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虫杂交棉慈杂1号栽培技术试验
2011-09-12陈素娟许林英王显栋金珠群周南镚王涤龙韩崇雷
陈素娟,许林英,王显栋,金珠群,周南镚,王涤龙,韩崇雷
(1.浙江省杭州市蚕种场,浙江 杭州 310021;2.浙江省慈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 慈溪 315300;3.江西省龙南县农业和粮食局,江西龙南 341700)
慈杂1号属中熟抗虫杂交棉,由慈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2009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结铃性强,铃较大,衣分较高,纤维品质优良等特点。为探讨合理的育苗方式、种植密度、施氮量及基追比例,特进行本试验。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于2010年4月21日开始在慈溪市农业创新园区内进行。
试验用抗虫杂交棉种子慈杂1号来自慈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2 试验处理
试验采用旋转设计,共设9个处理组合,育苗方式水平3个:营养钵育苗,地膜点播,基质育苗(带基质);667 m2施氮量 (纯氮)水平3个:15,20,25 kg;基追肥比例水平3个:基追比25∶75、30∶70、35∶65(追肥分 2 次施用);667 m2密度水平3个:1 600株,2 200株,2 800株。具体处理组合见表1。
试验不设对照,随机排列,重复3次。行长4.35 m,平均行距 1.15 m,4行区,小区面积20 m2。
基质育苗30℃条件下24 h催芽后上盘,地膜点播每穴3~4粒,营养钵育苗每穴2粒,5月13日营养钵、基质育苗移栽。
2 结果与分析
2.1 育苗方式的效应
从表2-3可见在不同的育苗方式下,营养钵棉花总体表现为:单株结铃数为31.65个,铃重为5.32 g,低于基质育苗 (分别为31.78个和5.43 g),高于地膜直播棉花 (分别为30.81个和5.31 g)。原因是:一方面,地膜直播棉花整体表现为出苗不整齐,从而出现缺株情况。另一方面地膜棉花的株间差异大,导致棉花植株高低不齐,单株平均结铃数减少,平均铃重稍有偏轻。特别是密度较稀的表现尤盛。籽、皮棉产量,营养钵棉花分别是306.60 kg和125.54 kg,略高于基质育苗 (分别为294.99 kg和122.04 kg)和地膜直播 (分别为281.64 kg和115.75 kg)。并且处理3和处理1,6,4,9,5产量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表明在基质育苗条件下低密度对棉花的产量影响更甚。
2.2 种植密度的效应
由表2-3可见,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单株结铃数在667 m2种植1 600株条件下最多,为38.56个,2 800株条件下最少,为26.24个,2 200株条件下则为29.44个,这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结铃性减少的一般规律相符。单铃重变化不大。籽、皮棉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667 m2籽、皮棉产量在2 800株条件下分别为301.51 kg和124.93 kg;高于2 200株 (分别为298.25 kg和123.14 kg),更高于1 600株 (分别为283.47 kg和115.27 kg)。
表1 杂交抗虫棉慈杂1号栽培试验处理设计
表2 各处理组合的主要经济性状及667 m2产量
表3 各因素水平的主要经济性状及667 m2产量
2.3 施氮量的效应
由表2-3可见,667 m2施氮量20 kg的表现为单株结铃数最多,籽棉产量最高,皮棉产量基本与15 kg的持平。15 kg的单株结铃数最少,籽、皮棉产量均与20 kg的相差不大。而25 kg的则表现为,虽单株结铃数较多,但籽、皮棉产量均低于2个施氮量水平较低的。
2.4 不同基追肥比例的效应
由表3可得,基追肥比例30∶70的单株结铃数为32.57个,而基追肥比例 25∶75和35∶65两者差异不大,分别为30.80个和30.86个。基追肥比例对单铃重、籽棉和皮棉产量的几乎没有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抗虫杂交棉慈杂1号用营养钵育苗,667 m2种植2 800株,施氮量在 20 kg,基追肥比例为35∶65,更有利于的棉花经济性状和产量的提高。
由于近年来种业公司受商业利益的影响,抗虫棉种子包装规格由原来每袋的500 g下降到300 g,农户为了节省成本,种植密度逐年下降,好多田块甚至667 m2只种植1 300株,使之形成较多的晚秋桃,造成产量下降,也导致了棉花品质下降。基质育苗是较为省工节本的一种新型棉花栽培技术,高密度条件下与营养钵育苗的产量基本持平,因此在用工成本较高的条件下,值得推广。本试验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设密度更高的处理,不能提出适宜的种植密度建议。
[1]许林英.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基质育苗幼苗生长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09(2):325-326.
[2]许林英.播种、移栽期对基质育苗棉花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J].浙江农业科学,2010(5):99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