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麦新品种晋燕15号的选育与推广
2011-09-15韩美善王建雄韩启亮
韩美善,王建雄,韩启亮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五寨农业试验站,山西五寨036201)
莜麦也称裸燕麦或燕麦,是我国栽培燕麦中的一个裸粒类型。按植物学系统分类,它属于禾本科燕麦属莜麦种[1]。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对莜麦农家种、野生种染色体和同工酶表型鉴定及其迁移率差异分析,结合前人的基础研究认为,莜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种”,其起源于我国,山西五寨是其初生基因中心之一。经过古人漫长的驯化栽培,莜麦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开始由山西传入其他省区,而五寨莜麦至今仍闻名全国[2]。
莜麦是我国特色的杂粮作物,有特殊的消费群体,有较强的市场优势,有比较稳定的生产区域。但是,较低的单产水平,较差的加工及食用品质,极大地限制了莜麦产业的发展。因此,坚持不懈地进行优质高产、多类型莜麦品种选育与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品种选育过程
晋燕15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五寨农业试验站于1995年用优良的杂种后代材料925-1-8(73014×华北2号)作母本、皮燕麦原始材料健壮作父本进行人工有性杂交[3],采用大群体多代选择的方法,经过连续5 a的单株选育及其后的观察、鉴定和品系比较试验,于2006年出圃,完整的系谱编号为9526-1-2-7-3-5,曾在多点鉴定试验、定点纯繁示范过程中自定名为五燕10号。在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2 a生产试验中试验编号为9526-12,于2010年8月中旬在宁武县余庄乡、五寨县原种场生产试验现场进行了田间考察,2011年5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五届九次会议认定通过,定名为晋燕15号。
2 品种试验结果
2.1 品系鉴定试验结果
2001—2002年,在五寨试验站试验区内,连续2 a进行了规范的品系测产鉴定试验。试验采用间比排列法,2次重复,以晋燕8号为对照,小区面积2001年为15m2,2002年为10m2,基本苗标准为420万~450万株/hm2,田间管理略高于生产大田。试验结果(表1)表明,晋燕15号平均公顷产量为1 945 kg,晋燕8号平均公顷产量为1 760 kg,晋燕15号平均比对照品种晋燕8号增产10.51%。
表1 2001—2002年测产鉴定结果统计
2.2 品系比较试验结果
2002—2005年,在五寨试验站试验区内,连续4 a进行了规范的品种比较试验。试验采用区组设计,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0m2,基本苗标准420万~450万株/hm2,田间管理略高于生产大田。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02—2005年品种比较试验产量结果
2002年,晋燕15号小区平均产量3.02 kg,折公顷产量3 020 kg,比对照晋燕8号(2 650 kg)公顷增产370 kg,增产率13.96%。2003年,晋燕15号小区平均产量为2.80 kg,折合公顷产量为2 800 kg,比对照晋燕 8 号(2 600 kg)公顷增产200 kg,增产率7.70%。2004年,晋燕15号小区平均产量为2.63 kg,折合公顷产量2 630 kg,比对照晋燕8号(2 500 kg)公顷增产130 kg,增产率5.20%。2005年,晋燕15号小区平均产量2.90 kg,折合公顷产量2 900 kg,比对照晋燕8号(2 470 kg)公顷增产430 kg,增产率17.41%。4 a结果为:晋燕15号小区平均产量为2.84 kg,折每公顷产量2 840 kg,比对照晋燕8号(2 560 kg)每公顷增产280 kg,平均增产10.94%。
2.3 品系多点示范结果
2006—2008年,在神池、五寨、岢岚3个县15个点上结合繁种进行莜麦新品种晋燕15号的示范试验。试验结果(表3)表明,2006年7个点平均比对照品种晋燕8号和相邻生产大田的老品种增产10.1%;2007年5个点平均比对照品种晋燕8号和相邻生产大田的老品种增产10.5%;2008年3个点平均比对照品种晋燕8号和相邻生产大田的老品种增产9.6%;3 a平均比晋燕8号和相邻生产大田的老品种增产12.0%。
表3 2006—2008年晋燕15号多点示范结果
2.4 生产试验结果
2009—2010年在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长治市、晋中市等7个试点进行生产示范。2009年平均公顷产量为2 356.5 kg,比对照晋燕8号(2 029.5 kg/hm2)平均增产16.1%,居第2位;2010年,平均公顷产量为2 167.5 kg,比对照晋燕9号(1 897.5 kg/hm2)平均增产14.2%。2010年8月,根据品种选育、试验、示范多年资料汇总及当地农技部门和广大种植户的评议和新品系在生产上实际应用情况,由山西省农作物品审办组织有关委员、专家,在宁武县余庄乡、五寨县原种场及五寨农业试验站的莜麦生产试验现场,对晋燕15号莜麦品种进行了田间考察(对照品种为晋燕9号),该品种属低秆中熟品种,熟期与对照相当,田间生长整齐一致,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抗倒伏性强,叶片宽大,叶绿色,穗为周散形,综合农艺性状较好,适宜在山西省秋莜麦产区旱平地、沟湾坝地种植。
3 品种特征特性
晋燕15号生育期90 d,比对照晋燕8号、晋燕9号分别早3,5 d。幼苗习性直立、深绿色,有效分蘖1.3个,生长势强。株高95.5 cm,茎秆节数4节,节间长平均17.5 cm。叶姿上举,蜡质层中等厚度。穗无芒,穗长20.7 cm,穗周散型,小穗串铃形,小穗数34.8个,轮层数4~5层,内稃白色、外稃浅黄色,主穗粒数56.5粒,主穗粒质量0.98 g。籽粒椭圆形,黄色,千粒质量24.5 g。抗旱性、抗寒性强,适应性较广,抗燕麦坚黑穗病、燕麦秆锈病,偶感红叶病,抗倒伏性极强。
4 栽培繁育技术要点
4.1 栽培技术要点
4.1.1 合理轮作倒茬 前茬以马铃薯、胡麻、豆类等为好。
4.1.2 整地 秋深耕结合施肥,可提高莜麦的抗旱性。春耕不宜太深。
4.1.3 浇水与施肥 饱浇分蘖水、晚浇拔节水、早浇孕穗水。施肥要以农家肥为主[4],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4.1.4 播种 适宜播期为5月30日[5]。适宜播种量120~150 kg/hm2。保证合理密度(基本苗标准420 万~450 万株 /hm2)[6]。
4.1.5 加强田间管理 做好间苗、中耕、除草、追肥工作,及时防治病虫害。
4.1.6 适时收获 进入蜡熟中后期,麦穗由绿变黄,上中部籽粒变硬,表现出籽粒正常的大小和色泽时进行收获[7]。
4.2 种子繁育技术要点
选择周边无其他品种的莜麦生产田、肥力中上等地块作为良种繁殖田,选用育种单位提供的一级原种,播量为105~120 kg/hm2,留苗密度为375万~420万株/hm2,精细整地,趁墒播种,精心管理,完熟期单收、单运、单打,把好防杂保纯关。经晾晒至籽粒含水量13%左右入库储藏[8]。
5 推广应用情况
晋燕15号于2006年出圃,通过3 a的多点鉴定试验、定点纯繁示范和2 a的生产试验、大面积示范,已得到了当地农技部门和广大种植户的认可,2007—2009年,累计示范种植面积已达150 hm2;据2011年莜麦播种面积统计,晋燕15号(原五燕10号)在忻州市、朔州市和大同市秋莜麦主产区13个县种植总面积达1.5万hm2以上,按历年平均每公顷增产75 kg、增收225元计,可增产莜麦112.5万kg,增收337.5万元。
6 品种选育小结
晋燕15号的母本925-1-8是从73014[9]与华北2号的第3代杂种群体内选择的生长优势明显、植株高大、抽穗较早的1个单株,它既有73014秆高、穗大的丰产长相,又有华北2号多花多实特性。选择结实性好、茎秆粗壮坚韧、根系发达的矮秆皮燕麦材料“健壮”作父本,其遗传基础丰富。晋燕15号汇集了73014、华北2号与“健壮”的诸多优点,可见采用大群体多代选择至关重要。
[1]张耀文,邢亚静,崔春香,等.山西小杂粮[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周建萍,刘龙龙,崔林.山西省燕麦育种现状及资源特点[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1):6-9.
[3]谷茂,李成雄,王雄.皮、裸燕麦种间杂交育种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1997,25(3):84-87.
[4]王盼忠,徐惠云.有机肥对旱地燕麦增产效应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37-38.
[5]韩美善,崔林,王建雄,等.提高晚播莜麦出苗率试验[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5):50-52.
[6]韩美善,韩启亮,王建雄.莜麦新品种技术配套试验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3):240-242.
[7]杨海鹏,孙泽民.中国燕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8]李成雄,王作柱.莜麦的栽培与育种[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9]崔林,刘龙龙.中国燕麦品种资源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4):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