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穆迪或有中国竞争者

2011-09-06周政华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27期
关键词:国家主权大公穆迪

周政华

“在国家主权信用评级领域,出现中国的声音无疑是一件好事情,但具体的评估方法还是应该与国际标准接轨,跳出一国经验的局限”

7月14日,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国际)的网站上更新了一条新闻:“大公国际将美国国家信用等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

消息发布没多久,大公国际宣传部总经理肖常燕的手机就响个不停。肖常燕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个信用评级确有其出处。她指着刚出炉的大公国际针对67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信用报告》,试图打消提问者的疑惑:“未来三年里,美国到期债务将分别达到3万亿美元、1.5万亿美元和1.3万亿美元。”

对于这组数据,上述报告称,“本次跟踪评级研究验证了上次评级的判断,展现出其偿债能力的持续下降趋势,因此大公国际将美国本、外币国家信用等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

大公国际在2010年7月发布了中国首部国家信用评级标准,以及对67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信用评级报告。一年之后,随着对一些国家评级跟进信息的不断发布,大公国际版的国家主权评级报告的非西方特色日益凸显,并引起世界范围的同行和研究者们的关注。

中国发出了声音

这并非大公国际第一次看空美国还债能力。

2010年,大公国际在首次发布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的信用评级报告时,就将美国的评级定在AA级,与中国处于同一级别。同年11月19日,美联储宣布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被大公国际下调至A级,与马来西亚、爱沙尼亚、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处于同一水平,比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对美国的评级低了两级。

被下调级别的还不仅仅是美国。今年7月以来,考虑到欧洲债务危机并未解除,大公国际将英国、日本国家信用级别分别下调一级,并将法国、意大利等国国家信用等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目前,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对这些国家的评级仍普遍高于大公国际的评级。

依照国际惯例,主权信用等级一般分为9个等级,从AAA到C,依次表明国家偿债能力由从强到弱的程度。评级之外,还有对于未来预期的展望,分为稳定和负面两种,如果给予负面展望,往往意味着有被降级的风险。

目前,美国的三家评级公司: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基本垄断了全球从国家主权信用到各类公司债券的评级业务。

大公国际发布的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报告的最大特点是,他们对67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信用评级结果,有近一半与穆迪、标准普尔、惠誉这三家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的结论不同。比如,穆迪给予美国是最高级别,但在大公国际的报告里则被降为次高级别;而对中国、沙特、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大公国际的评级又普遍比穆迪们要高出一到两个级别。

大公国际董事长关建中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之所以对一些国家评级结果与穆迪等评级有较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评级标准有所不同。

在标准普尔的评级体系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最为重要的经济指标,但大公国际更强调经济增速;此外,对于政治体制的评价上,标准普尔的标准是越接近西方政治体制的国家得分越高,而大公国际更强调越能经济增长的政治体制其得分就越高。

对于评级标准的差异,国内评级机构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副总裁周沅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任何机构所发布的评级报告,都是根据一些客观的规则和事实所作出的主观评价、分析和判断,因此,评级无所谓对错,它只是一个观点而已。

在关建中看来,大公国际发布的评级结果对于穆迪等机构也产生了影响。

在大公国际将美国评级下调至A级的半年后,今年4月18日,标准普尔将美国政府评级前景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7月14日,穆迪公开表示,若美国政府和国会就上调举债上限没达重大的协议,如长期减赤计划等,可能给予美国平等负面展望。

早在2010年7月11日,大公国际发布初评结果时,赋予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主要发生国的信用等级,基本上都低于穆迪等三家机构当时订下的级别。随后,当欧洲债务危机波及国家范围进一步扩大后,穆迪等三家评级机构才大幅下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国家的信用等级。此外,穆迪和标准普尔在去年11月和今年5月间,分别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上调一级至AA-,与大公国际对中国的评级接近。

穆迪们的危机

中国发出评级声音的同时,穆迪、標准普尔、惠誉三大信用评级巨头正在遭遇一场信任危机。

自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外界就质疑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三大评级公司,为何对潜在危机的预警如此滞后。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上述三家公司授予大量美国次级抵押债券(事后证明为垃圾债券)与美国国债同等的AAA级别。

当年5月初,美国证监会启动对这三家信用评级机构的调查,以确认其在次贷危机期间是否有不妥或是违法的行为。美国证监会交易和市场部主管埃里克·西里称,监管当局要求这些公司提供评级方法,并解释结构金融产品评级纠错的方法和程序。

最终,美国证监会认定,评级行业具有与客户公司“私下交流过度、缺乏透明性、缺乏竞争性”这“三宗罪”。欧盟也对三大评级公司展开调查,欧盟委员会负责内部市场和服务业的委员查利·麦克里维2008年7月31日在一份声明中说,次贷危机表明,以往由信用评级机构实行自律的做法不能奏效,因此必须在欧盟层面采取立法行动以加强监管。

次贷危机也为国际评级业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行业洗牌契机。

今年7月初,欧盟委员会金融服务委员巴尼耶表示,近期评级机构接连下调欧元区成员国评级,是引发欧债危机升级的主因,因此,他建议欧洲应建立自己的评级机构。今年以来,穆迪公司已经下调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的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其中,穆迪曾于7月6日,一天内将葡萄牙国债评级连降4级至“垃圾级”。

中国也有过类似遭遇。早在2003年底,中国银行业谋求海外上市之际,标准普尔宣布,除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两家政策性银行以外,其余13家商业银行都不具备投资价值,这相当于将中国银行业信用定为“垃圾等级”,为后来的银行上市增添了难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由于中国的评级公司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因此,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级别常常被穆迪等三巨头压低。

中国的评级行业最早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但受制于国内大的金融环境,其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中国拥有近百家评级机构,但其中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仅中诚信、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资信、大公国际等四家,这些公司的总营收占据了全行业收入的6成以上。

从2006年开始,美国评级机构也加快了与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合作与控制。

目前,在国内四大评级机构中,除大公国际外,国内另外三大评级机构均有合资背景。穆迪早在2006年就购入中诚信49%的股份,2007年,联合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亦有49%的股份为惠誉所持有,2008年,标准普尔与上海新世纪资信达成技术服务合作协议。

随着国内评级公司与外资的合资增多,监管层的态度也开始出现微妙的转变。

商务部发布的2007年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里,评级行业首次被确定为“限制投资”级别。一年后,2008年3月25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完善市场筛选机制和市场监管体系,培养具有民族品牌、社会公信力的征信机构。”

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公司开始借助政策东风扩大业务范围。目前,除大公国际外,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也在进行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前期研究,以扩大在业内的话语权。

中国特色,还是世界标准?

如何突破外资的包围圈,提升盈利空间,一直是困扰国内评级企业的一个难题。

大公国际选择了改变评级规则的方法,来争食穆迪们所占领的市场。但打破三巨头在全球评级市场的垄断地位,却并非易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的研究发现,2009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备案的80家信用评级机构中,有近40%的企业亏损。

目前,国内主要评级公司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发行方为评级所支付的费用,这也是国际评级行业的通行盈利模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评级业内人士表示,在这种发行人付费的模式下,经常会出现两家评级公司为获得一个客户相互竞争,提高该企业信用等级的现象。

前述人士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发布国家主权信用评级,这块业务本身并不盈利,但是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市场影响,为日后在其他业务扩张打下基础。

在发布67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半年多后,大公国际接到了一份海外“订单”,被该公司视为海外的市场的一个重要突破。

今年3月,马来西亚第二大银行——马来西亚国际商业银行(CIMB)委托大公国际对其主体进行了评级,据大公国际透露,这是该公司首次运用非西方的国际信用评级标准,来评价一家国际金融企业信用。

但这种非西方国际信用评级的标准,能否在更大范围内为市场所接受,目前仍不明确。

“按照中国特色去评估国际市场竞争力可能并不合适。”中国外汇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国家主权信用评级领域,出现中国的声音无疑是一件好事情,但具体的评估方法还是应该与国际标准接轨,跳出一国经验的局限。

猜你喜欢

国家主权大公穆迪
赫费与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思想评析
请大公鸡帮忙
崛起,莫斯科大公园
人权:个体权利与集体自决
论国家主权维护与投资者保护的适当平衡
总有一天我会超过比尔·盖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