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以及释迦牟尼出生日、观音菩萨生日、春节、放生日等等,四乡八场的百姓都来磁器口赶庙会,烧香拜佛,求愿还愿。早先的庙会是以一种神圣的面目出现的。后来,随着经济的发达,多了耍龙灯、走旱船、唱春台戏、说评书、街头杂耍等等一些民俗活动,其欢快的气氛冲淡了神圣的色彩。由此,老百姓便有了赶庙会或逛庙会之说。
逛庙会,随情任性,行止不拘。或走马观花。从街头至街尾,观腰鼓、扇子舞、花车,看一街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听一街的吉祥话,揽一怀的快活回家。或一饱口福。穿街而行,一街的老招牌招客,满街美食飘香。最是让人吞口水的是磁器口风味三绝;毛血旺、软烩千张、豆瓣鲫鱼。或坐老茶馆品一碗酽酽的盖碗茶。临窗览一江的风情,抬眼赏一壁的锦绣字画,隔桌听老一辈的人摆磁器口的老龙门阵……好不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