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设活动探究点,提升课堂参与度

2011-09-06浙江省义乌中学322000陈瑞芳

地理教学 2011年14期
关键词:恐龙卡片时代

浙江省义乌中学(322000) 陈瑞芳

一、 设计趣味性活动探究,侧重点是动手

在湘教版必修Ⅰ第三章第一节,不同时代“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部分内容,用传统授课法,会显得枯燥乏味,影响学生参与的有效性。若把此内容设计成一个游戏式的探究活动课题,则可以明显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从而免除传统授课的弊端。

【活动课题】快速了解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

【活动目标】通过游戏式探究活动,了解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的一般规律,并能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活动准备】⑴全班每位同学准备一张5厘米×5厘米的卡片,其中红色6张、兰色11张、黄色7张、绿色4张,其余为白色。

⑵在六张红色卡片上写上: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元古代、太古代、地球初期发展阶段。

在11张兰色卡片上写上:寒武纪——第四纪11个纪。

在7张黄色卡片上写:人类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两栖动物时代、鱼类时代、爬行动物时代、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动物孕育萌发和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绿色的4张上写: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海生藻类时代。

白色卡片用于临时书写。

⑶把除红色外的三类有色卡片顺序打乱,白色卡片集齐备用。

【活动内容】⑴把同学分成两组,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完成游戏。

⑵第一小组的同学把6张红色卡片按时代顺序排放在桌子上,其他有色卡片顺序打乱,白色卡片的一半单独放置待用,派2个同学计时,其他同学监督。

⑶第二组同学在第一组做准备时背对第一组,等待第一组发出指令。听到开始指令,先每人取一张有色卡片直至全部取完,多余人选取白色卡片。把手中的卡片放置在红色卡片对应的旁边。如“爬行动物时代”卡片放置在“中生代”旁边。白色卡片同学在卡片上合作完成书写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生物灭绝时期,书写代表性的灭绝生物(可以来自书本,也可以来自各种途径获取),并放置于组合完成的有色卡片旁边。

⑷第二组同学完成后,第一组检查并计时。

⑸两个小组互换,重新操作。比较一下,哪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

【活动评价】学习趣味性强, 课堂氛围轻松,难点处理巧妙,学生参与度高,活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互动效果好。此活动不足主要是开展活动耗时较多,分组贴卡片第二组活动时学生新鲜感容易降低。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有了这种学习的欲望,只要活动设计精巧,探究引导得当,定能达到课堂高效。

二、展开开放式搜寻探究,兴趣点是抓手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关于恐龙灭绝内容的材料,虽然这些知识可能不是考试的范畴,但对此问题的探究学生非常有兴趣。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这里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开放式的探究课题。除了让学生了解教材中介绍的恐龙灭绝“陨星碰撞说”观点外,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网络搜寻等方式,收集有关素材资料,汇总分析归纳,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下面列举一些学生搜集的有关恐龙灭绝的相关素材:

【资料1】瘟疫使恐龙灭绝说

琥珀保存的史前昆虫遗骸

据美国媒体报道,长期以来,科学家普遍认为6500万年前的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恐龙大灭绝。然而日前,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古生物教授乔治·波尔纳却在新书《谁在咬恐龙?昆虫病菌和白垩纪之死》中提出惊人理论:在白垩纪晚期,地球上的气候相当温暖,这一气候导致携带利什曼原虫、疟疾、肠内寄生虫和其他病菌的吸血昆虫大面积滋生,从而在恐龙群体频频引发瘟疫,造成恐龙数量逐渐减少。也就是说,是被带有病菌的吸血昆虫引发的瘟疫造成了恐龙大灭绝。

【资料2】气候变迁说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资料3】物种斗争说

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资料4】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资料5】地磁变化说

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

通过完全开放的搜寻活动,学生网罗了很多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通过探讨,学生一致得出:不论哪种观点,都说明自然环境中某要素的变迁是导致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若再引导学生概括、归纳,继续深入探究人类与各自然要素的关系、与环境的协调,可以帮助学生确立辨证的人地观。

【活动评价】此设计紧紧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点”,学习过程是完全开放的,甚至是松散的,谁也不知道最后搜寻的结果会是什么,但最后的汇总指向是精密的,完全达到了教学要求的目标。

三、重视身边地理事象探究,实物是切入点

自然环境整体性土壤要素的学习,教材内容比较繁杂,教学案例结构不太清晰。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引导更深入的学习探究,并达成学习能力的提升,不妨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实物或日常所见,一开始入场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并触发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如在学习以土壤为例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时,就可以取当地土壤实样(红壤、水稻土等)直接带入课堂,一开始就强烈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触摸,调动各感觉器官。通过仔细的观察,说出土壤的特性,并分析土壤成因之相关地理要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面对直观实物的学习探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通过感性的认识,引发理性的思考,学生能很深刻地掌握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相信通过举一反三,其他土壤(如黑土、黄土、黑垆土、紫色土等等)特性和成因、其他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等,学生也完全有能力去自主完成探究,从而获得真知。

四、设置认知冲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内容之间的深化,甚至是矛盾与冲突,引发认知冲突时就象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尘封的门,突然有了一片新天地,很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转化为一种探究动力。

在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探究的教学设计中,以学生已经掌握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为蓝本,不同气候类型条件下典型植被景观图为直观材料(如下图“陆地自然带”),对照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深入探究自然带分异规律。

当获得自然带分异的一般规律后,继续设计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下列为设置的几个探疑点:

①为什么陆地上的自然带常以植被类型来命名?

②为什么低、高纬度地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显著?

③为什么中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最突出?

④在亚欧大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西岸高于东岸的原因何在?

⑤喜马拉雅山南坡自然带为何比北坡复杂?

⑥如何理解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有序性和重复性?

设置认知冲突,开展一系列层层深入的探究,其最大的好处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挖掘了蕴藏的学习潜能,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拓展学习的广阔空间。它从学生课堂参与人数、参与热情、参与效率等方面都会有大的突破。上述的游戏式探究活动、开放式探究活动、身边地理探究活动等都可以在认知冲突的基础上进行,从而使课堂活动探究点的设置更为灵活、精巧。

猜你喜欢

恐龙卡片时代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一张卡片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恐龙大逃亡
第十二章 再见,恐龙!