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制护理在外科病房的实施体会
2011-09-15李雅文
李雅文
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本院外科通过采取责任制护理,提高了患医护满意度,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开放床位30张,主要收治外科患者,配备护士14人,年龄21~42岁,平均28.5岁,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4人,护士5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2.3%。2010年7月至12月实施传统管理模式,2011年1月至6月实施责任制护理小组的管理模式,两组统计住院患者各108例。
1.2 方法 实行责任制护理小组:综合考虑职称和护理技术,护士长全面负责本病区工作,将病区护士分为4个小组,每组责任组长1名、护士3名,组长由主管护师担任。每组负责6~8名患者,负责患者的全部治疗护理和健康宣教工作。责任组长固定上白班,其他护士参加病区治疗班和夜班的排班。护士长负责科室护理的质量监控,及时召开责任组长会议,组织业务学习和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做好详细记录。责任组长全面完成本组患者治疗护理的同时,还应完成以下工作:组织、参与危重患者的抢救;落实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制定防范措施;本组护理文书的规范书写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1.3 观察指标 ①每天输液呼叫铃声的次数。②输液呼叫后护士到位时间。③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知晓情况。④患者的护理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2
表1 两种模式下输液呼叫铃声及护士到位时间的比较(±s)
表1 两种模式下输液呼叫铃声及护士到位时间的比较(±s)
注:责任制护理小组与传统管理模式组比较,▲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输液呼叫铃声(f/次·d-1)护士到位时间(t/min)97.00±6.45 10.66±5.0责任制护理小组 16.00±2.82▲ 1.16±0.7传统管理模式组▲
表2 两种模式下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及护理满意率的比较n/n(%)
3 讨论
责任制护理是一种先进的护理制度,它不同于功能制护理,使护理工作由单一的对疾病的护理转换为对患者全身心的整体护理。
责任制护理对患者实行不同组的全程专一责任护士的护理,改变了以往那种了“打针的不管发药,发药的不管打针,打针发药的不管病情观察,备皮的不管心理变化”的情况[1],使护理质量均在患者、家属、同事的监督之下,引进了竞争机制,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责任心得到了加强,增强护理人员优质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责任制护理包干到床,每个护士有相对固定的患者,护患之间比较熟悉,密切了护患关系;护士要随时回答患者及家属的各种问题,迫使护士加强学习,病房根据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按劳分配,多劳多酬,护士的劳动与价值得到了认可与尊重,提高了护士独立思考和处理护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业务素质;
责任制护理加强了医护协作,每个护士均明确了自己负责的床位,对每例患者的治疗、病情、心理变化等心中有数,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合理需求及时地向管床医生告知,并积极参与诊疗抢救,使医护工作同步协调,提高了医疗质量。
[1]陈晓红.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公立医院护理工作改革探讨.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