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究

2011-09-24周鸿燕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工学化工专业

卢 鑫,周鸿燕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冶金化工系, 河南济源 454650)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究

卢 鑫,周鸿燕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冶金化工系, 河南济源 454650)

对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合理的构建,并对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成效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应用化工技术;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设置; 工学结合模式

随着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近年来,我院不断探索专业建设,2006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成为河南省首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专业,2008年成为河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河南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2009年成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为提高本专业办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本文对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及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高职层次,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基础、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熟练的职业技能、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应技能,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在专业技术方面,主要侧重培养从事煤化工、精细化工、PVC和氯碱行业生产运行操作、设备维护检修、生产技术管理、物料分析检验等各种工作,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工程计算、工程识图绘图、化工基本仪器设备应用维护、化工单元操作、安全生产、规范操作;煤化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PVC、氯碱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精细化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能够独立完成相关操作。对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完成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所要求的课程以获取毕业证书以外,还必须参加相应的国家组织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考核,以获得相关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2 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近几年,在对人才市场广泛深入地调查、分析、研究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人才市场对化工技术人才的需求,了解了多个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现状和特点,结合我院区域特点与师资优势,逐渐探索出一种符合我院实际、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方案,逐步形成了以煤化工、精细化工、PVC和氯碱化工为方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相关产品的“生产流程”确定“岗位(群)能力”,针对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和市场对应用化工技术人才的需求及相关化工生产岗位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对各门课程重新进行整体规划和单元设计,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实施方式和实施环境的根本转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2.1 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结构及课程体系设置,本专业采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将三年学制划分为三个大阶段:第一至第四学期为第一阶段,第五学期为第二阶段,第六学期为第三阶段。在第一阶段,学生在校进行模块式、层次化的课程内容学习和接受安全生产、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等教育,并利用寒署假到相关企业跟班见习,考取相应的技能证书;在第二阶段,学生进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适当进行提高性学习(相关课程由企业技术人员讲授),同时在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在第三阶段,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签订就业协议,进入准就业阶段。

2.2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将工作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课程,并将课程分解成项目和任务,以学习型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构建了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这一体系设置了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公共拓展学习领域课程4个模块,如表1所示。

3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及问题分析

3.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积极效果

3.1.1实行“工学结合”,实现了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

学院实行“工学结合”的益处。首先,校企合作办学,可以把学校的专业、课程设计与企业的需求有机结合,使学校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其次,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环境培养学生,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经费不足的问题;第三,可以促进产、学、研的结合,老师利用企业的设备搞科研,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不仅有利于教师素质改善,也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实行“工学结合”对企业的好处。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能够让企业节约成本,获得更好的劳动力。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都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正规职业学校教育,有知识,有修养,并具备了一定的职业技能,是很好的劳动力资源,企业接收他们实习,能够节省人力工资成本和教育培训成本,能够缓解一定时期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学生实习结束后,企业还可以根据需要直接留用毕业生,获得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实行“工学结合”,最大的受益者将是参加工学结合的学生。首先,能够帮助职业学校的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使他们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其次,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第三,帮助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有效的解决了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帮助学生上好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课,培养其自食其力的品格,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表1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表

3.1.2 实行“工学结合”,对该专业学生学习产生的积极效果

学生的求知欲明显增强。工学结合的多数岗位是学生选择的就业意向,所以学生在岗位上工作特别认真,学习主动性大为增强,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或工厂的师傅请教,或者回去查阅相关的书籍。由于目标明确,所以学习积极性高,并且学以致用,学之即用,效果很好。实习归来之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有提高。有些学生在一、二年级时成绩较差,补考、重修课程很多,专业思想不端正,实习归来后,整个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识到专业学习对就业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大为高涨。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增强。实践是学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积累社会工作经验的有效途径,许多在课堂上无法理解的概念,在实践中很快掌握了。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有的已能达到中、高级工的操作水平。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锤炼,学生了解了职场、认识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学会了人际关系沟通技巧,也意识到工作来之不易,所以大部分学生实习后与工学结合单位签定了就业协议。

3.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2.1 与企业联系安排学生工学结合难度较大

学院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还是在专业教学上,不能较多的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企业不能明显或直接感受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给自己带来的好处,甚至会觉得单方面的支持院校实行工学结合会给企业增添负担。另外,化工企业大多属于高危生产性企业,操作上有严格的规程,部分企业处于安全考虑,对实习安排的态度不积极,对学生的接纳程度相对较低。

3.2.2 学生管理难度大

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的管理也是一大难题。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尚未毕业,学籍尚在学校,学校理应负有管理责任。但是,学生主要吃、住、学均在企业,且学生人数众多,实习地点分散,企业指导教师忙于生产,学校教师相对较为缺乏,所以,无形中增大了学生的管理难度。

3.2.3 理论课程学习与工作安排之间的矛盾

由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工学结合单位不好寻找,学院在安排工作单位时,寻找的多是新上项目急需储备员工的企业。由于寻找工作单位的不确定性,原定的课程有时也需进行整合、删减;学生到了实习岗位以后,普遍感觉知识不够用,希望增加一些理论内容的学习,但限于时间和精力问题,无法实行。

另外,由于企业接受学生的人数也有要求,造成部分学生参与工学结合,部分学生继续在校学习,而参加工学结合学生尚需要拿到一些课程的学分,要求他们在工作之余自学一些课程,并做学习笔记,到期末参加本门课的考试。这部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辅导面临一些难题,一方面他们工作较忙,可能会忽视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又缺乏有效指导,故而学习效果不理想,考试成绩欠佳。

3.2.4 学生的安全和生活问题

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严格遵守企业生产规章制度的习惯,对潜在的生产安全隐患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或者说还不够敏感;对校企双方指导教师还没有形成有效地监督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指导教育不到位等等原因,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另外,企业出于用工考虑,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一般远大于企业实际用工的数量,这样企业就有可能提供不了所有学生的住宿问题,学生就需回学校食宿,或者在企业周边租住民房,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 工学结合过程中困难和问题的处理对策

4.1 缜密教学组织管理

前期沟通考察。学校领导提前带领相关教师,与企业有关人员沟通洽谈学生的岗位、待遇、安全、管理等事宜,同时走访考察企业的经营、效益、声誉等基本情况,为工学结合的成功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召开动员会议。达成合作协议后,召开学生动员会,邀请相关企业领导讲企业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用人机制等问题,并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和疑虑。

出发时嘱咐叮咛。出发时,学校领导要与学生亲自见面,嘱咐学生注意安全、服从管理、忠于企业、勤学好问、珍惜机遇,学有收获。

定期不定期探访。组织力量定期或不定期探访学生相对集中的企业,及时与对方交流、沟通、协调、解决工学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抓机会沟通交流。利用学生返校考试和信息采集之机,分专业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的所困、所思、所想,以便及时指导、疏通。

召开教学专题会议。出发前,组织参与的全体学生召开专题会议,讲解工学结合的意义、学生的职责、评价考核体系、管理体系、课程学习、资料填写等。

指派教师辅导、指导。指派若干名专业教师,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学生沟通,辅导、指导课程学习及工学结合中的生产原理、设备运行、资料填写等问题。

企业选派技术人员授课。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还需要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拿到相应的学分,为此应加强校企协调,由企业选派技术人员给学生讲授相应的课程。

选派教师到企业授课。企业技术人员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较强,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相对不足,针对此情况,选派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到学生相对集中的企业进行授课,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前往组织考试和毕业答辩。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得学生请假参加毕业考试和毕业答辩很不方便,针对此种情况,选派教师前往学生相对集中的企业进行考试和毕业答辩,以解决学生和企业的后顾之忧。

4.2 建立校企共管的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监控和质量考核由学校方和企业方共同参与完成;

工学结合期间学生需要完成的课程根据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考核办法。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仍然采用过程考核与结业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平时成绩以各门课程的自学学习笔记为主要依据,结业考核以笔试考核为主(学生回校参加考试或到企业组织考试)。实践性课程可以纳入工学结合考核体系中考核,毕业设计环节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校外工学结合期间,主要突出企业对学生的过程监控和考核。企业按照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的个人品质表现、劳动态度、技能发挥、纪律观念、质量品质概念等进行综合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60%;学校方结合工作组的交流沟通情况、指导教师的巡视检查情况、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的质量及数量进行综合考评,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结束,根据校企双方对每个学生的综合考评情况,对考核合格者颁发“工学结合顶岗工作经历证书”。

人才培养和特色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在上述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虽然暴露出种种问题,但我们还是看到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所折射出的其他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避免或减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缺陷或弊端,发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性人才,有待在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 黎铁新.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07,(10):147-149.

[2] 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 (30):21-22.

[3] 吕同斌.关于职教育实训教学的思考[J].科学教育论坛,2005,(24).

[4] 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3):67-71.

[5] 梁国胜,张国.校企合作是单相思?职业教育不能等企业主动拥抱[N].中国青年报,2008-11-02.

TQ2-4;G718.5

A

1671-4733(2011)01-0100-04

10.3969/j.issn.1671-4733.2011.01.030

2011-03-02

卢鑫(1971-),女,河南济源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学化工教学与应用研究,电话:13838935235。

猜你喜欢

工学化工专业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盐工学人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的警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