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旅游视角下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青海省互助县为例
2011-09-10青海师范大学张剑勇
青海师范大学 张剑勇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无序发展及过度商业利用等对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互助县“)作为青海省旅游资源重点县,有着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低碳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的趋势下,探索基于低碳旅游的理念,如何合理开发互助旅游资源之路,对青海旅游产业发展乃至其他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低碳经济及低碳旅游的概念
1.1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文,文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通过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
1.2 低碳旅游的概念及特征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所谓低碳旅游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应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
低碳旅游的实质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的旅游响应方式和低碳理念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低碳旅游有四个方面的特证:一是耗能少;二是吸碳多;三是不降低旅游体验质量;四是多方参与。
2 互助县旅游资源概况及发展现状
作为全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县拥有独特的土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土族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个性鲜明而兼容并蓄,其厚重而广博的文化体系通过土族的饮食、服饰、民居、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歌舞游艺、节日庆典、文学体育等载体得以体现。
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互助县东北部,海拔2100~4308米,公园总面积112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4.3%,森林蓄积量428.86万立方米,境内群峰巍峨,山清水秀,天高云淡,空气洁净,高原特色突出,是旅游避署、疗养度假、科普考察的胜地,是首批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之一,也是青海省唯一的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的生态公园,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风景区。
互助青稞酒以高原特产青稞为原料,用威远古井无污染的天然优质矿泉水,在继承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精心酿造而成。互助作为青稞酒的发祥地,具有四百余年的酿造历史,现如今青稞酒工业旅游已经成为互助县的特色旅游资源之一。
互助县是一个集民俗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青稞酒文化旅游资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具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唯一性突出、文化与生态旅游特色鲜明,品位高,开发价值大的资源特征。
如今,伴随着青海省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大好时机,作为旅游资源重点县的互助县,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加以培育和扶持,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加大旅游项目建设和招商力度,拓展宣传营销渠道,完善行业管理措施,推进旅游商品加快发展,注重品牌宣传和知名度的提高等有力措施,基本形成了土族民俗文化旅游、自然生态观光旅游、青稞酒文化旅游三大品牌,旅游业呈现出良好态势。截止2010年11月底全县共接待游客125.6万人次,同比增长22%;实现旅游总收入20014万元,同比增长8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亿元。
3 互助县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基础设施滞后,旅游资源开发不成规模
互助县作为一个成长中的旅游大县,制约于地方财力,政府对旅游设施的投入不足,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小,投资多为私人投资,投资能力有限;饮食服务设施、旅游商店、娱乐场所、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不配套,没有完善的接待中心,“吃、住、行、购、娱”等旅游产品均不上档次,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总体较为落后;旅游资源开发比较单一且不成规模,组合型不强,完全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3.2 经营管理不够规范,管理体制不顺
互助县旅游市场不规范、管理体制不顺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经营效益和服务质量不高,“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十分粗放;二是在旅游开发政策、配套政策、招商引资的政策制定等方面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政策可操作性不强,不利于旅游业发展;三是对旅游产业认识不到位。互助县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属地管理部门对培育旅游产业认识不到位,从而导致发展方向不明,发展后劲不足。
3.3 低碳旅游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相对比较偏远,即便是省会城市西宁市很难吸引高层次的旅游人才,而作为青海省内的互助县更是很难吸引到外地旅游方面的人才;同时青海省高校旅游业人才培训能力匮乏,导致旅游专业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互助县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互助县旅游专业人才明显不足,特别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具有低碳理念的中高层旅游管理人员严重缺乏。
4 互助县低碳旅游开发思路及对策
4.1 开发思路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的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倡导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要求,根据低碳旅游基本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低碳旅游转变旅游发展模式、扭转奢华浪费之风和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的三大目标,结合互助县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其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互助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如下:
以创建“高原旅游名县”为目标,按照互助县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一心两轴三区四点”发展布局,即依托威远镇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整合中华土族园、彩虹故乡农业生态园、精品度假区、青稞酒工业旅游、酒吧一条街、农业示范园和西部土族文化村、纳顿庄园等旅游节点,把威远镇建设成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功能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发展核心区,具体为:
一是依托独特的土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人文景观,以“西宁—五峰寺——威远镇——东沟——丹麻——五十(佑宁寺、北庄)—— 白马寺”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轴;二是以塘川镇作为生态旅游产业的桥头堡、威远镇为旅游产业发展核心、北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独特自然风光的“宁-互-北”生态旅游发展轴,增强全县旅游经济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三是依托北山、南门峡、佑宁寺三大景区,通过加大项目建设和旅游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不可复制的旅游精品景区(产品),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旅游的全面发展;四是依托高寨的区位优势、丹麻文化优势、东沟民俗优势、五峰人文优势,打造各具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特色旅游集镇。
通过上述建设,全面构筑开放带动型旅游产业体系,将互助县建设成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高原旅游名县”,实现互助旅游跨越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4.2 开发对策
4.2.1 资源开发中应注重品牌重构
互助县旅游资源开发应进一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和参与省内外旅游促销活动,围绕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中国土族,彩虹故乡”安召文化旅游节等,每年定期举办具有土乡特色的大型旅游活动, 把“中国土族,彩虹故乡”作为互助旅游宣传的核心品牌,同时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打造“创新、综合、低碳、生态”为品牌标识的新型旅游目的地,力促生态、低碳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形成。争取由政府主导再成为省级低碳旅游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文化、娱乐、旅游有大项目落地支持,在生态旅游用地、旅游公共服务、百姓休闲计划等方面具出台有瞻性的新政策、新体制、新机制,加速最佳低碳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形成,从而带动互助县低碳旅游经济的发展。
4.2.2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大低碳宣传,倡导低碳旅行观念
旅游宣传是指为一定的旅游地或者旅游企业扩大客源和增加旅游消费所进行的一系列信息传递活动。低碳旅游是新型绿色的旅游方式,其实质内容并不被广大游客熟知,但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题,其旅游行为与消费方式对旅游景区的碳排放量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互助县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加大对旅客的宣传尤为必要。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在景区设立警示牌,提倡低碳节约;二是开展游客“碳补充”活动,以便游客有机会对自己的旅游行为所产生的碳排放,进行适当补偿;三是依托环青海湖赛这个平台(如2010年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其序幕赛起点就在互助县),大力宣传低碳旅游,营造低碳旅游的氛围;四是提倡低碳的旅游方式,鼓励游客步行,引导游客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用纸质或布料的手提袋等节能低碳材料。
4.2.3 全面构建县域旅游综合体
互助县旅游资源包括民俗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青稞酒文化旅游,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均能吸引一定数量的固定游客。互助县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重低碳理念,通过积极打造县域旅游线路,完善各旅游线路的相关配套设施,将各旅游景区连成线、结成片,全面构筑县域旅游综合体,引导不同旅游景区的游客互动,延长游客在互助县的停留时间。
4.2.4 培养低碳旅游专业人才
发展低碳旅游离不开具有低碳旅游理念的专业人才,充足的低碳旅游专业人才是互助县旅游资源合理、可持续开发的根本保障。因此建议,首先相关部门加大与高校的合作,针对低碳旅游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其次引进适当比例的低碳旅游专业人才;最后培训旅游部门和景区管理人员,提高其低碳理念和旅游资源开发水平,并将其付诸于行动,实现互助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2]石培华,吴普.发展低碳旅游的思路与举措(下)[N].中国旅游报,2010.
[3]文彦.基于低碳旅游视角的炎陵县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4]青海旅游网:www.qhly.gov.cn.
[5]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旅游局2010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