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修复牙科畏惧症临床护理

2011-09-20王群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7期
关键词:牙科口腔量表

王群芳

(东莞市人民医院,广东 东莞 523000)

牙科畏惧症又称牙科焦虑症,是指口腔修复患者对牙科所持有的忧虑、紧张或害怕的心理状态,以及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力降低,甚至躲避治疗的现象,即是对牙科的治疗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害怕。临床通常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亢进,如面色苍白、肌肉紧张、脉搏加快、血压增高等,甚至出现高声叫喊、极力躲避和阻挡诊治器械等不配合医师治疗的行为。早在50年代末国外就有学者对牙科畏惧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患者产生畏惧的原因与既往的医院性创伤体验或个人精神类型及暗示因素有关[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医疗模式由原来单纯的生物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人们的心理状态因素与疾病的转归密切相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国内文献报道,将心理干预等护理手段用于牙科畏惧症效果满意,东莞市人民医院也积极探索这一护理方法,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东莞市人民医院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口腔修复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具有明显的牙科畏惧症特征,排除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病史患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及有语言障碍的患者,无严重全身合并症及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无急性消化道溃疡病,无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1~58岁,平均33.5岁;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2~59岁,平均33.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口腔修复护理手段,医护人员只需按照常规告知患者病情,修复方法和过程及注意事项,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环境、药物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护理方法,具体为①心理护理:加强医患交流,增加患者对医师的信任度,应正确的引导和解释患者的疑问,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特别是儿童对一些尖锐的器械有恐惧心理,可以用通俗易懂、符合儿童的语言,对儿童进行疏导,对于老年患者孤独固执不信任感强的心理特点应该给予耐心的解释,千万不可急躁;②环境因素:应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入手,诊室内保持干净、清洁、明亮、通风、适宜是必要的,房间的设计可以更加人性化,布置装潢可以选择让人觉得较温馨的感觉,避免人为因素引起的声音,治疗中可播放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在诊室中可以放置一些吸附气味的植物如吊兰、绿萝等,或是喷一些空气清新剂掩盖诊室中的异味也效果不错;③药物因素:可以针对不同程度的患者使用止痛剂、镇静剂或抗焦虑的药物,以减少治疗过程中的恶心、呕吐的发生,对一些不能配合的儿童或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可采用全麻治疗,在其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口内治疗[2]。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进行评分,并对所的数据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的比较(n,±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的比较(n,±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40 14.6±2.2 10.2±5.5 4.70 <0.01对照组 40 14.1±2.5 12.5±3.6 2.31 <0.05 t 0.95 2.21 P>0.05 <0.05

3 讨 论

牙科畏惧症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是患者在口腔治疗中的一种心理障碍,并且随着人们口腔类疾病的日渐增多,以及口腔修复治疗中心理压力的增大,都导致了患者牙科畏惧症发生率的升高,并且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3]。虽然患者牙科畏惧症的程度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数患者的畏惧心理都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力来调节,只有少数患者不能控制自己。所以医护人员在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畏惧症的临床处理中,一定要认识到护理干预手段的重要性,其不但可以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同时可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需要。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应针对成人口腔健康意识薄弱、口腔治疗需求性较低、牙科畏惧症高的现状,在患者入院时做好口腔宣教工作,提高口腔健康保健的意识,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儿童从小对口腔治疗有良好的准备和习惯过程[4],其次,要耐心的向患者讲解诊治方案及过程,训练患者自我控制能力,嘱咐患者进行一些理智性强的节律性活动训练,消除患者紧张情绪,达到精神放松和转移注意力,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和积极配合性,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同时,医护人员在使用器械进行治疗时,要尽量避免失误操作,也能达到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与焦虑情绪的效果[5]。

在本案例中,两组患者治疗前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对口腔修复牙科畏惧症患者进行心理、环境、药物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护理方法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赢的医疗市场,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1]吴惟,蔡展文,陈栋.牙科焦虑症的研究现状及干预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2):1906-1907.

[2]潘丽娜,余粤海,叶萍,等.成人牙科畏惧症调查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12):3133-3134.

[3]李惠,王明光.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5):30-31.

[4]刘芳,杨娜.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护理对策[J].新疆医学,2010,40(6):103-104.

[5]李伟强.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畏惧症的临床处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192-193.

猜你喜欢

牙科口腔量表
牙科手术
三种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牙科膜片力学性能对比研究
口腔健康宣教对洁牙患者牙科焦虑心理的影响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口腔健康
牙科界茅台来了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孕期口腔保健不可忽视
口腔健康 饮食要注意这两点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