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藏器《本草拾遗》载茶功
2011-09-23竺济法
█ 竺济法
陈藏器《本草拾遗》载茶功
█ 竺济法
在陆羽《茶经》之前,有关茶的记载多是只言片语,记载茶功茶效的更少,综合各种文献,仅有《本草经》、《神农食经》(原书已散佚)、《桐君录》、晋张华《博物志》、陶弘景《杂录》、三国华佗《食论》、唐孟诜《食疗本草》、苏恭《唐本草》(又称《新修本草》)、陈藏器《本草拾遗》等数种,唐代宁波籍大医学家陈藏器编撰的《本草拾遗》,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承先启后称巨著
陈藏器(681[一作 687]-757),唐代四明(今浙江鄞州区)人。医学家、药物学家、方剂学家。开元中 (713-741)为京兆府三原(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 )县尉。
平时爱好医道,专心攻研药学,喜读《本草》一类书籍。他认为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虽有《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孟诜《食疗本草》、苏恭《唐本草》等名家的集注补释。尤其是由苏恭主编,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由朝廷颁布的第一部官方药典《唐本草》,载药844种,但遗存尚多。而且在《新修本草》成书之后的 70多年,民间又涌现出大批单方、验方。于是,他广集诸家方书及当时所用新药,以寒温性味华实禽兽为类,在开元二十七年(739),撰成《序例》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名《本草拾遗》。《唐本草》新增药物 114种,《本草拾遗》比《唐本草》新增药物多 6倍。此书就药物功用,分为解毒、破气、疗温、理风、主脾等数类,为后世中药按功用分类之起源。 (见《医籍考》)佚文散见《证类本草》等。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为10类: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言其“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着”、“涩可去脱”、 “燥可去湿”、“湿可去枯”,后世发展成“十剂”方剂分类法,至今仍为中医界应用。又载“罂粟” 可入药。该书对祖国医药学有承先启后的重要意义。
由于时代局限,该书亦有荒诞之处,如所记以人肉疗羸疾,助长了后世愚孝风俗割肉疗亲的恶例,虽然他非始作俑者,而影响极坏,如谓以人肉疗羸疾。后人因此讥诮其搜罗怪僻,受到历代医家的批评,从而也影响到对《本草拾遗》的评价。但瑕不掩瑜,陈藏器的巨大贡献,明代大医家李时珍,对《本草拾遗》作出了高度评价: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肤谫(浅薄之意)之士,不察其详核,惟诮其僻怪,宋人亦多删削。届知天地品物无穷,古今隐显亦异,用舍有时,名称或变,届可以一隅之见,而遽讥多闻哉!如辟虺雷、海马、胡豆之类,皆隐于昔,而用于今。仰天皮、灯花、败扇之类,皆万家所用者。若非此书收载,何从稽考?此本草之书,所以不厌详悉也。
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教授爱德华•谢弗,在他的汉学名著《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称赞陈藏器是“八世纪伟大的药物学家”,并将他与“相对保守一些的药物学者”相比较,认为“陈藏器详细而又审慎地记录了唐代物质文化的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记载虽然与医药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有很高的价值。”
2003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医史学专家,本草文献学专家和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尚志钧辑释的《〈本草拾遗〉辑释》,这本46万字的力作,对《本草拾遗》作了全面解读、注释。据尚志钧研究,《本草拾遗》引用的文献达 127种,可见陈藏器的采集之广和研究之深。
首次提出茶能减肥
《本草拾遗》原书散佚,今本根据宋元丰五年(1082)唐慎微编撰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录,才得以传世。
该书有关茶的文字,有如是记述:茗、苦茶: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宜热,冷即聚痰。茶是茗嫩叶,捣成饼,并得火良。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早期记载茶效茶功的,大多只有一两句话,著名的如《神农食经》载:茶茗久服,令人悦志有力。
陶弘景《杂录》载: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华佗《食论》载:苦茶久食,益意思。
比较而言,孟诜《食疗本草》与苏恭《唐本草》,已开始记载茶的多种功效:如《食疗本草》载: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
《唐本草》所载即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本草•木部》内容: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可见,《本草拾遗》综合了《食疗本草》与《唐本草》的记载,不同的是,《本草拾遗》首次提出了“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的观点。这一观点非常科学,即如今广为宣传的茶的减肥功能。古代食物短缺,居民大多营养不良需要增肥,与当代大腹便便的富裕人群担心肥胖主动减肥不同,提醒人们要注意不宜多食、久食。这说明陈藏器的记载,是经过仔细观察研究的。
似茶非茶皋芦木
在《本草拾遗》中,陈藏器还记载了一种似茶非茶的皋芦木,并先后转引东晋裴渊《广州记》、南朝陈代沈怀远《南越志》对皋芦的记述:
皋芦叶,味苦平。作饮止渴,除痰不睡,利水明目,出南海诸山。叶似茗而大,南人取作当茗,极重之。《广州记》悦:新平县出皋芦。皋芦,茗之别名也,叶大而涩。又《南越志》曰:龙川县出皋芦,叶似茗,味苦涩,土人为饮。南海谓之过罗,或曰物罗,皆夷语也。
皋芦,《茶经》称瓜芦,很多古籍记载产于广东、四川、贵州等地,似茶非茶,近代少有记述,至今没有定论。一说即是大叶茶,一说是一种大叶冬青。当代苦丁茶一般指指大叶冬青,属冬青科植物,叶片大而厚,味较苦。笔者以为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记相吻合:皋芦,叶状如茗,而大如手掌。捼碎泡饮,最苦而色浊,风味比茶不及远矣。今广人用之,名曰苦登。
这一记载中“叶状如茗”不符合。
多种文献记载皋芦“叶似茗”,《茶经》也说它“似茶,味苦涩”,显然不是苦丁茶,应该与茶相似。据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介绍,今日本就产有与茶相似的皋芦,该书还配有照片,叶片小而略圆,与茶叶相似,与苦丁茶则完全不同。
笔者以为,皋芦是有别于苦丁茶的,两者究竟是否同一植物,尚待专家进一步研究确认。
《茶经》仅引录《唐本草》文字
在唐代《食疗本草》、《唐本草》、《本草拾遗》三种著名本草中,《茶经》仅引录了官方颁布的《唐本草》,引文分别见于《茶经•七之事》“本草•木部”、“本草•菜部”。
笔者原来以为《茶经》对茶事古文献的搜罗,已经相当全面,很少遗漏,由此可见并不尽然。这三种当朝本草,陆羽应该看到的,可见他是有选择的。如果说《食疗本草》与《唐本草》的记载大同小异,那么,《本草拾遗》记载的“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的内容,是《茶经》所有引文中所没有的,包括笔者曾经写到的虞世南《北堂书钞》中记载的 12则茶事,个别也未被《茶经》引用。这仅是笔者涉及到的个例,说明茶史还大有研究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