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都的秋》的语篇功能分析

2011-09-19

关键词:故都的秋主位北国

唐 芳

(广西师范大学,桂林541006)

《故都的秋》的语篇功能分析

唐 芳

(广西师范大学,桂林541006)

以《故都的秋》一文为例,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从语篇结构和语篇衔接两个方面分析其语言特征,从语义层面上探讨了散文的语言特征及散文的重要特征形散神不散的关系,为散文评价和写作提供了一个语言学视角。

《故都的秋》;主位分析;衔接;语篇功能

一、引言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篇是一个意义单位,是人们实际进行的语言交流实例,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讲的话或写的文章。语篇属于语义范畴,它不是句法中大于句子的单位,也不是段落。在语义层中,把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语篇的功能,叫语篇功能。语篇功能包括三个子系统,即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1]。近年来我国学者已经对语篇功能分析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逐步用功能语言学语篇功能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及其翻译,这不仅促进了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也为文学研究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借鉴陈建生、谭青松于2009年发表的《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寓言体儿童故事《小鸟与大熊》[2]的研究方法对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进行语篇功能分析,对其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进行分析,试图从功能语言学角度为散文寻找“形散神不散”的理据。

二、主位分析

研究主位结构的意义主要在于了解和掌握有关中心内容的信息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如果能正确划分构成某个语篇的各个小句和小句复合体的主位和述位,就可以发现讲话者的起点是什么,想要传递的信息与哪些内容有关[1]。主位可以分为非标记性主位、标记性主位、复项主位、零主位。每种主位的使用对文章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下面是笔者对本篇散文主位类型的统计数据:

表1 《故都的秋》一文主体类型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全文共55个主述位结构,其中有6项主述位结构因为承前省略了主语,只剩下1个述位,称为零主位,复项主位15例,简单主位34例,其中非标记性主位占了20例,剩下只有14例非标记性主位。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非标记性主位

非标记性主位是指充当小句主位的成分同时又充当小句主语,通常由名词词组充当。从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本文的非标记主位只有14例,占所有主位类型的25.5%。而在这14例非标记性简单主位里没有一例主位与其他13例重复,而且也没有一例主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在这些做主位的名词前面都有着丰富的修饰成分,这打破了我们对传统简单非标记主位的印象:简单、单调。在这里,每一例简单非标记主位都是“简单”而不简单。在这里笔者将列举其中的几例进行分析:

(1)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3)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

这三例主位的中心名词很简单:七八月之交、落蕊、遥想。但是在它们前面,作者为其增添了内容丰富、辞藻优美的修饰成分,使得一个简单的名词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七八月之交”是一个怎样的时节,单看这个词可能不会有什么样的意象进入我们的意识,但是作者写成了“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使得其意象丰富起来,读者看到这些文字,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个丰收的秋天的意象,其间的美好难以言表。“落蕊”是怎样的一种落蕊,作者描述出一种“像花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为北国的秋天增添了一种别致的风景。“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里面又包含了多少北国的秋所特有的韵味,读者自然能从其中品味。如果去掉这些修饰成分,内容将会变得干枯,文辞便会显得单调,本篇散文将很难成为一篇琅琅上口的散文名篇。正是这样一些虽是简单主位,内容却不简单的非标记性简单主位使得文章的内容如此丰富,使得北国的秋如此富有韵味。

(二)标记性主位

标记性主位,是指主位不是小句的主语成分,而是其他成分,如状语等。文章中标记性主位共有20例,占所有主位类型的36.3%。在这20例标记性主位里,用作时间、地点、方位状语的占的比重最大,如: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②在南方;③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其余的多为承接上文的短语,如:①说到了牵牛花;②可不是么;③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这三句都是用来承接总结上文所述内容,从而引起下文。正是这些标记性主位使得本篇散文连贯而富有逻辑地融为一体,促成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三)其他主位

其他主位主要由复项主位和零主位构成。复项主位主要由汉语中表示条件、假设、让步等意义的特殊结构构成。在本文中共有15项复项主位,其中有表让步的,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也有表转折的,如:“可是啊,北国的秋”;有表因果的,如:“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有表并列的,如:“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有表递进的,如:“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也有表假设的,如:“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这些包含着各种连接词的复项主位,使得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纵然作者描写的景物跨度很大,也丝毫不显得混乱,使得散文形散神聚。

零主位在本文中只有6项,所占比例较少,而且集中在以下两个句子里:

(1)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①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②遇见熟人,③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

(2)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④尝不透,⑤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⑥也并不是美酒……

例句中标记数字的地方表示省略了主位,在第一句中,“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在后面的三个小句里都省略了;而第二个句子中“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在后面的小句中也被省略了。这样的零主位不仅使文章看起来简洁,而且也使得文章的衔接更紧密,节奏感更强。

通过对本篇散文的主位类型的分析,笔者发现全篇中所用的非标性主位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只有 25.5%;而标记性主位和复项主位占了63.6%。然而在陈建生、谭青松的论文中所统计的《小鸟与大熊》这篇童话故事的非标性主位占到64.3%,与本篇散文统计的数据截然相反。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可以比较的数据。因为《小鸟与大熊》是童话故事,面向的是认知能力尚未成熟的儿童。如果文章的主位变换过于频繁与复杂,可能会影响儿童对文章的理解。而本篇散文则不同。本文属于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名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行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字字句句都是经作者的精心锤炼、认真琢磨,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如果本文像童话故事一样采用简单的非标记性主位,文辞就会显得单调沉闷,更谈不上有诗情画意。所以在本文中,即使是非标记性主位也很少出现简单名词做主位。在名词的前面都有丰富的定语作修饰,符合本文措辞优美的特点,更能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深眷恋。文中使用的标记性主位中,大部分是用来表时间和方位的状语,或者是用来承接上文的短语,这有利于文章在内容上衔接,融为一体。复项主位和零主位的作用也类似于此,都是为了行文更好地衔接。本文使用了各种不同主位,且比例相当,这对本文丰富的内容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衔接手段

衔接和语篇一样,是一个语意概念。它指的是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或者说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1]。衔接包括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语法衔接又分作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词汇衔接包括重复、近反义词、泛指词及类属词等。下面将仔细分析《故都的秋》的衔接手段。

表2 《故都的秋》的衔接手段

(一)语法衔接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全文主要使用语法衔接手段,共56例,占到全部衔接手段的70.9%。而在语法衔接中,连接衔接手段有36例,占整个语法衔接手段的65%,属于本文使用最为频繁的衔接手段。连接衔接手段能够增加文章的逻辑性,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重点。如:“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中先是用“无论……总是……”表示让步关系,然后用“可是……却……”表转折。如此将四个小句从意义上衔接起来。其中的转折关系又将北国的秋推到信息的焦点处,突出北国的秋的独特之处。

散文作者几乎在每一个大句里面都使用了关系连接词作为连接手段,就其原因是因为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写景与抒情跳跃性向前发展,景物描写也是十分广泛,这种跳跃性的发展对使用词汇手段有些难度,作者只能借助大量过渡性的词语来建立文章逻辑上的联系。在语法衔接手段中除了连接衔接手段,作者还使用了很多省略衔接。本文文辞优美,作者使用了很多排比手法,以增强文章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使用排比手法就不得不借助省略的衔接手段。如果不借助省略,文辞将会显得十分啰嗦累赘。例如:“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如不使用省略衔接手段,句子将会变成这样:“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静,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悲凉。”这样的句子毫无美感与节奏感可言。最后,语法衔接中的方位衔接对本文的景物描写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交代了作者对景物描写的起始点,带领读者去领略这秋的韵味。这样景物描写虽然取景广泛却也有条不紊,描写丝毫不显得混乱。

(二)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手段虽然所占比例不是很高,但也占到了三成左右,其中主要是重复和类属词。词汇重复是词汇衔接中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它通常指关键词语的重复。重复衔接不仅是简单明了的衔接手段,而且使用这种衔接手段能增加文章的韵律感。比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这里作者将“来得”重复使用了三次,与省略的衔接手段并用,使得这个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此外作者还使用了类属词衔接手法,将属于同一类下的事物放在同一段落中,使句子不仅连贯而且文采飞扬。如:“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看似无关的事物却都是南国之秋典型景物的代表。它们都属于南国之秋的美景,因此虽然看似无关的事物,却也衔接紧密。

四、结语

通过对文章进行主位分析和衔接手段分析,笔者发现散文之所以有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是因为散文所使用的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相比较其他文体类的文章有其独特之处。在本篇散文中,各种非标记性主位和复项主位及语法衔接手段的频繁使用使得散文这一取材相对比较自由的文体虽内容跳跃,却衔接紧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也正因为这些手法,使得散文的内容丰富、文辞优美。本文虽然仅分析了一篇散文,但也可以看出不同文体的文章之所以有其不同的特点,与其主位结构与衔接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为散文写作提供了一个语言学视角。

[1]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182,142,151.

[2]陈建生,谭青松.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寓言体儿童故事《小鸟与大熊》[J].湖南大学学报,2009(5):94-98.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 functionon Autumn in the Old Capital City

TAnG Fa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6,China)

Autumn in the Old Capital City is a famous articl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prose,infecting countless readers.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beautiful articl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its language features fromits structure and cohesive devices,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prose and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prose,that is,loose form with a central idea,thus provide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for prose writing and evaluation.

Autumn in the Old Capital City;theme analysis;cohesion;discourse function

I207.6

A

1009-8976(2011)01-0092-03

2010-09-27

唐芳(1987—),女(汉),广西桂林,硕士主要研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主位北国
网络新闻语篇中的主位与主位推进模式特征研究
江南如今到北国
白桦生北国
白桦生北国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
北国红豆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