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人教版)

2011-09-06河南省渑池县教体局教研室472400郭钢岁

地理教学 2011年16期
关键词:板块课本大陆

河南省渑池县教体局教研室(472400) 郭钢岁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100875) 李 斐

第一课时

1. 新课导入。借助地图和地球仪,我们认识了海陆分布的特点,认识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见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仔细观察课本26页图2.1“世界海陆分布”,说说你的感想。

(对学生的发现、猜想作出肯定。)

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部分几乎是吻合的。(参看课本图2.14“难道仅仅是巧合吗?”)由此人们产生了疑问:(1)两块大陆原来会不会是同一块大陆?(2)世界陆地是否曾经是一整块大陆呢?大洲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大陆是否曾经发生过分裂和水平方向的大规模移动呢?(3)如果世界陆地曾经是一整块大陆,那么后来是怎样分离的?今天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

要说明这些问题,只凭推理和想像是不够的,必须考察地球演变留下的种种遗迹——地质记录,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尝试恢复地球的历史。

2. 完成课本第35页“活动”:阅读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请作出合理解释。

大西洋两岸地质记录的统一性,说明两岸大陆可以拼合起来。(参看地图册第17页“大陆飘移”)

课本列出的只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考察所得的部分地质记录。魏格纳根据自己的发现,提出了大陆飘移假说。 课本第35页图2.15“大陆的漂移”形象再现了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

3.(1)读图,请尝试简单概括大陆漂移说的基本点。

在距今约2亿年前,所有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后来它们逐渐分裂漂移开来,渐渐达到今天的位置。

(2)看看太平洋有什么变化?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

(请学生结合所学“大洲和大洋”知识,用铅笔在图上标注出与各大陆相应的数字或文字,以便得出结论。)

大约2亿年前,各大洲相互连接成一块大陆,它的周围一片汪洋,即泛大洋,这就是古太平洋。随着大陆的分裂漂移,形成了今天的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太平洋的面积和范围大大缩小。

大约6500万年前,南美洲和非洲大陆已经分离开,南大西洋形成;北美洲和欧洲开始分离,北大西洋微微张开。此后,北美洲和欧洲进一步分离,南、北美洲连在一起,南、北大西洋贯通,形成了今天的大西洋。

4. 让我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阅读课本第36页:“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想想看,大陆漂移说的故事,对我们有哪些启示?说说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自从第一张比较精确的世界地图在16世纪问世以来,大西洋两侧轮廓线的十分相似就曾激发不少人思考:大陆是否曾经发生过分裂和水平方向的大规模移动呢?最早见之于文字提到这个问题的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此后还不断有人提到过类似的思想。不过,提出比较系统的科学假说的却是魏格纳。魏格纳尽力收集当时能得到的证据,证明世界大陆曾经连结在一起,后来逐步分裂,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并对大陆是怎样运动和为什么发生运动的问题作了初步讨论。1912年,他把大陆漂移假说写成论文,1915年又增订成书出版,书名叫作《海陆起源》。他的假说表述完美,用比较简单、容易被理解的叙述解释了大量的地理、地质现象,在20世纪30年代风靡一时。

(1)科学研究从疑问开始。我们要做勤学、善思、善疑、明辨的人,保持一颗童心,睁大好奇的眼睛,善于提出疑问。

这使我想起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在英国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讲课时,老是流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据说,特别重视教育和学习的以色列民族,在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经常问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这时,家长会像孩子一样得意,并喜形于色。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有学有问,才能真有学问。勤学而不能好问,是不能算真正好学习的。

(2)魏格纳是一个勤于观察、善思善疑、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伟大科学人物。在人们普遍认为大陆和海洋的位置从来就是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他不顾权威的反对、讥讽和打击,大胆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源于他对科学的崇尚和对真理的追求。

(3)灵感的火花和发现的激情,稍纵即逝。及时捕捉灵感的火花,并付之实践加以验证,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宝贵品质。科学思想的传播,应当尽量采用容易被人理解接受的方式。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要想有所发现和成就,需要做好科学知识和才能的积累。

(4)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由于人类个体认识的有限性,任何科学发现、科学理论都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它们只是发现了真理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真理。换句话说,任何真理都有待进一步地发展完善。人类整体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使任何真理与发现都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大陆漂移假说虽然在当时遭到了反对,但它冲击了大陆固定理论,它的风靡一时,为人们对地球科学的探索和新理论的诞生撒下了种子。随着技术进步和新的发现,由此而发展起来的板块学说,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有人把这一变革的意义跟科学史上出现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相比。

5. 阅读课本第37-38页“板块的运动”和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说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点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地震带,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地带,特别是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2)请学生指图辨认、识记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完成填充图册第17页练习6:①在图中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②用彩色笔绘出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并填写下表。

?

练习7.在图中填出下列地形单元的英文字母代号:A.阿尔卑斯山脉,B.喜马拉雅山脉,C.落基山脉,D.安第斯山脉,E.青藏高原……

第二课时

课前,请同学们做试验:把几块硬纸板或二合、三合板拼合起来,上面铺几层薄塑料纸或普通纸张,用图钉固定。使纸板或木板之间发生相对移动,观察盖在上面的纸张或薄塑料纸会发生什么变化?(褶皱、隆起、凹陷、扭曲、甚至撕裂。)

6.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类比刚才的试验,结合“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让我们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完成课本第38-40页的“活动”。

(1)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从裂谷到海洋)”:(也可与地图册第18页“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对照)由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张裂运动,产生了红海裂谷;随着板块张裂的继续,裂谷不断扩大,地势较低的谷地被海水淹没,裂谷变成海洋。这种趋势无限发展下去,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扩张成为新的大洋。

同理,非洲板块内部小板块之间的差异运动造成张裂,产生了东非大裂谷,发展下去,这里也会变成新的海洋。

(2)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图2.23“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图2.24“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从海洋到高山)”:

(参看课本35页图2.15“大陆的漂移”,指出在2亿年前的联合古陆图上,位于南北古陆之间,即亚欧陆块和非洲陆块之间,朝右方开口的三角区,是古地中海。)

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向运动:A.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缩小。B.两块大陆继续靠近,相互挤压使地面不断隆起。C.两块大陆相互挤压结合在一起,使古地中海消失。D.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碰撞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的运动仍在继续,所以,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还在不断升高。高耸的喜马拉雅山积雪冰川广布。

同理,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靠近挤压,使地中海在逐渐缩小,发展下去,几千万年后,地中海海底将会褶皱隆起,变成陆地,地中海将会消失。

7. 上述海陆的巨大变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沧海桑田”。阅读课本第32-33页“沧海桑田”教学内容,结合见闻,举出一些沧海桑田的实例,指出发生沧海桑田的原因。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河流作用等造成河口海岸的泥沙堆积等,也会引起海陆的沧桑变化。如:

?

8. 从“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可知,位于板块边缘的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是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的主要地区。板块运动引起地壳变动,地壳变动引起火山、地震,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灾难。我国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运动的影响,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自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发生4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8级以上地震9次。请计算20世纪我国发生较大级别地震的频次。

安全重于泰山,防范胜于救灾。在人类对地震还不能准确预报的今天,坚持专门研究与群众预防相结合,非常必要。为此,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些震前预兆。想一想,说一说,地震前可能有哪些预兆。

经过学生思考、议论,教师展示前人总结的一些经验:

(1)大地震使地下岩层变位,会导致地面出现隆升、下降、倾斜、裂缝等。

(2)“地变”导致“水变”。大地震前井水会发生一些突然的变化:水位上升,甚至溢出井口;水位下降,甚至露出井底;井水味道发生变化,变苦或变甜;还有发臭、发浑、变色、翻沙和冒泡、井水温度异常变化等。

(3)大地震前,往往发生连续性小震。“小震闹,大震到”。

(4)大地震前也会出现气候反常现象。

(5)大地震前会出现动物异常。谚云:“震前动物有征兆,牛羊骡马乱蹦跳。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跃。蚂蚁搬家蛇出洞,鸽子高飞不回巢。麻雀盘旋不落地,老鼠搬家往外逃。家家户户都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2008年汶川地震前地震灾区的一些地方发现有青蛙成群结队集体搬家出逃。)

(6)地声。可能和地下岩层破裂有关,地震发生时常常有响声。它从某一方向由远而近,如闷雷滚过,或像载重的车辆急驶而过,或像千军万马在地下奔腾,或像疾风怒吼、岩石破裂、铁器碰撞,等等。一般听到地声后几分钟或更短时间内,地震就会来临。“先听响,后地动,听到响声快行动;响声一报告,地震就来到。”一般说,声沉如闷雷,地震较大;声尖地震较小;“声音长,在远方;声音短,离不远。”

(7)地光。地震前天空往往有发光现象,称地光。通常地光的出现预示着要发生大地震。地光多像闪电样的蓝白色,其次多为红色、紫红色,也有白、橙、黄、绿等色。地光有时笼罩大地,有时划过长空;有的像火炬从地升起,也有的由一串红色火球组成;有时一闪而过,有时可持续几十秒或更长时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前有地光发生。)

此外,地震发生时,还有地磁、地电异常等。

宁夏《隆德县志》曾把地震前兆归纳为“地震六端”:

(1)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2)池沼之水,风吹成荇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势必地震。(3)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汹汹,此常情;若风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绕起,汹涌异常,势必地震。(4)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光异日中,势必地震。(5)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6)时值盛夏,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栗,势必地震。

以上六条,除公认的地声和动物异常未提及之外,对地震前的天气异常、地下水异常、海啸、地光、地震云等宏观先兆一一作了精辟的概括,其中对地震云的观察描述与国外研究的地震云现象基本一致。这说明防震减灾的地震预报方面,群防工作是可能有所作为的。

9. 结束语

人类已进入到从宇宙太空观察地球的时代。从课本第2页的“地球卫星照片”上看:有的地方像是物质旋转运动形成的巨大旋涡;有的地方像是一条条明暗相间的条纹;有的地方像是一团一块;物质的分布很不均匀;总的看来,给人以充满活力的强烈印象。

在你们面前,地球将进一步展示她深藏的奥秘。祝愿你们中能有发现地球奥秘的人,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课后讨论:地震发生时,怎样进行积极的自我保护?震后怎样开展积极的相互救援?

猜你喜欢

板块课本大陆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冰之大陆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