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胸椎慢性骨髓炎致后凸畸形伴截瘫1例报告
2011-09-19李东东邓俊才唐六一
李东东,邓俊才,唐六一,胡 豇,王 跃
(1.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四川成都610072;2.成都中医药大学在读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5)
患者,女,12岁。因行走困难1年余,加重20天于2010年5月31日入住四川省人民医院。入院查体:胸椎明显后凸畸形,胸廓畸形,四肢躯干感觉障碍不明显,双下肢肌力1级,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巴彬斯基征、髌阵挛、踝阵挛等病理反射阳性。X射线片显示胸1~9椎体结构紊乱不清,椎间隙狭窄,上胸段后凸畸形。CT检查显示胸3~9椎体骨密度不均匀,有骨质破坏征象,胸4~7椎体融合,周围软组织肿胀,椎管狭窄,胸段脊柱后凸畸形(图1);核磁共振(MRI)显示颈6至胸9椎体形态及骨质信号异常,局部椎体明显后凸畸形,相应平面脊髓扭曲、变细,椎旁软组织肿胀,硬囊膜前缘见长T1、T2信号影(图2)。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均正常。入院考虑胸椎结核,给予异烟肼、利福平、比嗪酰胺、链霉素抗结核治疗两周后,于2010年6月23日在全麻下行经后路胸1~9椎管减压、截骨矫形术。术中见胸椎解剖层次不清,椎管狭窄,胸段脊髓扭曲变细,脊髓搏动不明显,神经根受压,未见有干酪样组织及坏死骨(图3)。术后入ICU病房监护,病情平稳后返回普通病房,给予抗感染、抗结核、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术后1周病检报告示胸椎椎体:骨髓腔内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符合骨髓炎改变(图4)。停用抗结核药物,继续给予抗感染、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出院时双下肢肌力恢复至3级,病理反射阳性。
图1 术前CT三维重建显示胸椎骨质破坏、后凸畸形 图2 术前MRI显示颈6至胸9椎体形态及骨质信号异常,局部椎体明显后凸畸形,相应平面脊髓扭曲、变细 图3 术中见胸椎解剖层次不清,脊髓受压变形 图4 术后检查显示骨髓腔有较多粒细胞,符合骨髓炎病理改变
讨论脊柱骨髓炎临床上少见,仅占全身骨骼系统感染的19%[1],一般多为血源性感染。脊柱慢性骨髓炎发病缓慢,全身反应不显著,体温大多正常,甚至直至发生脊柱畸形后才被发现,可有局部微痛,活动受限。本病初期时诊断很困难,一般X射线平片通常是阴性,实验室检查仅仅有血沉增高,MRI检查是确定感染的最佳方法,但也不能做出完整准确的诊断,其与脊椎结核表现类似,不易鉴别,容易混淆[2],脊髓受压为病变早期突出症状,可引起截瘫。早期治疗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和制动,并给予抗生素治疗,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但出现脊髓受压症状时,应尽早切开减压手术,防止发生截瘫。儿童脊柱骨髓炎在临床上更为少见,由于发病缓慢,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早期发现较困难,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都难以与脊柱结核鉴别,确诊需做病理检查[3]。
该例患者病史有几个特点:①病史隐匿,早期无任何局部疼痛、全身发热等症状;②患者行走困难1年多,同时1年前发现驼背,未引起家长重视,一直未到医院诊治,耽误最佳治疗时间,以至于患儿瘫痪不能行走后才就诊;③术前鉴别诊断困难,通过病史及相关影像学检查,亦未能排除结核可能,因此术前按脊柱结核常规抗结核治疗2周后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胸椎椎体慢性感染。④病变椎体节段多,CT显示胸3~9椎体骨密度不均匀,有骨质破坏征象,MRI显示颈6至胸9椎体骨质信号异常。该患者出现临床症状虽只有1年余,但根据家长供述,患者略驼背、胸廓形态异常多年,小孩身高明显低于同龄儿童,估计椎体感染时间较长,椎体慢性感染导致椎体骨质破坏、椎体塌陷,影响患儿发育,脊柱后凸畸形,压迫相应阶段脊髓导致瘫痪。患者入院后虽行各种检查,但仍不能明确诊断,不易与脊柱结核鉴别,因此术前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出来之前,暂时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非结核菌感染,提示椎体骨髓腔充满较多中性粒细胞,符合骨髓炎改变。病变节段椎管在手术时给予充分减压,减压后可见硬膜囊充盈、脊髓恢复搏动,术后下肢肌力由术前1级恢复至3级。
儿童脊柱骨髓炎,早期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出现临床症状时脊柱骨质已遭广泛破坏,因此如何早发现、早诊断是早期得到妥善治疗的关键。对于体型异常、发育差、步态异常等儿童要考虑脊柱病变的可能,早期行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检查可发现骨质信号异常,对于发现椎体信号异常,但不能确诊时可考虑病理活检。
[1]Bateman JL,Pevzner MM.Spinal osteomyelitis:a review of10 years'experience[J].Orthopedics,1995,18(6):561-565.
[2]王雁,王仁发.MRI增强检查在脊柱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1 999,18(1):382-411.
[3]黄永波,张妍,卫小春,等.脊柱骨髓炎误诊为脊柱结核7例临床病理分析[J].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6):44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