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再造:从“雕”教到“活”教

2011-09-06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325000李云吾

地理教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教师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325000) 李云吾

南京于世华老师的《从“雕版”到“活字”:“用教材教”另解》一文的题意是“教教材”就像雕版印刷,教材好比雕版,教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用教材教”就像活字印刷,教材好比字库,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学生可以创造出个性化的作品。而笔者写这篇文章是自己第三次教这个教材了。前两次都是在教教材上“精雕细琢”下功夫,这次读了此文之后有了新的教法。因为新课程理念对课程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和知识的覆盖面。教师在用教材教也允许对课程文本进行改造,可以给学生带来新的思维方向,即在发散中一个类别转移到另一个类别的思维方式。从学的角度考虑,教师要从现实问题出发,与教材对话,把握教材从知识传授转移到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的层面,从学生记忆里的琐碎、定势的知识点进行打乱再组合,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建构。

一、以“本”为本精雕细琢地教

以“本”为本就是以教材、教参为教学依据。现在的教材就内容上而言很简单,如果教师能通俗易懂地讲解教材,并能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较好的掌握,这就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1】第四单元第二课《丝绸之路和大运河》

【师】大家都熟悉《西游记》片尾曲,歌曲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

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

(播放《丝绸之路的开通》影片)

学生活动:探究下面的思考题。

1. 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终点又在哪里?

2. 丝绸之路上,要经过哪些地形?他们又经过了哪些国家?

3. 在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贸易往来有哪些?

4. 敦煌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师】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问题】在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贸易往来有哪些?

西方往中国: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

中国往西方: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

【问题】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长安、楼兰、敦煌等)

【师】敦煌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

【承转】

有人说:天上有一条“银河”,人间也有一条“银河”,那就是蜿蜒在中国大地上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它全长1747公里,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北分别到达哪里?

2. 大运河分为哪四段?

3. 大运河连接的五大水系是什么?

据史书记载,隋炀帝先后征发了百余万人,开凿通济渠,百余万人开凿永济渠,十余万人开凿邗沟。运河通航后,隋炀帝又下令建造高大、华丽的“龙舟”,率数千艘大小船只“南巡”,护卫的士兵和拉船的民工多达几十万人,沿途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民力大费。

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说:“隋炀帝动用那么多的民力,开凿大运河,罪孽深重。但假如没有大运河,南北运输靠什么呢?”请你对史书的记载和谈迁的感慨利与弊两方面发表自已的看法。

从上面问题设计的意图可以看出,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作为我国古代南北、东西的两条交通要道。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到这两条交通要道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案例2】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

?

从这张表格的设计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明代的中国无论在科技,还是航海业都领先于世界。通过比较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兴起的原因和中国落后的根源,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笔者是从传统教学来到新课程教学的过来人,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忠实地对教材吃透的基础上进行精雕细琢的教学,毫无遗漏地将各个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面对内容简单的教材,又遇到这样细致钻研教材、认真教学的教师,只要学生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考试是不存在什么问题。但与新课程理念相比,教师过于程序化,着眼于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不注重知识的应用。作为新学生的新课教学是比较理想的。要在复习课上重复这样的知识,就显得毫无价值了。

二、以“标”为本再造文本地教

教教材与用教材的区别是直接与间接地关系。教材是根据编者的主观思维将教学内容的纵向编排的(历史的时间顺序),是由教材内容的逻辑与学生接受的心理顺序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实质上,教材的知识哪些安排在前,哪些安排在后,只有教学一线的教师最清楚。因为课程的一般原理和理论是抽象和概括化的产物,它无法涵盖课程实践情境的丰富性,也难以使教师明了他们在每一具体情境中应该如何行动。如八年级上册的《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和下册的《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探究课。从现在的教材编排前一个子目是按照交通运输方式中的陆路和水路运输这个维度考虑,学生学习了之后,思维容易停留在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很难想象到开辟交通的另一层意义——外交。后一个是从开辟航路的地位来安排的,学生学了之后,懂得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但不懂得交通运输还能分内河运输和远洋运输。下面就是笔者在原有精雕细琢的教学基础上,在熟悉教材程序意图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原教材的文本次序打乱,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复习课上灵动起来。

【案例1】《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七下西洋》的整合教学

?

?

【案例2】《京杭大运河》和《新航路的开辟》的整合教学

?

知识教学不是把知识产生的过程重复。尤其是复习课炒冷饭容易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不参与状况。如何改变这种境况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找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内在统一性。跨上、下册的知识,会不会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习惯,如果是学习新课就容易给学生产生思维的混乱,错觉,但复习课这样做绝对是不会的。教材是一种资源,教师的能力就是将知识演绎,从知识到知识,从问题到问题,只不过是顺序不一而已。这种知识的演绎目的就是让学生也把教材当作资源来使用,使学生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得到灵活应用,重演新知识的兴奋与激情,达到“视界融合”的境界。

三、文本再造带来知识割裂的整合价值取向

1.由静态文本走向生本资源。教科书作为课程改革的物化产物,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即走向“生本”也就成为当代教科书设计的必然趋势。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教材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教学过程就如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生产一般,从设定的目标到材料的选择均需依赖事先的预定,却没有任何的修正。新课程的课标要求授课者不再局限于课本,它只要在课标的前提下,可以合法的对教材的文本和材料之结构的改造以及批判。这就给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以不同的方式理解教材、阐释教材,呈现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所以,每一位教师根据特定的教育情境、个人的教学风格,对原定的教材进行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地进行改造与创生,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是教学活动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学生的能力只有在自身资源得到合理开发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找准切入点,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依托学生资源进行教学,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作为静态的普适性的资源与课堂运行中动态生成的当时当地的源于学生生活世界的,甚至是课堂现场生成的创造性资源相比明显处于弱势,课堂形式的开发就是已经“生命化”的教材最大化适合学习者。因此,教师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情境教学成为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必然要求。之所以这样,教师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把静态的文本情境化,使每个主体提供获得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面向新课程,教科书内的文字和图片,以及阅读资料都是可以转换成学生喜爱读的资源载体,教师如何将静态的文字图片通过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是课程实践者要求,也是未来教学领域研究的方向。

2.由给予教学走向生成教学。知识不是给予的,是生成的。给予是能使人产生依赖感。传统的教师传授式的给予教学是强调学科知识的掌握,视知识为绝对真理。这是单向传授式的教学,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书本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加强记忆,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得高分的原因是教师把教材提供的所有信息采取简单的加减法的方式拼凑和堆积起来提供给学生。学生不需任何能力,而需要时间。这是不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做法。而生成教学的特点则是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建构,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追求广博及均衡,教师被视为学习的帮助者与促进者,鼓励批判性思维,鼓励体验性学习,学生与教师共享决策权。想方设法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的做法才能将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如上述再造后表格里呈现的知识要求,并不难,但与以往学过的知识有出入,需要学生转换角度去思考才能正确地给出答案。由此可见生成教学就是要求教师想办法创新方法为学生创建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情境,学生才能愿意听你的课,才能提高学习兴趣,才能学到应学的知识。如果课堂上经常性给学生提供创新的舞台,为学生创设表达和展示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据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新课程理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最美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师如何说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