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之后,难觅中国偶像
2011-09-06颜强
颜强
姚明的退役,让中国体育市场失去了一个最具标志性的符号人物,在整个社会没能继续开放和上升的前提下,新的体育偶像,不可能赶超前辈太多
不知道在多漫长的未来,我们都会一段又一段地回味他的成就,他的经历,他开创的历史,以及他没能来得及谱写的巅峰华章。
姚明并没有留下任何遗憾,他已经做到了最好,这是一个肌体本来就有些残缺,却坚持不懈奋斗到底的成功故事。所谓設想中的巅峰华章,只不过是我们这些看客得陇望蜀的主观期盼。
姚明是空前的,也是幸运的。他诞生在一个万事逐渐具备可能的时代,成长在一个能得到各种呵护的环境里。身高和运动天赋,是家族遗传的结晶,但在体制内接受运动培训,由业余体校走向成年运动队,这样的精英主义培育条件,对特立独出的运动天才而言,是集合了各方面优势的待遇。
这样的精英主义体制,运动人才成材率很高,但也总会在天才身上留下各种性格缺陷,以及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姚明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过早投注在他身上的压力,没有扭曲掉他的部分性格,反而让他更开朗也更有韧劲。这不并不是旧有体育体制中所能常见的。
于是当他羽翼渐丰,能踏足最高竞技平台时,大门渐次向他敞开。倘若姚明早生十年,他或许也能获得像宋涛那样的NBA机会,但是可以想象,迈出国门的过程会多么艰难。即便是只长他几岁的王治郅,都经历了不少坎坷。姚明加盟NBA,在那个时间点上,是各方妥协的结果。
于是姚明获得了开创历史大场面的机会。他由此空前。
我们也从此形成了每个周六或周日的清晨,早早起床,守候姚明和火箭比赛的习惯。NBA因此走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期,以至于大卫·斯特恩认为NBA的全球化将所向无敌。
确实,如果斯特恩手中还有几个综合影响力堪比姚明的欧洲人、拉丁人和非洲人,NBA成为真正纵横全球的大舞台,或许就将实现了。然而姚明只有一个,诺维茨基、加索尔、吉诺比利和奥拉朱旺,成就都比姚明高,综合影响力上,却无法比肩。
这样一个偶像,至少是空前的,寻找下一个姚明的说法,似乎零星闪现过,但这样的话题不可能成为热议,即便是不关心篮球,对NBA毫无兴趣的人,恐怕也知道,下一个姚明根本无从寻找。
这是中国体育苍白的一面。偶像,这样一个已经被滥用的词汇,在姚明留下的巨大背影之后,无从寻觅。
集体辉煌之下的个体光芒
李宁之前,中国似乎没有过体育偶像。我们不缺乏体育英雄,但英雄并不能完全融入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过往的体育英雄,更是一些特定集体团队的代表,更像是陈列于庙堂之上、只可远观的社会楷模。
陈镜开等前辈,说起来太久远。容国团更像是一个体育偶像,英俊潇洒,球技无双,有过在真正国际顶级大赛上征服的荣耀。可是在中国体育真正向社会大众开放,真正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传播之前,容国团已经成为了历史,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几乎同一时期,庄则栋走到了一个全民偶像的高度,甚至登堂入室,但那同样是时代的悲剧角色。
中国体育的英雄团体,由乒乓球开始,扩展到体操跳水射击羽毛球,到女排登峰造极。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这段起步期,中国体育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但是不论郭跃华、蔡振华、曹燕华,还是杨阳、赵剑华、李玲蔚、马燕红、周继红、许海峰,以及成为时代象征的女排,都是在严格的国家培育体制之下成材的体育英雄。他们更是在集体辉煌之下绽放出部分个体光芒,他们成材于体制内,得益于体制,他们之后的人生如果不是长久地依存于体制,便是回复成社会普通一员。
这样一代的体育英雄是幸运的,也是十分朴实的。这一代人,成名之后的生活轨迹,完全不是我们所熟知的体育偶像轨迹,两种趋势概括了他们成名之后的生活:留洋出国或繁荣于体制内,这当中尤以老女排明显。
选择在最风光时刻出国,然后以最普通人的方式生活定居,回复到正常人生活道路——我猜想,为了团队和家国荣誉,她们已经牺牲了太多太多,在她们内心深处,应该都有过一切归于平淡的冀望。
偶像需要个性魅力
我们都能记住那一幕: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领取金牌仪式上,国歌高奏、国旗升起,镜头锁定冠军李宁。他居然在这时刻闭上了眼睛,闭目之时,口中似乎在默唱国歌。
就是这一幕,让我突然意识到了李宁的与众不同。他的竞技成绩早就与众不同了,领奖时的闭目,更让人看到了他性格上的差异。那是一个不太鼓励个性存在的时代,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所有中国选手,奏国歌升国旗时,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凝重再凝重。唯李宁与众不同。
此后经年,李宁一再地表现出了与众不同。他并不是一个个性张扬的人物,年轻时的活泼欢快,成年之后的稳重沧桑,其实和中国体操队这个荣誉团队整体性格是契合的。只是他的成就无与伦比,却在那个时代有些出格不压抑个性,彰显自己的内心感受。我想这或许和体操这项运动所具备的强烈表现力有关,这项运动塑造了运动员部分性格,体操塑造了李宁。李宁也在无意间,真正将体育偶像概念带入中国社会:偶像也是真实存在的普通人,偶像得有个性,偶像必须具备大众感染力。
李宁之后,开始了部分市场化改革的中国体育,也进入了一个偶像勃发的时期。
职业足球这样的项目,因为关注度极高,社会影响力巨大,本来是最应该产生偶像的。职业联赛创立时最早的一批国脚们,多少都具备一些成为足球偶像的条件,从范志毅、郝海东,到此后留洋的孙继海、邵佳一等。然而由于足球整体性失败,特别是在国家队层面上,除了2002年进入韩日世界杯决赛圈,留下的几乎全都是耻辱,所以最具备市场化基础的足球,反倒树立了一系列反偶像典型。
体育偶像应该来自职业体育环境,应该具备足够的市场号召力,李宁名垂三十年,几乎为体育偶像的形成提供了各种注释要求。足球不能成功,可是在其他体育项目中,偶像迈出了成熟的脚步。
到目前为止,姚明和刘翔,仍然是中国体育最大的两个偶像,即便一个已经被宣布退役,另一个也是拖着伤腿在勉力维持。这两个偶像,连同前后的郭晶晶、李娜、林丹、田亮、孔令辉、王治郅、易建联、丁俊晖等等,未必全都是来自市场化程度高的运动,甚至都未必是在中国有着运动传统的优势项目,但成名后,几乎都进入了一种市场体制和传统体制交替运转的独特轨迹中。他们也因此而大大受益。
李宁之后,姚明刘翔之前,中国体育界名气最大成就最高的,应该是邓亚萍,以及高敏、伏明霞、熊倪、李小双等,只是他们并没有在市场机制中发挥多大功效。
姚明刘翔这样的偶像出现,和体育体制部分改革有关,和整个社会传播环境变化有关。媒体,尤其是电视走向昌盛,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方兴未艾,同时商业化手段渗透到体育运营机制中,让现代化体育偶像从而成型。
在这些不同偶像的个体身上,还是能找到一些相通共性的。例如强烈的个人特色和魅力,例如商业敏感性、媒体和公关培训过程。姚明的智慧和幽默,刘翔的自信和张扬,都是在竞技成绩之外,他们能成为超级全民偶像的必要组成条件。李娜大器晚成,但竞技成绩不低于姚刘,性格更有极其热烈开朗的独特,所以一年来李娜的偶像人气蹿升速度,成为一时之选,已经远超此前的女性运动偶像郭晶晶。
商业化偶像时代
一个偶像的存在,现代社会中不可分离的,是这个偶像的商业价值。很大程度上,这个偶像有多少广告代言合同、能得到多少商业品牌信赖,以及高商业价值能维持多长的寿命,都会是一个偶像的决定性条件。
偶像本身,是不应该具备商业属性的,可是在一个商业化时代里,无物不言钱,偶像尤其不可能超脱而高蹈。
所以偶像的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尤其是经过市场洗礼后,偶像的生成和包装过程,也必须通过商业化手段完成。不利于大众传统,有可能侵蚀品牌利益的部分,必须去除,否则偶像不但不能成为品牌代言,甚至可能危及其代言品牌。过去几年像老虎伍兹、鲁尼和吉格斯等,都是商业化手段对偶像的控制。
像丁俊晖由青涩走向成熟,变得能娴熟应对媒体和公众,这当中自然也有商业化手段打磨的功劳,姚明刘翔那样的天生偶像,实在太罕见。
于是体育偶像,也将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存在,不让其过度商业化,同时又能合理地引入到社会公众服务中去,那才会是未来体育偶像们长久繁荣的方向。
姚明的退役,让中国体育市场失去了一个最具标志性的符号人物,他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偶像,他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属性。在整个社会没能继续开放和上升的前提下,新的体育偶像,不可能赶超前辈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