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热化湿法对浅表性胃炎伴HP感染的影响

2011-09-12冯玉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湿热型浅表性螺杆菌

冯玉萍

(黄河中心医院,郑州 450003)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也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及胃癌的启动因子[1],根除 Hp是治疗胃病的重要措施并可以降低胃癌发病率。目前按庐山共识推荐的一线标准三联治疗方案治疗,Hp耐药逐渐上升,根除率逐渐下降,寻找 Hp敏感药物,提高 Hp根除率是当前治疗胃肠疾病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浅表性胃炎(中医属于湿热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7月至2010年2月我院中医科门诊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86例,符合新悉尼系统诊断标准[2]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并经快速14c尿素酶呼气试验和胃黏膜组织活检证实HP感染的患者。HP感染胃病诊断标准参照《第三次全国 Hp若干问题共识会》[4],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男20例,女23例,年龄24岁~68岁,平均年龄 40.21±11.05岁,病程在 1~20年;对照组43例,男21例,女22例,年龄在25岁 ~66岁,平均年龄41.08±10.61岁,病程在1~22年,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排除标准: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特殊性胃炎、胃癌等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中药 +标准三联疗法:陈皮12g,半夏 10g,云苓 10g,甘草 10g,苍术 30g,黄柏 10g,黄连10g,乌贼骨 30g,煅瓦楞 30g,白及 15g,水煎服每日 1次1月,泮托拉唑40mg,甲硝唑0.4,克拉霉素0.5,每天两次×7d,观察组单独应用标准三联疗法7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临床症状评分:通过观察脘腹痞满疼痛,口干口苦,食少纳呆,身体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脉滑,舌红苔黄腻等临床症状,对治疗前后进行评分,计算公式:证候疗效=(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100%)。然后应用证候疗效分级:(1)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2)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3)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4)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不足30%。

胃镜检查:在治疗前进行1次胃镜检查,疗程结束停药4周后再进行1次胃镜检查。

HP根除标准:停药4周以上复查胃镜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快速14c-尿素酶呼气试验,HP均为阴性者为根除。

1.4 总疗效判定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理化检查恢复正常;显效:临床重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积分减少2/3以上,理化检查明显改善;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减少,积分减少1/3,理化检查有所改善;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 珋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疗效采用秩和检验,以 P<0.05为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表1 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对比表

治疗组临床治愈 11例,显效 15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8.6%;而对照组临床治愈7例,显效 11例,有效 7例,无效 18例,总有效率58.1%,治疗后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明显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已被确认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中医辨证分析以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为严重,各种证型 HP感染顺序是脾胃湿热 >肝胃不和 >脾气虚证[5]。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中湿热型胃炎密切相关。因此,以清热化湿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治疗关键。苍术、陈皮、半夏、云苓、甘草及健脾燥湿、理气和中,黄柏、黄连清热,瓦楞有消痰散结、活血止痛,煅有制酸功能,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乌贼骨收敛止血,制酸止痛。现代医学报道,黄连、黄柏有抑制幽门螺杆菌作用,煅瓦楞、乌贼骨、白及有抑制胃酸、促进胃黏膜修复作用,共同组成抗菌抑酸修复胃黏膜作用,以便胃炎治愈。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37-1739.

[2]Dixon MF,Genta RM ,Yardley J H ,et al.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of gastritis. The updated Sydney Syste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Histopathology of Gastritis ,Houston 1994 J[J].Am J Surg Pathol,1996 ,20(10):1161-1181.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2:134-139.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幽门螺杆菌组/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2007·庐山)[J].胃肠病学,2008,13(1):42-46.

[5]陈晴情.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关系[J].广西医药,2004,26(3):346-347.

猜你喜欢

湿热型浅表性螺杆菌
三仁汤合泻黄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的临床效果探讨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蒙医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3例疗效观察
蒙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蒙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
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