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类及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1)

2011-09-13钱岳晟朱鼎良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证型病患者原发性

钱岳晟,张 怡,朱鼎良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先天遗传形成和后天环境影响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方面是固有的和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体质类型决定了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体质类型是相对恒定的,本课题组在以往研究中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以腻滞质和燥红质两种体质类型为主要特征,且痰湿体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更大[1,2]。最近,本课题组对社区人群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体质分类状况评定,并对不同体质类型人群进行心血管危险状况进行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有关标准[3],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 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近两周内服降压药血压<140/90 mmHg者为高血压。

参照匡调元[4]的体质分类判断标准,腻滞质:体形肥胖,中脘痞满,口甜黏,身重如裹,大便不实,口干不饮,胸满昏眩,脉濡或滑,舌苔腻。燥红质:形弱消瘦,口燥咽干,内热便秘,尿黄短少,饮不解渴,少眠心焦,五心烦热,喜凉饮,耳鸣耳聋,脉细眩数,舌红,少苔或无苔。倦晄质:面色晄白,气短懒言,乏力眩晕,心悸健忘,动辄汗出,手易麻,脉细无力,舌淡。正常质:体壮力强,面色润泽,胃纳佳,耐寒暑,口微干,二便调,脉有力,舌象正。

心血管危险因素判断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修订,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以连续或累积吸烟6个月或以上者,且调查前30 d内仍在吸烟;血脂异常以总胆固醇(TC)≥5.7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LDL)>3.6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HDL)<1.0 mmol/L;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以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肥胖以腰围男性≥85 cm、女性≥80 cm,体重指数(BM I)≥28 kg/m2;缺乏体力活动以平时不进行任何体力运动(上下班和外出购买食物除外)。

1.2 纳入标准 入选对象来自2008年5月—2008年7月在上海市3个社区人群,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患者,年龄35岁~80岁,性别不限,能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一般检查及生化检测 由专人测量坐位血压,每次测压3遍,取3遍读数的均值作为血压值;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并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测定血糖(FBG)、TC、三酰甘油(TG)、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人口学资料 在被调查的1 016例中诊断为高血压病患者623例,其中男 244例,女379例;年龄 35岁~80岁(63.92岁±10.55岁);腰围(84.72±10.91)cm;BMI(24.60±3.46)kg/m2;收缩压(SBP)136.85 mmHg±13.63 mm Hg,舒张压(DBP)83.69 mmHg±8.89 mmHg。

2.2 中医体质分类 623例高血压患者中按中医体质分类标准分为腻滞质345例(55.4%),燥红质138例(22.2%),倦晄质36例(5.8%),正常质104例(16.7%)。

2.3 不同体质的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状况 623例高血压患者按照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层,中危和高危人群占97.7%,在这些中危和高危的患者中腻滞质明显多于其他体质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腻滞质患者增龄、吸烟、血脂异常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体质类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3、0.016)。详见表1。

表1 不同体质的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 例(%)

2.4 不同体质的高血压病患者检查指标的比较 在不同体质组中,腻滞质组在腰围、BMI、TG和 UA高于其他体质组(P<0.05或P<0.01);燥红质组在SBP高于其他体质组(P<0.05);倦晄质组 TC高于其他体质组(P<0.01);DBP、FBG、Cr、BUN和UA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体质的高血压病患者检测指标比较( ±s)

表2 不同体质的高血压病患者检测指标比较( ±s)

体质 n SBP(mmHg) DBP(mmHg) 腰围(cm) TC(mmol/L)TG(mmol/L)FGB(mmol/L)Cr(μmol/L)BUN(mmol/L)UA(μmol/L) BMI(kg/m2)腻滞质345 137.54±14.35 83.60±9.16 85.99±11.15 5.08±1.17 2.64±3.93 5.60±1.39 75.43±20.08 5.52±1.55 329.44±94.99 24.93±3.56燥红质138 138.21±13.23 83.89±8.62 84.70±11.29 4.94±0.85 1.82±0.88 5.59±1.57 71.35±21.36 5.55±1.25 303.38±83.31 24.42±3.43倦晄质 36 134.19±12.08 83.06±9.55 84.00±9.46 5.58±1.35 2.18±1.69 5.71±1.06 72.11±20.95 5.35±1.17 297.45±91.18 24.73±2.99正常质104 133.66±11.60 83.92±8.21 80.79±9.13 5.13±0.95 1.75±1.09 5.51±1.32 74.09±21.23 5.53±1.53 326.00±91.03 23.68±3.15

3 讨 论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方面是固有的和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体质类型决定了证型[5]。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体质类型是相对恒定的,本课题组在以往研究中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以腻滞质和燥红质两种体质类型为主要特征,本次的人群调查中,再次证实了以这两种体质为主要的类型,分别占55.4%和22.1%。朱燕波等[6]在全国9省市对7 782例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实施调查,同样显示腻滞质、阴虚质和气虚质是最容易发生原发性高血压的体质类型。根据中医临床的辨证分型[7],主要可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浊壅盛4证。由此可见,这4种临床证型就是从两种体质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验证了体质类型决定了证型的疾病规律。

以往的研究主要从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脂联素水平等方面揭示腻滞质的高血压患者比其他体质类型的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靶器官损害[1,8-10]。本研究从人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发现腻滞质高血压患者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均高于其他体质类型的患者,这些明显升高的危险因素除了年龄增长是不可抗拒的外,吸烟和血脂异常完全能够控制的。从中医体质学角度分析痰湿的形成有先天因素,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8-10],更重要的是与后天的饮食不节密切相关,如能对腻滞质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干预,进行合理的生活指导和饮食控制,有可能延缓高血压病情的发展,防止靶器官损害的发生。

[1] 钱岳晟,张伟忠,周怀发,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表型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杂志,2002,2:49-51.

[2] 符德玉,赵彦功,任敏之,等.高血压证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11):2087-2088.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J].高血压杂志,2000,8(1):94-102.

[4] 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88-90.

[5] 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 3个关键问题[J].中医杂志,2006,47(4):250-252.

[6] 朱燕波,王琦,邓棋卫,等.中医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40-4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 1辑)[S].1993:28-31.

[8] Qian YS,Zhou XO,Zhang Y,et al.Study o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genetic polymorphisms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 patients of two different kind s of TCM consitution[J].Chin J Integr Med,2007,13(3):175-179.

[9] 钱岳晟,张怡,周晓鸥,等.痰湿体质高血压病患者脂联素异常与脂联素基因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454-457.

[10] 钱岳晟,高平进,张怡,等.痰湿质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脂联素基因相关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7):653-657.

猜你喜欢

证型病患者原发性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