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过程设计
2011-09-06河南省洛阳市第二十三中学471003王颖娣
河南省洛阳市第二十三中学(471003) 王颖娣
一、情景导入
【我来比示,你来猜】
游戏:实物教具(谷子、长城成套邮票、剪纸)
展示:学生根据教师展示内容,猜测它们之间共同联系,引入本节学习内容。
出示黄土高原治理前后图片。
教师承转:黄土高原治理前后变化巨大,和它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有关系吗?
二、新课教学
(一)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模仿教学,你当导游】
下发活动题案,联系分析省级行政区域自然环境要素,结合“黄土高原”地形图,完成活动。
选出一学生题案,由学生模仿导游对黄土高原情况做简单介绍。得出该地区范围四界点及地理位置较特殊,位于我国中西部,跨越七个省区。从地形、气候、植被、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以高原为主的地形,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平均海拔1000——2000米,黄土平均厚度超过100米,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因此得名黄土高原。
教师设问:为什么黄土高原会有这么多黄土,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你言我语,话缘黄土】
学生分组你言我语讨论,假想推断“黄土高原成因”。
A. 风力作用形成 → “风成说”
B. 水力作用形成 → “水成说”
C. 风力、水力共同作用形成 →“风水雨相说”
影音资料:黄土高原的形成。同时完成简笔画。
练习:支持“风成说”四条证据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扮演科学家朗读四条证据(略),学生按顺序在黑板上摆出其说明的问题。
A. 说明黄土是从天而降
B. 说明黄土来源的方向
C. 说明黄土的外来来源
D. 说明黄土形成阶段性
风力作用形成了这个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让所有的地球人为之感叹!而中华儿女则为它的雄姿倾倒、折服!它更是铸就了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是怎样得名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上学期黄河各河段特征,说出其上中下游,哪个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水文特征发生怎样的变化?
黄河流经中游黄土高原后携带了大量泥沙,从此变得浑浊、厚重,因而得名。黄河流经以后,黄土高原地表发生巨大变化。出示图片: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提问:塬、梁、峁三种黄土地貌之间在成因上有何联系?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模拟实验,情景再现】
教师给出假设条件,学生模拟实验 ,小组探究,推导结论。
1. 河水流经时,黄土堤岸与岩石堤岸变化。
黄土堤岸__________? 生:松动、脱落、冲走入河。
岩石堤岸___________? 生:逐渐侵蚀。
这说明水土流失和(黄土本身特性)有关。
2. 水流经过时,黄土坡度大小与水土流失强弱。
黄土坡度大_________? 生:水土流失强度大。
黄土坡度小_________? 生:水土流失强度小。
这说明水土流失和坡度(地形地势)有关。
3. 降水量变化时,水土流失状况。
降水量大_________? 生:水土流失严重。
降水量小_________? 生:水土流失较轻。
这说明水土流失和降水(气候特征)有关。
4. 植被覆盖率高低变化时,水土流失状况。
植被覆盖率高_________? 生:水土流失轻。
植被覆盖率低_________? 生:水土流失严重。
这说明水土流失和植被有关。
这说明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的特点与当地气候特征、植被、土壤质地、地形地势等自然因素都有密切关系。
【精挑细选,追根溯源】
教师给出几条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顺序打乱,让学生经过精挑细选,分类归纳。教师先说出以下七方面,学生挑选后完成板书。
① 黄土质地疏松、多孔隙,易受流水侵蚀。
②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破坏地表植被。
③ 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④ 黄土受水浸湿后,强度降低,极易坍塌。
⑤ 地表植被覆盖率低,缺少保护。
⑥ 人多地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⑦ 修路、采矿等人类活动破坏地表结构。
自然原因:气候特征、植被、黄土特性、地形地势。
人为原因: 开矿修路、乱垦乱伐。
教师承转:严重的水土流失会给当地人们带来哪些恶劣后果呢?学生抢答。
流水过后,带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① 水土流失带走土壤表层肥力,农作物产量下降。
② 使沟谷增多、加深、扩大,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③ 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防洪带来巨大灾难。
结束语: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的人们生产生活倍尝艰辛,也让我们深深地思考。既然已经找到了原因,我们就应解决问题协调矛盾,还黄土高原昔日风采,成就它明天辉煌!下节课我们紧接着学习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建设。
三、作业
写一篇关于“黄土高原人地关系应怎样协调发展”的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