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覆锇膜阴极表面同步辐射光电子谱研究

2011-09-19阴生毅张洪来杨靖鑫奎热西钱海杰王嘉欧王欣欣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光电子结合能阴极

阴生毅 张洪来 杨靖鑫② 奎热西 钱海杰 王嘉欧 王 宇 王欣欣

①(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高功率微波源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0)

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49)

1 引言

自从1966年Zalm等人[1]发明M型阴极(覆膜浸渍阴极)以来,由于其电子发射能力为浸渍阴极的2.1~5.5倍[2,3],因而被很多企业应用,并逐步发展为真空电子器件中应用最广的一种高性能电子源。M 型阴极所覆薄膜为一层贵金属或贵金属合金薄膜,贵金属薄膜有Os膜、Re膜和Ir膜等,Os膜最早得到发展,应用也最为广泛。

早在1984年,张恩虬院士就指出,“在浸渍阴极上沉积锇、铼、铱等金属,可以提高发射能力。但这3种过渡元素,本身是高逸出功的,不会对发射做出直接的贡献。Os,Re,Ir究竟通过什么方式来起作用,是阴极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希望了解的问题。弄清楚这一问题,可以为提高阴极性能指明道路”[4]。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者就M型阴极的研究发表了大量文献[2-17],这些研究将M型阴极的高电子发射能力,归咎于合金薄膜提高了电子发射的均匀性,或者归咎于合金薄膜增加了对钡原子或钡氧原子层的吸附能力。然而,从元素化学态角度看,这些结论无法说明Os,Re,Ir是以何种方式在起作用。

为弄清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新的研究方案。新的方案强调研究阴极表面元素特别是钡和氧的化学状态,并将阴极表面特性和阴极电子发射能力直接联系起来。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发射测试装置,对覆W膜阴极和覆Os膜阴极的表面形貌和发射性能进行测试;其次利用同步辐射光电子谱技术,对两种阴极的表面成分以及氧和钡两种元素的光电子谱进行分析,并对阴极表面氧和钡的化学状态进行研究;最后对阴极表面的超额钡以及覆 Os膜增加浸渍阴极发射能力的机理进行讨论。

2 实验装置与实验技术

2.1 试样制备及发射性能测试

用于发射性能测试的阴极试样尺寸为Φ2.5 mm×2.4 mm。用于光电子谱分析的阴极试样尺寸为Φ10 mm×1.5 mm。两种试样所用多孔钨基体的孔度为 25%,高温浸渍的发射物质为 6BaO:CaO:2Al2O3。试样表面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 W 膜和Os膜。W膜和Os膜的厚度均为300 nm~320 nm。光电子谱分析试样的表面一半溅射沉积Os膜,另一半溅射沉积W膜。对半覆膜的好处在于,可将两种不同性质的阴极,置于几乎完全相同的激活和光电子谱采集条件之下,有利于提高分析数据的可比性。

阴极制备完成后,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中采用背散射电子对阴极表面成像,并采用X射线能谱仪确定各微区的成分。采用的扫描电镜型号为 VEGA TESCAN。

阴极直流发射性能测试在水冷二极管中进行。测试结束后绘出伏安特性的lgI-lgV双对数曲线,采用偏离点方法确定阴极发射性能。

2.2 光电子谱分析

光电子谱分析在北京同步辐射光电子谱装置(SRPES)上进行。激发光源为 4B9B完全单色的光束线。试样激活在预处理腔中进行。激活规范为:(950℃,60 min),(1050℃,60 min)和 (1150℃,60 min)(注:文中给出的温度℃,均为利用亮度温度计测得的温度值)。完成激活后,停止对试样进行加热,之后将其送入分析腔进行光电子能谱分析。试样加热至1150℃时,预处理室的真空度小于 1 × 1 0-6Pa 。光电子谱采集时,分析腔的真空度低于 1 × 1 0-8Pa。

光电子能谱采集和分析采用700 eV和900 eV两种光子能量。全谱扫描步长为0.64 eV,元素扫描步长为 0.16 eV。结合能值采用铂片 Pt4f7/2(Eb=71.2 eV)峰作为能量校正的内标。铂片位于试样附近,在试样激活过程中其最高温度接近1000℃。

2.3 阴极表面成分分析及元素化学态分析

采用基于光电离截面的方法计算阴极表面各元素的成分[18]:在900 eV光子能量下分别采集各元素特征主峰的光电子谱,采用XPSPEAK41软件对谱峰作拟合处理,得到被测元素的峰面积;将此面积除以光电离截面,便得到元素的相对浓度;对所有元素的相对浓度作归一化处理,计算出被测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具体公式如式(1)所示。

式中Cx为元素x的原子浓度,ρx为元素x原子密度,Ax为元素x的主峰面积,σx为元素x的光电离截面,ρi为元素i原子密度,Ai为元素i的主峰面积,σi为元素i的光电离截面。

元素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其光电子谱对应的结合能会有微小的差别,在光电子谱上这种由化学环境不同引起的结合能的微小差别,会引起特征谱峰的化学位移。根据阴极表面各元素化学位移的大小,便可确定各元素所处的化学状态。

3 实验结果

3.1 阴极的表面形貌

图1,图2给出了覆W膜阴极和覆Os膜阴极在未激活时的表面背散射电子形貌,放大倍数均为3000倍。X射线能谱分析表明:图1对应的阴极表面由W膜和少量微孔隙组成;图2对应的表面则主要由Os膜和少量微孔隙组成。

3.2 阴极的发射性能

图3给出了覆W膜阴极和覆Os膜阴极的直流伏安特性曲线,测试温度为1000℃。根据测量阴极发射性能的“拐点法”,两种阴极的发射电流密度依次为 3.02 A/cm2和 8.04 A/cm2,对应比值为 1:2.65。

3.3 阴极表面的成分

图4给出了覆Os膜阴极和覆W膜阴极激活后的光电子谱全谱,图中标注出了W,Os,Ba和O各元素的特征主峰,分别为 W4f(含 W4f7/2,W4f5/2),Os4f (含Os4f7/2,Os4f/5/2),Ba3d(含Ba3d5/2,Ba3d3/2)和O1s。

表1给出了两种阴极激活后的表面成分。分析表1得到:高温激活后,覆Os膜阴极表面O含量为32.40 at%,略低于覆W膜阴极的35.05 at%;前者表面Ba含量为20.54 at%,是后者的1.40倍;前者的Ba/O为0.63,是后者的1.52倍。表1给出的数据特别是O和Ba的相对含量,与文献[5]报道的数据十分接近。这一结果说明,本文采用基于光电离截面的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与AES的分析数据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图1 覆W膜阴极3000倍背散射电子形貌

图2 覆Os膜阴极3000倍背散射电子形貌

图3 覆W膜阴极和覆Os膜阴极的直流伏安特性曲线

图4 激活后覆W阴极与覆Os阴极表面的光电子谱全谱

3.4 阴极表面O1s的光电子谱

图5给出了激活状态下阴极表面氧的光电子谱。对不同结合能位置的O1s峰进行计算,可得到不同位置O1s的相对含量(表2)。表2对应的入射光子能量为700 eV。分析图5和表2得到,激活状态下两种阴极表面的O1s可归纳为3种状态,即高结合能态 (533.42-533.63 eV),中结合能态 (531.21-531.26 eV)和低结合能态(530.13-530.44 eV)O1s;覆Os膜阴极上低结合能O1s含量为36.21%,是覆W膜阴极23.44%的1.56倍。

3.5 阴极表面Ba的光电子谱

图6给出了两种阴极表面 Ba3d(含 Ba3d5/2,Ba3d3/2)的光电子谱。由图6看出,覆Os膜阴极与覆W膜阴极相比,前者Ba3d峰的结合能明显低于后者,差额高达0.75 eV。根据文献[18],当谱峰向低能方向位移时,Ba元素趋于氧化。Ba3d结合能相对较低,说明覆Os膜阴极表面Ba的氧化程度相对较重。

表1 阴极激活后的表面成分

4 分析与讨论

4.1 阴极表面氧的化学状态

根据文献[19],在由低温到高温的激活过程中,氧会依次经历一系列的转变过程:

其中(g)代表气态,(a)代表吸附态,(l)代表晶格态。

表2 激活后试样表面O1s的结合能及该氧种占总氧量的相对比例

图5 激活后阴极表面的O1s光电子谱

图6 激活后阴极表面Ba特征主峰Ba3d的光电子谱

激活的目的是为了除气和使阴极表面产生足够数量的超额钡。O2-(l)对应的Ba为完全没有电子发射能力的晶格离子 Ba2+(l)。正常激活后,O2(g)和O2-(l)的数量都应该很少。据此,激活中阴极表面氧的主要转变过程可简化为下式:

阴极高温激活时,氧发生两段式衍变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式(3)进一步简化为

一般情况下,一个原子或分子获得一个额外的电子后,其外层的电子总体上变得更容易失去,因此,沿着式(4)箭头方向,氧的结合能是逐步降低的。文献[20,21]在分析 Mo-La2O3模拟阴极的高温化学态时,也给出了类似的结论。

结合表2看出,在激活状态下,不同覆膜层对应的 O1s的化学态存在明显差异:覆 Os膜阴极O-(a)和O2-(a)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覆W膜阴极。

4.2 阴极表面Ba原子的化学状态

在激活过程中,由阴极孔隙内通过反应产生并扩散而来的 Ba原子,一部分直接蒸发,另一部分则被阴极表面的氧层所吸附。在阴极表面的氧层中,有(a),(a)和O-(a)3种氧种,其中,O-(a)对钡的吸附作用最强,它将优先捕获钡原子。按照电荷平衡的规律,被O-(a)捕获的 Ba原子将转变为Ba+(a)。(a)数量虽然比较多,但其大部分在钡原子扩散到来之前就已存在于阴极表面,并与表面的W和Os原子形成了较强的吸附,考虑到其对Ba的吸附能力弱于O-(a),因此其捕获的Ba原子应相对较少。基于电荷平衡规律,(a)捕获的钡原子将主要转变为Ba2+(a)。(a)数量相对最少,其捕获钡原子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其吸附的钡原子的数量应是最少的。同样基于电荷平衡的规律(a)对应的Ba原子应转变为Ba+(a)。

综上所述,激活后阴极表面的钡原子主要有两种化学状态,一是 Ba+(a),二是 Ba2+(a)。在钡原子的两种化学态中,Ba+(a)的含量相对较高,Ba2+(a)的含量则相对较低。两种状态均属化学吸附氧化态。

4.3 阴极表面的超额钡

张恩虬院士认为,“超额钡必须是尚未完全失去两个高能6s电子,而又吸附在某些原子团上、其周围存在着从量子数的观点看可以接受电子、而从电荷平衡的观点看已经不能再接受电子的轻元素时,称为超额钡”[4]。

Ba+(a)仅失去了一个高能6s电子,符合失电子数要求,其次,与之配对的氧元素可以并已接受了一个电子,与钡元素共同构成了吸附态下的电荷平衡,不再接受新的电子,因此也符合配对原子或原子团的要求。因此有理由认为,Ba+(a)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超额钡。

除Ba+(a)外,是否还存在其它形式的超额钡?从前面的定义看,还存在一种可能,即保留两个高能6 s电子的吸附钡原子,其化学式为Ba(a)。但是,激活后的M型阴极表面几乎不可能存在中性的钡原子,自然也就不可能存在Ba(a)形式的超额钡。

为了便于区分和标识氧的吸附方式,也为了更准确地反映超额钡的概念,我们将超额钡的两种情况,即与O-(a)互作用产生的Ba+(a),和与(a)互作用产生的 Ba+(a)统一描述述为:超额钡是由(O-(a),(a))原子团所吸附的Ba+(a)离子。

4.4 Os膜增加浸渍阴极发射能力的机理

众所周知,阴极发射能力取决于阴极表面超额钡的含量。超额钡含量越高,阴极发射能力越强。

我们注意到,Os膜具有非常特殊的性质,这就是Os特别容易氧化,而形成的氧化物又具有很低的熔点。OsO4熔点仅为40℃。如此低的熔点,意味着该氧化物很不稳定,在很低的温度下就可以产生分解。相比之下,金属W则完全没有此特性,其氧化物WO3的熔点高达2700℃,这意味着W一旦氧化,将保持很高的稳定性。

覆Os阴极的激活温度为1100℃~1150℃,这一温度远高于Os氧化物的熔点和分解温度。因此,很自然地,在激活过程中Os表面的氧化物会持续不断地产生分解和蒸发,这种分解和蒸发将随激活温度提高愈演愈烈。根据 4.1节的分析,这种氧化物的分解和蒸发将推动阴极表面的氧沿(a)→(a)→O-(a)快速衍变,结果在阴极表面生成了较多的低能氧O-(a)。相比之下,覆W膜阴极或浸渍阴极,在激活前阴极表面的金属元素主要为W,而WO3的熔点远高于阴极激活温度,因此激活过程中,W氧化物的分解及蒸发相对较少,氧的衍变相对缓慢,结果只能在阴极表面生成数量较少的低能氧氧种O-(a)。由于低结合能O-(a)对 Ba+(a)有着天然的、强烈的吸附作用,因此激活后的阴极表面能够捕获到更多的超额钡。超额钡是阴极发射的根源,超额钡数量显著增加以及超额钡在阴极表面的分布范围明显扩大,必然使得浸渍阴极的发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5 结论

研究表明:浸渍阴极表面溅射沉积一层W膜或Os膜后,阴极表面由单一成分金属薄膜和少量微孔隙组成;覆W膜阴极和覆Os膜阴极在1000℃的发射电流密度依次为3.02 A/cm2和8.04 A/cm2,比值为1:2.65;覆Os膜阴极表面O含量为32.40 at%,略低于覆W膜阴极的35.05 at%。覆Os膜阴极表面Ba含量为20.54 at%,是覆W膜阴极的1.40倍;阴极表面的氧有3种状态,即吸附氧(a)、吸附氧(a)和吸附氧O-(a);覆Os膜阴极表面O-(a)含量为36.21%,是覆W膜阴极23.44%的1.56倍;覆Os膜阴极Ba3d峰的结合能明显低于覆W膜阴极,显示出钡处于一定程度的氧化状态;阴极表面的Ba原子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正一价的吸附Ba离子Ba+(a)和正二价的吸附Ba离子Ba2+(a);对于浸渍阴极和覆 Os膜阴极而言,超额钡为被 (O-(a),(a))原子团所吸附的Ba+(a)离子。

进一步研究认为,Os膜的特殊性质使得覆 Os膜阴极具备了高的电子发射能力。Os膜的特殊性质在于,表面容易氧化且氧化物具有很低的熔点。在激活过程中,Os膜表面的氧化层会产生快速分解和蒸发,直接推动阴极表面生成较多的低能氧种O-(a)。低结合能氧O-(a)的增加使得阴极表面能够捕获到更多的超额钡,因此使得浸渍阴极的发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1]Zalm P and Van Stratum A J A.Osmium dispenser cathodes[J].Philips Technical Review,1966,27(314):69-75.

[2]Green M C,Skinner H B,and Tuck R A.Osmium-tungsten alloy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improved M-type cathodes[J].Applied Surface of Science,1981,8(1):13-35.

[3]Thomas R E,Gibson J W,Hass G A,et al..Thermionic sources for high brightness electron beams[J].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1990,37(3):850-861.

[4]张恩虬,刘学悫.关于钡系统热阴极的电子发射机理[J].电子科学学刊,1984,6(2):89-95.Zhang En-qiu and Liu Xue-que.On the emission mechism of barium containing thermionic cathode[J].Journal of Electronics,1984,6(2):89-95.

[5]Brion D,Tonnerre J C,and Shroff A M.Evaluation of the work function distribution of impregnated cathodes[J].Applied Surface Science,1983,16(2):238-249.

[6]Rachocki K D,Lamartine B C,and Hass T W.Angle resolved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study of m-type cathode activation[J].Applied Surface Science,1983,16(2):40-54.

[7]Makarov A P and Kultashev O K.A work model for barium dispenser cathodes with the surface covered by metal Os,Ir or Os (Ir)W alloy layer[J].Applied Surface Science,1997,111(3):56-59.

[8]Chen D S,Hecht M H,Lindau I,et al..Surface studies of the tungsten dispenser cathode[J].Applications of Surface Science,1982,13(3):321-328.

[9]张洪来,由玉新,程永吉.复铼膜阴极的发射和表面特性[J].电子科学学刊,1990,12(4):418-423.Zhang Hong-lai,You Yu-xin,and Cheng Yong-ji.Emission and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a dispenser cathode coated with rhenium[J].Journal of Electronics,1990,12(4):418-423.

[10]方厚民,苏煦春,江定健.钡钨阴极表面的光电子谱研究[J].电子科学学刊,1992,14(3):332-336.Fang Hou-min,Su Xu-chun,and Jiang Ding-jian.Investigation of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of the Dispenser Cathodes[J].Journal of Electronics,1992,14(3):332-336.

[11]Zhang Honglai,Liu Yanwen,Zhang Mingchen,et al..Emission and surface characteristic of ternary alloy Ir/Re/W-coated impregnated tungsten cathodes[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5,251(4):130-133.

[12]Li Yu-tao,Zhang Hong-lai,Liu Pu-kun,et al..A new dispenser cathode with dual-layer[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5,251(2):126-129.

[13]李玉涛,张洪来,刘濮鲲,等.中间层 Re的加入对覆膜钡钨阴极性能的改善[J].物理学报,2006,55(12):6677-6683.Li Yu-tao,Zhang Hong-lai,Liu Pu-kun,et al..Improved performance of the dispenser cathode with a Re intermediate layer[J].Acta Physica Sinica,2006,55(12):6677-6683.

[14]Raju R S,Barik R K,and Tanwar A K.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alloy-film dispenser cathodes[C].IEEE International Vacuum Electronics Conference,Kitakyushu,2007:1-2.

[15]Yin Sheng-yi,Zhang Hong-lai,and Ding Yao-gen.Manufacturing for high-performance multibeam cathodes[C].IEEE International Vacuum Electronics Conference,Rome,2009:287-288.

[16]阴生毅,张永清,张洪来,等.一种阴极三元合金膜及制备覆膜浸渍扩散阴极的方法[P].中国,ZL2007 1 0118004,2007.Yin Sheng-yi,Zhang Yong-qing,Zhang Hong-lai,et al..A kind of ternary alloy film and a method for preparing impregnated dispenser cathode coated with film[P].China Patent ZL2007 1 0118004,2007.

[17]Watts J F,Wolstenholme J著,吴正龙译.表面分析(XPS和AES)引论[M].第 1版,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48-49.

[18]Moudler J F,Stickle W F,Sobol P E,et al..Handbook of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Database[M].The First Edition,Eden Prairie:Perkin-Elmer,1992:138-154.

[19]Bielań ski A and Harber J.Oxygen in Catalysis[M].First Edition,New York:Marcel Dekker,1991:45-72.

[20]聂祚仁,左铁镛,周美玲,等.Mo-La2O3模拟阴极的高温XPS/AES研究—Ⅰ.表面氧状态及其性质[J].中国稀土学报,1999,17(2):135-139.Nie Zuo-ren,Zuo Tie-yong,Zhou Mei-ling,et al..High temperature XPS/AES investigation of Mo-La2O3model cathode I.Species and properties of oxygen on surface[J].Chinese Journal of Rare Earth,1999,17(2):135-139.

[21]聂祚仁,左铁镛,周美玲,等.Mo-La2O3模拟阴极的高温XPS/ AES研究—Ⅱ.激活过程中La的变化及对发射的影响[J].中国稀土学报,1999,17(4):342-346.Nie Zuo-ren,Zuo Tie-yong,Zhou Mei-ling,et al..High temperature XPS/AES investigation of Mo-La2O3model cathode Ⅱ.Changes of La during activation processes and its effects on emission[J].Chinese Journal of Rare Earth,1999,17(4):342-346.

猜你喜欢

光电子结合能阴极
先进微电子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专题引言
晶体结合能对晶格动力学性质的影响
Evaluation of Arctic Sea Ice Drif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Near-surface Wind and Ocean Current in Nine CMIP6 Models from China
借鉴跃迁能级图示助力比结合能理解*
场发射ZrO/W肖特基式场发射阴极研究进展
ε-CL-20/F2311 PBXs力学性能和结合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Franck-Condon因子计算及甲醛光电子能谱的理论研究
IT-SOFCs阴极材料Sm0.8La0.2Ba1-xSrxFe2O5+δ的制备与表征
微生物燃料电池空气阴极的研究进展
先进显示与光电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