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图书馆馆藏经济类抗战文献统计分析与价值评估——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个案调查报告之一

2011-09-12唐伯友

图书馆界 2011年6期
关键词:馆藏抗战文献

唐伯友

(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重庆 400037)

文献资源建设是衡量图书馆工作的最重要指标,也是铸就图书馆特色品牌的物质基础。它是图书馆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包括文献征集、整理、典藏、保护与研究五大任务,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连续性、系统性等三大特征。

1947年重庆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建馆以来,就将抗战文献的征集和整理作为中心工作之一,长期坚持不懈。目前,我馆已经成为国内外学界公认的抗战文献搜集最全、典藏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1]108馆藏抗战文献具有相当规模、自成体系等特色。自2006年3月开始,我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包括抗战文献在内的馆藏民国文献(图书、期刊共9.2万册,1457万页)数字化工程。同时对6000种期刊机读数据和40万篇文章篇目数据的进行元数据加工。[1]1092010年底,该工程全面完成,标志着我馆抗战文献的大规模征集和整理工作基本结束。

为促进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的纵深发展,也为深度开发与利用馆藏抗战文献,在重庆市委的大力支持下,我馆正在筹建“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拟对抗战文献学术价值进行系统开发与学理研究。由于馆藏抗战文献门类多、数量大、涉及广等诸多制约因素,该项工作全面展开还有待时日。本文拟就抗战文献中的经济文献进行个案调查、统计和分析,对其学术价值进行初步评估,为上述工作提供学理探索。

1 重图抗战文献概况

1.1 重庆图书馆与抗战文献的历史渊源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纪念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和“纪念抗战”[3],决定在重庆创建“国立罗斯福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前身)。当时,作为带有明确任务的新建图书机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将存史、资政和学术研究作为建馆三大宗旨,确定以收藏罗斯福总统本人及相关的文献文物、抗战文献、国际关系文献和线装古籍等六项任务作为中心工作。六十年来,我馆虽历经风雨,馆名屡次更迭,馆址几经迁徙,但自首任馆长严文郁开始,几代重图人未敢忘却立馆宗旨和建馆任务。他们筚路蓝缕,先后在上海、南京、成都、昆明、桂林等地广泛征集,充实馆藏;细心甄别,全面整理,建立健全文献体系;默默无闻,精心呵护。最终形成今天我馆之古籍、抗战和联合国三大特色馆藏文献。

1.2 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的阶段性状况

正如已故同仁程仲琦先生说的那样,我馆抗战文献征集、整理与开发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时期“奠定基础”;西南图书馆①时期“完善系统”;重庆图书馆②时期“全面发展”[1]154。

1.2.1 “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时期(1947—1950)。1947年10月,“国立中央图书馆”重庆分馆复员时,将其“15000册战时土纸书刊”连同馆舍、器具等一起赠予“国立罗斯福图书馆”,这是我馆馆藏抗战文献的“班底”。其后,“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本着“全面搜集,重点补配,丰富藏书”的原则,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敌伪文物接收保管委员会”申请发拨图书12万余册;同时,在成都等地购进大批书籍。③这不仅奠定了馆藏基础,也充实了抗战文献藏量(具体数目不详)。

1.2.2 西南图书馆时期(1950—1955)。1950年 4月,国立西南人民图书馆成立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广泛收集抗战时期出版发行的图书”[1]47,针对“馆藏全面增加,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我馆本着“补充缺藏、增加藏量、完善系统”[1]154的原则,尽力争取“西南文教部”调拨接收、没收和捐赠的抗战文献,在品种和数量上补充了“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时期的不足和缺藏。据1958年的统计表明,这一时期已整理出抗战文献14000多种,4万余册。

1.2.3 重庆图书馆时期(1955年至今)。1955年5月,西南图书馆与重庆市图书馆、北碚图书馆合并,成立新“重庆市图书馆”。三馆合并,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抗战文献。此后,我馆对抗战文献的工作重心由征集转向整理、保管和开发等方面,但征集工作并没有完全停止。如,1957年4月~1961年6月,采购抗战文献10000多册,内部发行报刊400余种。[1]14随着整理工作不断深入,抗战文献的统计数据也不断更新。如,在1957、1958年,我馆先后完成《抗战时期出版图书书目》第一、二辑和《馆藏旧期刊目录》的编写工作。其中统计数字表明,当时我馆拥有抗战图书13435种,期刊6039种,报纸312种,共计19786种;[1]1541984 年,我馆完成抗战图书27710 种、60041 册的全部分编工作[1]53;据1997 年统计:馆藏抗战图书有 30792 种、89909 册。[1]1082007年,根据已经完成数字化的抗战文献目录统计:馆藏抗战图书 29439 种。[1]108

目前,我馆抗战文献最新统计数字是:图书29017种、期刊3255种、报纸233种,共计32505种。[4]

2 重图经济类抗战文献调查统计

面对3.2万余种、近9万册的馆藏抗战文献,如何对其学术价值进行全面、系统和有效地调查统计与分析评估,目前在学界还没有先例,更没有经验借鉴。笔者试图选取某类界限明确、数量适中,且具代表性的文献做一次尝试。经过反复考察,发现经济类抗战文献具有以上特征。因此,拟以其作为调查分析对象,进行一次个案分析。

2.1 调查统计准备

2.1.1 制作统计表格。为使调查工作顺利进行,笔者按照文献的书名、著者/发行者、出版社/发行机构、出版/发行时间、版次等五项指标,制作统计表,表头设计如下:

书名 著者/发行者出版社/发行机构出版/发行时间版次…… …… …… …… ……

2.1.2 制订统计标准。根据馆藏经济类抗战文献的实际情况,严格制订统计标准:1)要求调查对象是经济类专业期刊/报纸(综合性期刊/报纸不在调查之列),图书严格按照“刘国钧分类法”划定的经济类图书;2)调查范围控制在民国文献库房所有上架文献,不包括古籍库房中的民国线装书、稿本、抄本;3)关于抗战文献时间界限,严格控制在1937年7月~1945年9月;4)图书严格按照书名、著者/发行者、出版社/发行机构、出版/发行时间、版次等五项指标抄录,其中任一项不同的,则计为不同种图书;5)期刊按刊名统计,刊名相同,不同的出版地或出版者列为同一种期刊。

2.1.3 制订调查原则。调查原则:1)根据馆藏实际情况,以见到纸质文献为准则,逐册登记,不漏不重,忠实记录。2)对于本项工作,笔者利用工作之余独立完成,不假他人之手。

2.2 调查统计

2.2.1 调查统计工作。调查与统计工作同时进行,2010年10月8日至2011年3月5日,白天利用在库房工作之余,登记造册;晚间输入数据,并逐一归类,核对和分析数据。

2.2.2 调查统计结果。到2011年3月5日止,统计数据表明:我馆馆藏经济类抗战文献共计1833种,5742册(件),其中期刊(含各级政府、经济部门的专业公报)44种、图书1789种(含内部资料472种、公开出版1317种)。

3 重图经济类抗战文献统计分析与价值评估

3.1 重庆图书馆经济类抗战文献类别分析与评估

根据文献发行形式,笔者将经济类文献分为公开出版物与内部资料两类;根据文献的存在形式,则分成期刊与图书两类;根据图书内容,又将其分为调查(研)报告及建设规划、政策法规和学术著作三大类,其中公开出版文献1351种,内部资料472种。公开出版文献中学术著类占59%、政策法规类占13%、公报期刊占2%;内部资料占26%(详见表1、图 1、图2)。

表1 重庆图书馆经济类抗战文献类别表 单位:种

图1 重庆图书馆经济类抗战文献类别比例图

图2 重庆图书馆经济类抗战文献类别分布图

从经济类抗战文献总体上看,存在形式是完整的,它包括公开发行期刊、报纸、图书及各级政府部会(门)、研究机构的档案级内部资料,自成系统。尤其是,馆藏内部资料竟达472种,占26%,如此庞大的数量,在调查之前是无法想象的,是抗战文献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它是研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工作思路、重点领域、工作成效等问题必不可少的罕见的珍贵文献。

其中,一系列关于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经济调查、调研报告及建设规划的内部发行资料,在以前几乎未公之于世,具有特有性。如《重庆经济调查(上、下)》(平汉铁路管理局经济调查班编,生活株式会社1940年11月发行)、《川东农业调查(上、下)》(四川省政府建设厅1939年1月印行)、《川黔水道查勘报告 第一集》(经济部1939年印行)、《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7月印行)、《贵州、威宁、毕节、铜仁荒地区域调查报告》(农业部垦务总局1942年5月编印)、《四川东南边区酉、秀、黔、彭、石五县垦殖调查报告》(四川省政府建设厅印行,时间不详)、《西康省地质调查报告》(西康省建设厅编印)等,它们不仅可以给学术研究提供新材料,也可以为当下西部建设,如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地区经济建设提供系统的、第一手的地质勘察、矿产勘探、物产调查和民风民俗调研诸方面宝贵的资料。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部分馆藏系列调(研)查报告中有明显缺漏。如:《各重要城市粮食物价指数报告》(粮食部调查处1944年编印)至少有22期,但目前馆藏仅有第6、9、22号等三期;又如,《近七年我国十三省五十九处乡村物价调查》(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1941年1月印行)至少有六编,而目前馆藏仅有第1、4、5、6 等四编。

3.2 重庆图书馆经济类抗战文献内容涉及的产业分析与评估

根据文献内容所涉及的产业类型,将文献划分为:综合(以理论探讨为主)、三农、工商、财经及交通五大类。由于全部经济类文献数量太大,统计分析困难。故拟以学术著作类文献为例,进行统计分析。如图3所示:综合问题315种,占29%;工商问题85种,占8%;交通业38种,占4%;财税金融502种,占46%(详见图3、图4)。

图3 重庆图书馆学术著作类经济抗战文献涉及产业分布图

图4 重庆图书馆学术著作类经济抗战文献涉及产业比例分布图

从学术著作类统计看,馆藏抗战文献涉及的产业类型是完整和系统的。任何时代,理论研究引导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这类著作总是居于研究之优先地位。但是从馆藏实际看,这类文献却让位于财税金融(502种,占46%),它凸显当时学界对财税金融的关注与探索,这符合战时经济特征,也反映了战时国民政府的经济窘态与民众生活的艰辛。其次,学界将目光由传统研究重心——工商业转向三农问题,也反映了解决战时农村、农业和农民等三农问题,尤其粮政问题的迫切性。这些文献能为研究战时三农问题提供翔实的史料支撑。同时,在战时经济体制下,对传统的研究热点——工商业问题的研究呈急剧下降趋势(仅有85种,占8%)。这类文献所折射出的当时经济学界关注重点的转变,是符合战时特征的,具有十分浓郁的时代气息。但是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抗战经济史,尤其是抗战大后方经济史研究相当薄弱,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史料的支撑,这说明馆藏抗战文献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

3.3 重庆图书馆经济类抗战文献出版(发行)年别分析与评估

通常情况下,我们通过对单位时间内,文献产生数量及内容指向两个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各级政府部会(门)及研究机构的决策及工作重心变化过程。本文仍拟以经济调查、调研及建设规划这类具有明显指向和意图的文献产生年别为例,试图寻找其变化规律。统计数据表明:1937年33种,占7%;1938年16种,占3%;1939年42种,占9%;1940年61种,占13%;1941年77种,占17%;1942年66种,占14%;1943年72种,占15%;1944年37种,占8%;1945年28种,占6%;其余在1937—1945年产生,却无具体年份的有40种,占8%(详见图5、图6)。

图5 重庆图书馆献调(研)报告及建设规划类文献产生年别分布图

图6 重庆图书馆献调(研)报告及建设规划类文献产生年别比例图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我馆馆藏抗战文献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不曾中断,是完整的。同时,通过对调查、调研及建设规划类文献产生时间分布特点的分析,可以理解战时国民政府对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工作重心的变化背景。数据显示:1940年和1943年分别成为其前后三阶段工作重心转变的节点。1940年以前世界大势尚未明朗,国民政府的经济工作相对薄弱;1940年以后,尤其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的经济工作逐渐加强;1944年前后,盟国在世界范围内,反法西斯战争逐渐取得优势后,国民政府开始考虑复员,政治工作上升为中心,经济工作由此放缓。

3.4 重庆图书馆经济类抗战文献内容涉及地域范围分析与评估

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文献内容所指向的地域范围指标分析,可以了解各级政府、部会(门)及研究机构的工作重心区域。本文拟仍以经济调查、调研及建设规划这类具有明显地域指向的文献为例,试图寻找其变化规律。统计数据表明:全国性(指传统的“国统区”)201种,占42%;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西康、云南和贵州)154种,占35%;西北地区(甘肃、陕西、青海)占15种,占3%;中部地区(湖北、湖南、江西)31种,占6%;东南地区(广东、广西)22种,占5%;其余占9%(详见图7、图8)。

图7 重庆图书馆献调(研)报告及建设规划类文献指向地域分布图

图8 重庆图书馆献调(研)报告及建设规划类文献指向地域比例图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我馆馆藏抗战文献在地区分布上具有普遍性,至少在国民政府管辖范围内(新疆、西藏除外),没有遗漏,是系统和完整的。同时,通过调查、调研及建设规划这类文献的内容地域指向看,我馆馆藏抗战文献是以抗战大后方经济建设为中心,共计154种,占35%,是其他地区文献总和1.6倍以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批文献可以称为“抗战大后方经济类文献”,是研究抗战时期经济史,尤其是研究抗战大后方经济史最基本的文献,不可或缺。

4 重图经济类抗战文献调查结论

通过对我馆馆藏经济类抗战文献的个案调查、统计、分析和初步评估,笔者认为:我馆馆藏抗战文献在时间分布上不曾中断,具有持续性;在地域分布上,以大后方为主,遍及国民政府行政区域,没有遗漏,具有普遍性;在文献类别上,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哲学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系统性。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目前我馆馆藏抗战文献总体上具有规模性、系统性两大特征,对研究抗战史,尤其是抗战大后方史极具学术价值,应该得到各界更大的关注和重视。

[注 释]

①1950—1955年间,我馆三次更名,即“国立西南人民图书馆”“西南人民图书馆”和“西南图书馆”西南图书馆是这一时期的简称。

②1955年至今,我馆先后两次更名,即“重庆市图书馆”和“重庆图书馆”。

③严文郁:《国立罗斯福图书馆筹备纪实》,http:∥www.cqlib.cn/bggk/history2_63.html.

[1]重庆图书馆编.重庆图书馆馆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邵康庆.重庆地方文献目录提要[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3]王志昆,曾 妍.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收藏与建设[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5):38—41.

[4]王志昆.现存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及其主要特点研究[A].海峡两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讨论稿),2010.

[5]王宁远,王祝康.关于在重庆建立中国抗战文献中心的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5):37—39.

[6]郭志高,覃 静,曾冉波.关于建立桂林抗战文献资源数据库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6(1):208—210.

[7]覃 静,钟 琼.桂林图书馆抗战文献征集整理及研究利用[J].抗战文化研究,2009(0):302—307.

猜你喜欢

馆藏抗战文献
名家书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藏书画作品选刊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