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研究
2011-09-19芦平生徐生辉
芦平生,徐生辉
(1.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研究
芦平生1,徐生辉2
(1.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运用文献资料、实证调研等方法,对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课程建设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要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研究旨在要从面向时代要求、谋划教育发展、树立先进教育理念的高度上,从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层面上,从获取先进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角度上进行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从而以特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孕育学校体育文化,以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打造品牌课程,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特色课程,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课程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引领我们准确把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内涵。加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是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具体体现。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北京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集中体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科学地提出了对世界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预测,高度地概括了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为我国制定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提高人民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宏伟蓝图中重大战略决策,得益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远见卓识。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形式和我国经济实力薄弱、资源不足、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航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中国教育也面临着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重要使命。1985年5月,正当全国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刻,党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其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出了“改革管理体制”,“调整教育结构”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内容,成为引领中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2]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构建了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针。为此,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3]至此,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下,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最突出的特色。1999年6月,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4]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以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5]
为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这一目标,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纲要》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提出“学校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6]针对现行基础教育改革课程和教材存在的弊端,规定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实施步骤。由此,开始了一场深刻的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在综合国力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7](P20)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在“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基础上”,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8](P37)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为此,2010年7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推进十年教育科学发展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要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9]表明了我国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时期,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它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说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所确立的教育体制改革到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再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具体体现,这不仅仅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量的积累,而且是质的飞跃,是历史性的跨越,它必将有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是贯彻落实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地方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从而以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孕育学校体育文化,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打造品牌课程,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特色课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凸现体育课程教育独特的内涵和办学特色,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方法
将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互动关系摆在历史与现实、现在与未来的总体坐标上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以分析历史、阐发理论、服务现实为构思方向,以历史与逻辑、比较与分析、归纳与演绎相结合为研究方法,本着严肃、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尽力使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环境融为一体,走向“田野”,结合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学校布局与经济发展,广泛运用教育学、课程论、体育学、民族文化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来研究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期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特色课程发展及其推动该地区办学水平提供一个理论框架、方法论原则和实际操作体系,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健康持续发展。
三、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大事,也是体育工作的大事。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重视体育;从事体育工作,必须重视学校体育。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总结了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证明了在春秋以前已经有了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教育。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署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全面、深刻阐述了体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民族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深深忧虑于“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有感于“三育并重,然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大声疾呼“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也”,“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进而他对学校体育更是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10]蔡元培也曾经讲过“完全人格,首位体育”。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着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每一项重大、有影响的体育赛事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热情,体育不仅强健体魄,而且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载体,是集体主义教育的极好舞台,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极好形式,体育更是培育青少年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有效途径。进入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是要求我们把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素质提高到一个更高水平。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学校体育活动缺乏生机活力,使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11]究其原因,主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尚未建立,现代健康的观念尚未树立,全民健身的氛围尚未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尚未深入人心,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2]至此,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7号文件)指出“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1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法,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这关系到亿万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国家战略的实施。“要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这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教育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战略部署,体现着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凝聚着全社会推进教育发展的共识和努力。为此,要推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发展,切实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努力创造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条件和环境,把课程改革、教学研究、课外活动、运动竞赛、场馆建设、体质健康等各项体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必须坚持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要认识学校体育工作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青少年全面素质和展示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意义;认识体育对强身健体、培养情操、团结爱国、启迪智慧、壮美人生的重要作用,要让学生经历的每一节体育课、每一次体育活动和竞赛都在潜移默化地教育熏陶着他们,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和友爱的高尚情操,使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不断改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凸显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加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要。
(二)素质教育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素质教育已成为21世纪我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观念,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讲话时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13]为了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4](PP.7-8)为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党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同时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让我们青少年一代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一生幸福是每一个家庭的愿望,也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体育以独特、固有的魅力集中展现了人类的力量、智慧、自身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是体育的内涵、体育文化和体育的魅力。在素质教育当中,体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和昂扬的精神的青少年一代,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把学校体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12]“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去审视和思考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就其实质来说,就是探索新形势下学校体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首先,学校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的全新体制。与传统的教育不同,素质教育不但包括知识、技能的传播,更表现为身心素质的建构、社会行为的形成和个性品德的完善,利用身心共同参与其过程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将来社会角色所必备的修养,最终成为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其次,就学校体育而言,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走出传统的体育教育的误区,突破学校体育就是身体教育这一单纯追求生物学功能的认识理念,以提高运动技能,推广健身意识、传播健身方法、形成健身习惯、培养锻炼能力为导向,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和健康水平,提高健身文化素养为前提,只有这样,学校体育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真正完成向素质教育的历史性转变。[15]再次,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它不仅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现代健康观立足以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空间,健康并不仅仅是无疾病,而是身心健康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健康体育所强调的就是在对健康认知的全方位理念下,去审视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也就是说,一切体育教育手段和措施是否合理有效,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全面发展。所以,“健康第一”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三)课程建设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要素
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是实现诸多教育理念的基本途径。在学校体育发展的实践中,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是课程得以确立的根基。从现有的研究进展来看,主要表现在对体育课程的构成、价值取向、目标任务、教材内容、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也有过多次重大的理论争鸣,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与发展了体育课程的基础理论。但是,理论的进展与实践的苍白,使各种观点常常各执一词并在不断自圆其说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理论,有一些不鲜明的争论还使原本可能沟通的认识或并无根本分歧的观点变得相互排斥,体育课程理论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众多尚未形成共识的学术观点和教改实验的交错,造成了体育教师在实践工作中的迷惑与无所适从,加之体育课程目标的多指向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体育教学评价的多重性等,导致了各种观点、教材、教学一起涌入体育教学改革之中,宏观理念和目标落实到实践方案的设计与操作层面上相对薄弱,使体育课程不堪重负。[16]另一方面,课程由国家政府职能部门确定,而教学则是由教师承担,认真执行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是其教师的责任,致使体育课程确乏自主、自律、自觉的内在性品质,在由教学改革转向课程改革中学校、教师和学生没有起到主导主体作用。[17]为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全新阐释,开发地方与校本课程,使之发挥最大的课程价值,并科学、有效地落实到实处,这是课程决策机制转型后课程理论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
体育课程应是指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性课程。它与学校其他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一个方面的课程有机统一。[18]首先,体育课程是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反映社会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各种要求,体育课程的实质内容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办学宗旨的根本体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定决不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它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次,体育课程是人类科技知识和人类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它所反映的是人类科技文化发展的基本成果,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汇渗透的综合体。再次,体育课程产生于社会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客观需要和人们受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时代的产物,其体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也成为社会发展进程的标志。[19]其四,体育课程展现了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社会环境,知识吸取、身心健康、群体意识、社会规范、文明礼貌、团结协作是最大的主流价值观。因此,体育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一元化与多元化、社会化与个性化、统一性与灵活性、地方性与乡土性是课程内容和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所以,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建设与创新,要从“面向时代要求,谋划教育发展,树立先进教育理念”[20]的高度上,从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层次上,从获取先进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角度上进行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的改革。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族体育,这些丰姿绰约、特征鲜明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各族人民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中创造、发展和提炼出来的,体现着特定民族群众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在各民族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与共鸣效应。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等特点,而且具有就地取材,对场地要求不高的经济价值,又有寓教于乐性强、健身价值高的特点,突出身体活动的技巧性、艺术性和娱乐性,风格淳朴,妙趣横生,具有较高的校本课程开发价值和优势。它内廪的文化魅力和文明价值闪烁着不灭的慧光,它恩被的历史灵彩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恩被着现实。因此,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为体育课程改革的落实与推进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与此同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制约而显得相对薄弱,又受旧有体育教育模式的束缚而忽视了对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面对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机遇,面对学校体育自身发展需要,面对广大民族学生的需求,将发掘、整理和利用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既可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和健身价值能够满足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健康第一”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能使教育经费短缺,体育器材、场地贫乏等问题得到缓解,而且对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四、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与基本内容
(一)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总体框架
在审视与回顾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上,结合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民族教育起点低,地区间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其研究的总体框架为:(1)把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带来的契机,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化于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体育课程中,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促进体育课程的改革;(2)利用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涵丰富的文化品格,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重视课程的民族观与乡土化,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凸现体育课程教育独特的内涵和办学特色;(3)依据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表现出来的教育功能、健身机理、锻炼价值和娱乐功能等特征,吸纳、重塑、共振、选择适合于在学生中开展,且学生喜欢的传统体育项目,形成特色课程;(4)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多梯度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在学校体育的空间、领地、范围为更多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民族传统项目,使课内与课外、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相结合,为培养西北地区的优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此,对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进行较全面、较准确的描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努力探索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回答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指导,通过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建设、管理、应用,完善与丰富民族体育教育课程理论的框架,促进办学特色、办学水平的提高,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大发展,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西部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面临加快提高民族素质、多渠道培养创新人才的新的历史使命。体育课程改革实施、办学特色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解决这“三大”问题的根基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主渠道在课堂,切入点在课程改革上。为此,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将从5大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见图1)体育课程改革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表现,体育课程改革不是“拼盘游戏”,而是一场教育机会的变革,是为了给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机会。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课程建设,必然会引发学校体育文化的变革,从而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图1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内容框架图
五、结语
正确认识和处理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研究的空白。该研究不仅具有西北地区学校体育提升办学特色的社会学意义,而且在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及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基于此,通过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搭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树立现代民族体育教育观,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并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审定、完善民族体育教育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形成全社会重视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建设的合力。我们理应重视并积极加以研究。在理论上加以指导,在实践中加以创新,并将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
[1]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1985-05-27.
[2]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 网:http://news.xinhuannet.com//1992-10-12.
[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Z].中发 [1999]3号.
[4] 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1999-06-16(1).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Z].中发 [1999]9号.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Z].教基 [2001]17号.
[7]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 胡锦涛.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0-07-13(1).
[10] 二十八画生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J].新青年,1917,(4).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Z].中发 [2007]7号.
[12] 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2006-12-29.
[13]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N].光明日报,2006-08-29(1).
[1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15] 郑俊武,杨文轩,邓星华.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趋势与对策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7,(3):1-3.
[16] 王红霞.谈谈体育课程整体改革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30-35.
[17] 曲宗湖,顾渊彦.“学校体育学”课程建设回顾与展望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1-5.
[18] 姚蕾.对我国体育课程的诸方面的思考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1):3-6.
[19] 李金梅,路志峻.我国体育课程与文化讨论 [J].体育文化导刊,2004,(2):26-29.
[20] 温家宝.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会的讲话 [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2010-02-04.
Research on Issues of Northwest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LU Ping-sheng1,XU Sheng-Hui2
(1.Research Center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Minoritie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Bot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we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on the issues of P.E curriculum reform and Northwest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As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rovides the guideline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Course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el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provide fertile soil for the P.E curriculum reform.The purpose of paper is to reform the P.E curriculum and Northwest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plan;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advanced education;an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Thus,the culture of School Sports can be nurtured by the Traditional Sports and brand programs of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can be established,so as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Northwest Minority region.
northwest minority;traditional sports;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reform;issues
G 812.17
A
1674-5779(2011)02-0023-07
(责任编辑陈育/校对云月)
2011-03-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08JJD880234);西北师范大学三期“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资助项目(NWNU-KJCXGC-03-11)
芦平生 (1962—),男,甘肃平凉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