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船王的创业足迹
2011-09-24文◎周云图◎刘洪
文◎周 云 图◎刘 洪
探访中国船王的创业足迹
19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谈到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时说,有4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纺织工业的张謇,以及搞运输航运的卢作孚。
抗日战争时期,卢作孚指挥船队从宜昌经长江三峡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入川的壮举,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在他的家乡合川,人们关于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及其倡导并坚守的实业报国精神的记忆,也从未被磨灭……
文◎周 云 图◎刘 洪
“轮船还没抵达码头,舱口盖子和窗门早已打开,起重机的长臂早已举起,两岸的器材早已装在驳船上。轮船刚抛锚,驳船便被拖到轮船边,开始紧张地装货了……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地歌唱。汽笛不断地鸣叫,配合成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1938年秋,在日机轰鸣与残酷轰炸中,卢作孚组织属下的20多艘民生公司轮船,征调850余只民间木船,往来穿梭于长江之上,赶在枯水期之前,在40天内将大部分关系着中华民族生存并决定未来反攻的有生力量从湖北抢运入川。
从搞教育到办船运,继而到这场被誉为东方“敦刻尔克”式的壮举——宜昌撤退,公而忘私的卢作孚带领民生公司从只有小小的民生号开始,不但完成了对长江上游航运界的整合,还以船运为中心横向投资企业,开办公益事业,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卢作孚的家乡合川,至今还存有部分他创业和开办公益事业的足迹,也能听到家乡人民讲述他与民生公司的故事。
古庙神宫 见证一代船王最初创业的辉煌
合川位于重庆西北部,嘉陵江、涪江、渠江在此交汇,衍生出一个个繁华的水码头,遍布着“九宫十八庙”。其中的药王庙与慧灵宫,曾先后作为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民生公司”)的办公地点与生产基地,见证了一代船王卢作孚先生最初创业的辉煌。
1925年10月,从“教育救国”转向“实业救国”的卢作孚,在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通俗教育馆组织召开发起人会议,决定以“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为宗旨组建民生公司,并成立了筹备处。不久,筹备处成员卢作孚与黄云龙二人即赶赴上海,订购了一艘造价3.5万元、载重70吨的钢质客轮,取名“民生”。同时,还购买柴油机、直流发电机各1部。1926年6月10日,第一次股东大会召开,民生公司正式成立,会上推选卢作孚任总经理,租赁位于齐家巷的药王庙为公司生产及办公地。
药王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合川的药材行、药贩子、药财行商及全城医生捐资兴建,庙内供奉着“药王菩萨”,每年农历4月28日举办“药王会”,以此庆祝“药王”生日。药王庙除举办“药王会”外,平时大多闲置。民生公司租赁后,前殿作电灯部生产车间,后殿作航运部办公室。
1926年7月23日,满载乘客的“民生”轮从重庆起航,于当天下午到达合川,民生公司“渝合航线”正式开通,结束了中国内河航运被外国人垄断的历史。随后,民生公司电灯部也在齐家巷药王庙正式投入营运,让合川人第一次用上了电灯。随着电灯用户的不断增多,电灯部规模不断扩大,民生公司购置了锅炉,改用蒸汽引擎发电。
1927年1月,因嘉陵江进入枯水季节,民生公司决定新开重庆至涪陵航线,由“民生”轮跑“渝涪航线”,同时新购载重34吨的浅水轮“民用”,跑“渝合航线”。
1927、1928年,民生公司连续召开第二、第三次股东大会,卢作孚连任总经理。1929年,民生公司购买了长江公司载重125吨“长江”轮,改名“民望”轮。自此,民生公司有了3条轮船、2条航线和1个电灯部。
随着民生公司实力与名气的不断提升,齐家巷药王庙因地盘受限,已不能满足公司生产、办公的需要。1929年11月,民生公司以400块大洋从慧灵宫主持手里购得该宫全部产权,并将民生公司由齐家巷药王庙迁至慧灵宫。
慧灵宫,又名“总神庙”,兴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年间扩建,是供奉着九天雷神普化天尊(即雷神大帝)的地方。民生公司迁至慧灵宫后,于1930年投资增设自来水厂,使合川人民喝上了自来水。1934年,又投资开办电动碾米厂,开创了合川机器碾米的先河。
在慧灵宫办公期间,民生公司轮船由3艘增加到42艘,航线由重庆、涪陵、万县、宜昌一直延伸到上海,载重能力由229吨增加到16,884吨,职工人数由164人增加到2836人。
为适应航运事业发展的需要,把帝国主义的轮船挤出川江,民生公司于1937年1月1日从合川慧灵宫迁至重庆行街培厚里。慧灵宫随之改设为民生公司合川办事处。
从1937年迁移重庆到1949年重庆解放,民生公司已拥有各种船舶150余只、载重能力72,000吨、职工9000余人。从1949年至今,合川城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十年来,齐家巷拆了又拆、建了又建,药王庙早已不复存在;慧灵宫由于地处偏僻深巷,年久失修,目前仅存山门及部分房屋,不少建筑也已被拆除。唯有卢作孚先生创办的民生公司与其倡导并坚守的实业报国精神,如今仍留在合川乃至近代中国的历史记忆里。
饱经沧桑的慧灵宫民生公司旧址
在合川城区距瑞映门约10余米处,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八字山门。附近居民说,这里是合川“九宫十八庙”中的“慧灵宫”,同时也有人叫它“总神庙”。1929年11月至1937年1月之间,一代船王卢作孚曾经把这里作为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场地和生产场地,是合川目前仅存的民生公司旧址。
◎民生公司诞生地——合川药王庙原址
◎民生公司办公旧址——慧灵宫大门
在山门两边的墙壁上,一左一右隐约可见“民生”二字的痕迹。居民介绍说,这两个字以前很显眼,“破四旧”时被人镩掉了。带着几分惋惜,笔者决定进门参观。古朴而陈旧的山门紧闭着,透过门缝,可以看到门内有鸡鸭在觅食,不时发出几声啼叫。敲门后,一位系着围裙的老人很快打开了门。走进山门,呈现在眼前的,大多是断垣残壁,地上长满了野草,仅存的建筑就只有山门进门处的门楼和山门对面的几间旧瓦房。老人自我介绍说,他叫刘良福,今年75岁,是合川自来水公司退休职工,和老伴在这里住了30多年了。
老人指着东面已经垮塌的几间砖瓦房说,那里曾是民生公司电灯部的发电房和锅炉房,当年合川人用的电,就是从砖瓦房内输出去的。随后,老人又指着西面的山梁说,以前上面有3幢一楼一底的
房子,当年卢作孚就在上面办公,由于公司事务多,很多时间吃住都在上面。
踏上长满野草与青苔的石阶,登上山梁,上面除了一座自来水池外,房子早已被拆掉了。不过,令人兴奋的是,上面竟然还有一段保持完好的古城墙,古城墙的东端,居然还暗藏着一座拱形城门。
“房子大多被拆了,这里就只剩了这些东西。我和老伴一直守在这里,就是不想让这里再遭到破坏。要是再遭破坏,今后就很难找到民生公司以前的办公场地了。”老人的话,既让人痛心,又让人担心。这里不仅是卢作孚先生的办公旧址,而且还是民生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指挥机构,是民生公司通江达海、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
藏在高楼背后的卢作孚故居
合川城区黑龙池文华街79号,是一条狭窄而幽深的小巷。通过这条小巷,转弯抹角步行30来米,很快便来到一个藏在高楼背后的老院。合川人称之为“芭蕉院”,是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故居。
芭蕉院是一个建于晚清的老院,穿斗式青瓦房,木柱竹条夹板墙。陈旧的老院在高楼下显得那样低矮,那样沧桑。笔者去老院时,屋檐下坐着几位聊天的老太太。其中一个叫金光碧,今年88岁,解放前就住在这里,是这里的老街坊,对芭蕉院和卢作孚一家的情况比较了解。
◎卢作孚故居——芭蕉院
据金老太太介绍,卢作孚的老家在合川肖家镇,他出生在合川城北杨柳街曾家祠堂,成长和创办民生公司期间居住在黑龙池芭蕉院。芭蕉院得名于当年院子里面种有几棵芭蕉树。芭蕉院的空间特别狭小,占地面积大约200平方米左右,房前屋后有走廊,正中是铺有三合土地面的堂屋,堂屋两边是卧室,里面铺有老式木地板。卢作孚幼年时,与奶妈一起居住在右边的卧室,卢作孚父母居住在左边的卧室。成年后,卢作孚仍然住在这里,结婚生子,开办民生公司,一家人过得和和睦睦。
卢作孚年幼时因为误服药曾一度致哑,“一直到12岁那年,有一条狗跑到芭蕉院咬人,卢作孚抓了一把泥巴,边扔边朝屋里跑,结果拌着门槛摔了一跤,就开始说话了!”金老太太说,卢作孚脑瓜子聪明,创办民生公司,与他的聪明智慧分不开。
当笔者问及金老太太为何对卢作孚一家如此了解时,金老太太说,民生公司迁移重庆后,卢作孚把院子让给姓郑的股东居住,大概在1944年的样子,她到芭蕉院郑家帮人,吃住在郑家,经常看到卢作孚的夫人、儿子到郑家来耍,郑家夫人也经常带着她到重庆卢作孚家作客。“卢作孚的夫人与郑老板的夫人是干姐妹,两家你来我往,关系好得很!我在郑家帮人,两家人都不把我当外人看,特别是卢作孚、卢子英,还有卢作孚的儿子卢国纪,对人很和气,从来不摆架子!”在芭蕉院帮人期间,金老太太经常听到卢作孚的家人与郑家夫人谈起卢作孚的往事。
解放后,芭蕉院收归国有,成为公房。金老太太在芭蕉院分了房子,一直居住到现在。对于解放后芭蕉院的情况,金老太太说有几次差点被拆了。为此,她还骂了人,“这是卢作孚一家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你们没资格拆!”后来,政府把这里列为保护建筑,四周的老房子、老院子都被拆光,建起了高楼,唯有芭蕉院被保留了下来。
尽管已看不到当年的芭蕉树,卢作孚的后人却一直没有忘记藏在高楼背后的芭蕉院。他们经常到芭蕉院来,瞻仰先辈居住过的老屋,会一会居住在芭蕉院里的老街坊。
让英雄魂归合川,成就无量功德
作为一代“船王”,卢作孚与人为善,以德经商,乐善好施,特别是对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更是怀有无比敬重之情。为此,他曾两次出资从外地运回了著名史学家张森楷、淞沪抗战“八百壮士”营长杨瑞符的遗体,让他们魂归合川。这个善举,数十年来一直被合川的老百姓传为佳话。
张森楷(1858—1928),合川县双凤场人,晚清举人,曾参加四川保路运动,是重庆乃至四川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史学家,同时也是“四川蚕桑公社”创始人兼首任社长。在史学研究方面,张森楷著述48部、1300多卷,共约千万余字。在创办实业方面,张森楷以合川大河坝(今太和镇)为基地创办“四川蚕桑公社”,从1900年至1909年历时10年,开创了四川蚕桑实业新纪元,推动了四川全省桑蚕产业发展。为此,张森楷深得卢作孚的敬仰与尊重。1928年6月,张森楷在北平病逝,遗体存放于北平四川会馆。卢作孚得知情况后,于1929年春天慷慨出资,由北平运回张森楷遗体,安葬在合川钓鱼城附近的学士山上。
杨瑞符(1902—1940),天津市静海县人,1921年入伍,曾在吴佩孚部队任排长,1921年编入国民革命军88师524团,先后任排、连、营长,后晋升为团长,死后追赠陆军少将。1937年11月26日,身为524团1营营长的杨瑞符与副团长谢晋元亲率“八百壮士”在完成掩护“大部队西撤任务”后,留守闸北四行仓库,孤军抗击日军四天四夜。淞沪抗战结束后的1939年5月,九死一生的杨瑞符带着妻儿及抗日负伤的内弟来到大后方,经重庆来到合川,住合川城南铜梁洞二仙观养伤。1940年初,杨瑞符在淞沪抗战中留下的枪伤复发,经送重庆抢救无效,病故于医院,终年37岁。杨瑞符生前嘱咐,希望把自己的遗体安葬在合川铜梁洞。为了却抗日英雄的生前心愿,一向敬仰“八百壮士”的卢作孚,慷慨出资并安排民生公司轮船,将杨瑞符遗体运回合川,安葬在铜梁洞二仙观左侧。
创办瑞山中学,回报桑梓
身为民生公司总经理的卢作孚,不仅把实业报国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还视“发展实业、报效桑梓”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位于合川城里的瑞山中学,就是卢作孚先生在原瑞山小学基础上呕心沥血创办的。
瑞山小学的前身为南宋“养心堂书馆”,1897年改名为“瑞山书院”。1900年,卢作孚与哥哥卢志林一道,就读“瑞山书院”,并成为该校的高材生。1904年,“瑞山书院”开办新学,更名为瑞山小学。
卢作孚一直关心母校瑞山小学的发展。1926年底,当瑞山小学因经费紧张面临停办时,卢作孚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毅然决定由民生公司接办瑞山小学,并亲自担任瑞山小学董事长和校长。这不仅使瑞山小学有了足够的经费保障,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日益得以充实,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也逐渐规范。同时,卢作孚还积极引进“实验教育理论”,大胆改革瑞山小学的教育方式,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1944年秋,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母校,卢作孚决定扩大办学规模,并在瑞山小学基础上创办瑞山中学,继续担任学校的董事长兼校长。抗日战争结束后,卢作孚对学校董事会进行了改组,聘请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院长晏阳初、教务长瞿菊农兼任董事,还在原思居乡嘉陵江中坝开办农场,作为学校生产及实验基地。
从1926年起,卢作孚先后担任瑞山中学董事长、校长达20余年。在他的亲自管理和艰苦经营下,瑞山中学成为了一所教学质量高、校园面貌好、校风校纪优、学校师生有朝气的名牌学校。1952年,瑞山中学由私立学校改为公办学校,同时更名为四川省合川初级中学校,1958年,改称合川县第七初级中学校。1984年,恢复了“瑞山中学”校名,并由卢作孚次子、重庆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国纪担任名誉校长至今。
【责任编辑/杨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